新書推薦: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NT$
296.0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NT$
347.0

《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火与风丛书)
》
售價:NT$
500.0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NT$
653.0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NT$
500.0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NT$
301.0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NT$
510.0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 本书以大气污染(颗粒物和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污染控制技术方法作为主线进行编排,方便读者进行模块化学习。2. 本书内容反映了能源动力类专业特色,纳入了国内外新的关于大气污染控制方向的内容,深化了气体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吸收、吸附剂催化转化等内容的基础理论;强化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工程设计及具体例证,对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的系统实施方法均给出了工程设计案例,并新增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和实践的新内容,并从碳中和的角度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与理论,具有很强的前沿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大气污染控制理论方法与技术原理为主线,针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控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过程原理、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技术方法等进行阐述,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成果。本书涵盖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颗粒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气液吸收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气固吸附与催化反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过程强化技术,以及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等。本书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相结合,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能源、化工、环境及材料等领域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赵兵涛,博士,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方向的研究。中国化工学会过滤与分离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会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国际期刊50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001
1.1 大气污染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001
1.1.1 概念与分类 001
1.1.2 主要内容 002
1.2 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方法与联系 003
1.2.1 物理化学过程 003
1.2.2 数学方法 003
1.2.3 学科关系 005
1.3 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分类 006
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性能表征 007
1.4.1 技术性能 007
1.4.2 经济性能 008
1.5 大气污染控制的原则措施与技术规范 010
1.5.1 宏观原则与措施 010
1.5.2 技术规范 010
参考文献 016
第2章 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 019
2.1 气相基本性质 019
2.1.1 气相的浓度 019
2.1.2 气体状态方程 020
2.1.3 气相的黏性 022
2.1.4 气相物理性质及其确定方法 023
2.2 颗粒相基本性质 026
2.2.1 颗粒浓度 027
2.2.2 颗粒粒径 027
2.2.3 粒径分布 031
2.2.4 粒径分布函数 034
2.2.5 颗粒物理性质及其确定方法 036
参考文献 040
第3章 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 041
3.1 气相流体动力学 041
3.1.1 流动类型与形态 041
3.1.2 控制方程 042
3.1.3 湍流模化 049
3.1.4 边界条件 051
3.1.5 求解策略 053
3.2 离散相颗粒动力学 054
3.2.1 颗粒在气体中的受力 055
3.2.2 离散相颗粒动力学方程与求解 060
3.2.3 颗粒的湍流扩散 065
3.3 密相颗粒动力学 066
3.3.1 动力学方程 067
3.3.2 湍流模型 068
3.3.3 CFD-DEM耦合 069
参考文献 073
第4章 颗粒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075
4.1 旋流气体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075
4.1.1 过程原理与气体颗粒动力学 075
4.1.2 气相流动的模化与表征 078
4.1.3 压降和分离性能表征 083
4.1.4 旋风分离器 094
4.2 静电场中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096
4.2.1 过程原理 096
4.2.2 颗粒动力学 102
4.2.3 捕集性能与表征 103
4.2.4 静电除尘器 105
4.3 纤维过滤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108
4.3.1 过程原理 108
4.3.2 颗粒动力学 110
4.3.3 捕集性能与表征 112
4.3.4 纤维过滤器 119
4.4 液滴洗涤颗粒动力学与捕集 122
4.4.1 过程原理 122
4.4.2 颗粒动力学 122
4.4.3 捕集性能与表征 124
4.4.4 洗涤除尘器 129
参考文献 132
第5章 气液吸收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133
5.1 气液吸收传质过程与机理 133
5.1.1 气液相平衡 133
5.1.2 传质步骤 135
5.1.3 气液扩散 136
5.2 气液吸收传质理论 137
5.2.1 控制方程 137
5.2.2 传质系数 138
5.2.3 传质理论模型 139
5.2.4 化学反应动力学与气液传质 141
5.3 传质系数的无因次模化 146
5.4 气液吸收污染控制过程动力学 146
5.5 气液吸收器 149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气固吸附与催化反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 155
6.1 气固吸附机理与过程 155
6.1.1 吸附机理 155
6.1.2 吸附等温线类型156
6.1.3 传质步骤 157
6.2 气固吸附过程理论 158
6.2.1 吸附传质理论 158
6.2.2 吸附热力学 161
6.2.3 吸附动力学 164
6.3 气固吸附污染控制过程动力学 165
6.4 气固催化反应污染控制 168
6.4.1 过程机理 168
6.4.2 扩散-反应动力学 169
6.5 吸附和催化反应量子化学计算 171
6.5.1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 171
6.5.2 方法及参数 172
6.5.3 微观过程机理 173
6.6 吸附剂和催化剂性质与表征 175
6.6.1 主要性质 175
6.6.2 材料表征 177
6.7 气固吸附器和催化反应器 180
6.7.1 类型与技术特征 180
6.7.2 吸附法烟气脱汞 182
6.7.3 催化反应法烟气脱硝 184
参考文献 186
第7章 大气污染控制过程强化技术 187
7.1 颗粒污染物控制过程强化 187
7.1.1 静电过滤(电袋)复合 187
7.1.2 洗涤静电(湿电)复合 189
7.2 气态污染物控制过程强化 190
7.2.1 旋流板 190
7.2.2 撞击流 192
7.2.3 静态超重力反转旋流 194
7.2.4 动态超重力旋转填料床 195
参考文献 197
第8章 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 198
8.1 碳排放与碳中和 198
8.1.1 碳排放现状 198
8.1.2 碳中和 199
8.1.3 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的关系 200
8.2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内涵与路线 200
8.2.1 内涵与分类 200
8.2.2 技术路线与发展现状 201
8.3 碳捕集 202
8.3.1 技术路线 202
8.3.2 技术分类 203
8.4 碳利用 206
8.4.1 化工利用 207
8.4.2 生物利用 207
8.5 碳封存 208
参考文献 210
|
內容試閱:
|
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发展。在此宏观背景下,当前大气污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与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是推动环境、能源、经济等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先进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的运用对于减污降碳及其协同过程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十余年,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在国际和国内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已有的大气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不断完善,先进的理论和前沿技术不断涌现。为适应更新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发展形势,本书针对当前大气污染物控制主要方面的基本概念、过程原理、数学模型、技术方法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本书旨在介绍大气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主要理论与技术,强调过程原理、基本理论、数学模型和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发展,注重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以突出所涉内容的侧重性和纵深性,丰富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的关系。
全书内容共分为8章,以大气污染控制原理、理论模型、技术方法为主线,分别模块化介绍和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即绪论)、气体与颗粒基本性质、气相与颗粒两相流体动力学、颗粒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气液吸收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气固吸附与催化反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过程强化技术以及大气污染控制与碳中和等内容。全书集成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方面的最新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前沿进展,在内容上力求有所侧重、突出特色,着重阐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领域的重点内容;在逻辑上力求使各章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连贯,同时兼顾主题性、新颖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本书由赵兵涛、苏亚欣编著,具体分工为:第1~5章、第7章和第8章由上海理工大学赵兵涛编著,第6章由东华大学苏亚欣编著。上海理工大学刘敦禹、谢应明、郝小红和文振中等为本书的编著给予了诸多支持并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建议。此外,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张孜暄、段海栋、吴海予、王梦琦和朱绍良等参与了文字校对工作。
本书在完成的过程中,国内外从事大气污染控制领域教学与科研的同仁给予了热情帮助和支持,为本书的内容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著者水平及编著时间,书中疏漏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4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