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 清代宗族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NT$
490.0

《
敦煌壁画山水研究(纪念版)
》
售價:NT$
704.0

《
番茄工作法成功励志为人处世经商之道书籍
》
售價:NT$
194.0

《
算法交易:制胜策略与原理(珍藏版)
》
售價:NT$
505.0

《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架构、设计与实现
》
售價:NT$
454.0

《
考古学理论手册
》
售價:NT$
1219.0

《
全球书籍史
》
售價:NT$
607.0

《
胡斯战争(卷一):愚人之塔(《猎魔人》作者波兰历史奇幻巨著)
》
售價:NT$
662.0
|
編輯推薦: |
该书作为赵刚教授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对陈映真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海峡两岸学界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学术影响。
|
內容簡介: |
该书以一个社会学家的敏锐眼光,逐篇分析陈映真在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小说,非常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要阅读陈映真”“怎样阅读陈映真”“从陈映真我们阅读到了什么”这些重要的时代议题。
作者从文本细读入手,深入陈映真文学世界中的人物、氛围、感情、细节、肌理,洞悉和发现陈映真作品的深层意蕴,揭示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压抑沉闷气氛下,台湾左翼人士痛苦的心路历程和执着的理想主义追寻,同时涉及作者本人作为外省第二代知识青年的成长历程以及作者对陈映真的接受过程,溯源当代台湾左统派的精神源流
|
關於作者: |
徐秀慧,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回归中国:光复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黄春明小说研究》《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
作者简介:
赵刚,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社会变迁。著有《知识之锚:当代社会理论的重建》《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左眼台湾:重读陈映真》等。
|
目錄:
|
放在序言位置的书评 ·····························································1
代序 :为什么要读陈映真 ·····························································9
篇解
左翼、宗教与性 :60 年代的“左翼男性主体” ·····························································3
面摊
——理想的心,欲望的眼 ······························································5
苹果树
——书写是为了克服绝望 ···························································· 19
加略人犹大的故事
——超克“犹大左翼” ································································· 43
凄惨的无言的嘴
——六〇年代初台湾岛屿上的精神史一页 ·····························59
阉割与失真 :60 年代知识分子群像 ····················································79
一绿色之候鸟
——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 81
兀自照耀着的太阳
——阶级与人性状态··································································101
唐倩的喜剧
——党国、知识分子与性 ···························································123
某一个日午
——党国与理想主义的“宫刑” ····················································149
剪下的树枝 :分离体制下的外省人·················································161
第一件差事
——分离体制下的悲剧与“喜剧” ·················································163
累累
——被遗忘的爱欲生死·······························································179
衍义
陈映真·台北记忆与随想 ·············································193
东北纪行······································································214
两岸与第三世界
——陈映真的历史视野·············································237
附录············································································· 256
参考文献········································································ 259
跋················································································ 262
后记·············································································· 270
|
內容試閱:
|
代序
为什么要读陈映真?
自我 2009 年初,一头栽进阅读与写作陈映真的状态中,并一发不可收拾以来,已历三寒暑。2011 年,我出了此一主题的第一本书《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在书的《自序》里,我交代了几个相关问题,包括陈映真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关系、我重读陈映真的缘由,以及以一个文学门外汉如我,在磕磕碰碰的阅读过程中关于阅读文学文本的一愚之得。在那里,我并没有好好地针对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读陈映真?”做出回应。现在,我将要出我关于陈映真文学的第二本书了,我觉得应该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于是有了这篇“代序”。至于一般性质的“序言”,也就是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表达感谢之言,则是表述在“后记”里。
这篇“代序”,一方面是向读者您交代我何以认为陈映真文学是重要的一个自白,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封向公众提出的意欲强烈的阅读邀约信。但在写作之中,我也常不安地转而思之,这是否竟是那种常招人厌的“己所欲者施于人”。惶恐之余,也只有建议读者诸君不妨暂时只把现在这篇序言当作我的一个应是诚恳的自问自答,而设若您恰巧也接受了我对陈映真文学的价值的某些评断,而希望进一步接触的话,那么,您也许应该直接阅读陈映真作品,自行感受、阐释与批评。之后,如果还有时间而且也还愿意,再将这本书作为阅读参照之一,且愿意匡正我的某些读法的浅陋与不达,则是我最大的盼望。而如果我的这本对陈映真早期的小说的诠释之作,竟然替代了原始文本的直接阅读与全面阅读,则是这篇序言所不能承受的罪过。直接切入正题。我将从历史、思想与文学,这三个维度,分别说明为何要读陈映真。
一、历史
回顾战后以来台湾的文学界,陈映真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位置。这样的一个论断,是因为那无法避免而且也不一定必然负面的偏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么说好了。试问 :除了陈映真,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过去 50 年以来,意向明确且执着向前地将文学创作持续不断地置放于大的历史脉络之下,疼痛地碰撞着时代的大问题,不懈地求索文学与历史之间深刻的内在关系?
也许,有人会嘟嘟囔囔地说,这不是我要的文学 ;陈映真不是我的菜。很好啊!口味是强加不来的。更何况,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是非读不可的,毕竟这世界总是这样或那样继续下去,不曾因这部或那部作品而变呀。但是,如果你给文学一点点机会、一点点重量,把它看作一种帮助我们得以同情体会各种情境下的人物的境遇心情,从而得以更具体且更丰富地理解历史中的他者,从而得以给自我理解多开几扇窗户,帮助自己评估价值、寻求意义的一种重要手段的话,那么,或许你应该注意陈映真的文学,更何况他讲的正是和你、和我那么密切相关的故事 ;特别是在很多很多个他说过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已经被我们这个时代所遗忘之时。当历史正在遗忘,陈映真文学的价值正是在拒绝遗忘。
拒绝遗忘,恰恰是要为当下找出走向未来的出路。因此,拒绝遗忘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缅怀荣耀或是舔舐伤口——那是遗老的拒绝遗忘。对陈映真而言,遗忘是历史终结这块铜钱的另一面。拒绝遗忘,正是追问构成我们今日状况的种种历史线索。这要求我们打破霸权的记忆工程,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的自我构成,看到自身是如何在历史中被各种力量所形塑。这样的自知,不待言,是理论与实践的一重要前提。理论与实践不是展开于一个前提自明的普世空白主体之上的。
因此,作为这样的一个历史的探索者,陈映真透过了他的文学里的众多主人公,向我们展现了很多现当代重要历史阶段或事件,从日本殖民统治、二战及太平洋战争、国共内战、“二二八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球冷战、白色恐怖、两岸割绝、“反共亲美”右翼威权政体的巩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深化、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学术与思想的美国化、政治与文化的“本土化”与“去中国化”,到如今持续迷乱整个岛屿的认同撕裂扭曲……请问,在台湾当代的文学界,乃至思想界与知识界,在这半世纪多以来,持续不断地直面追问这些从不曾过去的事件或过程的人,除了陈映真,还有谁?那么,陈映真的文学难道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解自身的一个重要凭借与参照吗?
上述的那些历史事件,并非无人就此或就彼进行研究或表达意见,但少有人有陈映真的器识心志,直面它们的源流交错,进而编织成一种历史关系,对我们的今日提出一种原则性的看法。放大某一个孤立事件,然后扩而大之,周而广之,形成一种单一的历史解释,并不为陈映真所取。历史过程总是条缕共织、“多元决定”的。这一对待历史的特点,我们无论是从陈映真 1960 年的《乡村的教师》或是 2001 年的《忠孝公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陈映真的文学后头站着一个思想者陈映真,但这个思想者在历史面前总是谦逊与怵惕的,他要从历史中得到某些教训,而非挟其理论斧锯,以历史为意识形态之林场。
坚定地把书写持续定位在历史与文学的界面上,陈映真让人印象最为深刻,为之掩卷,为之踟蹰再三的,就是他透过小说为那大多属于“后街”的小人物所立的传。在陈映真目前为止的 36 篇中短篇小说里,这些小人物,或忧悒,或决绝,或虚无,或坚信,或朴直,或妄诞……他们在那些虽是虚构的但却又无比真实的时空中行走着,时而历历在目,时而影影绰绰。此刻飘到我脑际的就有 :安那琪少年康雄、吃过人肉的志士吴锦翔、红腰带肮脏的左翼犹大、浪漫青年艺术家林武治、“存在主义者”胖子老莫、质朴厚实的女工小文、虚空放纵的学者赵公、做着经理梦入疯的跨国公司小职员林德旺、在幻灭中求死的老妇蔡千惠、在废颓中生犹若死的美男赵南栋、本性端方的忠贞党员李清皓、前台籍日本老兵林标、伪满洲国汉奸马正涛……这些,对我而言,都是一篇篇传世的“列传”比历史还真实的历史。没有它们,可能台湾的现当代史所具有的历史记忆将更为粗疏稀薄干枯,而历史意识也将注定更同质、更空洞,因为我们只能空洞地记着一些大事件的年与一些大人物的名。因此,陈映真文学,其实竟是历史的救赎,它重新赋予那些被历史挫败、伤害并遗忘的“后街”人们以眉目声音,再现他们的虚矫与真实、脆弱与力量、绝望与希望,让读者我们庶几免于被历史终结年代的当下感、精英感与孤独感所完全绥靖,从而还得以有气有力面对今日指向未来。
陈映真的小说在认识历史上是有效且有力的。以我的教学经验为例,我曾以陈映真小说作为我所任教的大学里“台湾社会变迁”这门课的唯一阅读材料,取代了长期因循西方(美国)的“社会变迁”材料,结果学生的反应非常好。他们觉得,阅读陈映真让他们得以开始从大历史的变局与微小个人的命运交关之处,去思索台湾战后以来的历史,是一个很有启发的学习经验——“很有 FU !”。又,以我自己这几年的切身经验来说,陈映真的确是一个极重要的媒介,透过它,我找到了一些支点、一些契机,去开始提问当今的各种现状(尤其是知识现状)为何是如此?为何非得如此?它要去哪里?我自己就是透过阅读陈映真,从西方理论与方法的唯一世界中一步步走出来,开始追问学术与思想之间更具历史性的内在关联。陈映真文学让我从一种封闭的、自我再生产的西方理论话语中走出,走向历史,走向现实,走向第三世界。
二、思想
因此,在文学与历史界面中的陈映真文学,其实还有一个第三维度,也就是思想维度。陈映真说过很多次,他之所以写作,是要解决他思想上所苦恼所痛感的问题。没有思想而写,于他,是不可能的 ;他不曾因缪斯之牵引,而恍惚为文,或为文而文。陈映真的忘年之交,文艺理论前辈与剧作家姚一苇先生,就曾指出他所理解的陈映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只有在他对现实有所感、有所思、有所作为时,才发而为文”。这个“文”,有时是论理文章,有时是小说,但它们其实又只是一体之两面。姚先生说 :“论理是他小说的延伸,小说是他理论的变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