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生而液态:齐格蒙特·鲍曼与年轻人的三场对谈(社会学大家鲍曼的最后一课,给每个现代人应对不确定性的哲学方案)
》
售價:NT$
250.0

《
卡拉马佐夫兄弟(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050.0

《
法律与理性 : 西塞罗《论法律》解读(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NT$
403.0

《
一个数学家的叹息:如何让孩子好奇、想学习、走进美丽的数学世界(中国科学院院士严加安、斯坦福大学教授齐斯·德福林等力荐)
》
售價:NT$
218.0

《
DK生物运转百科(全彩)
》
售價:NT$
653.0

《
规则怪谈:无罪的嫌疑人 《规则怪谈》系列小说第三部重磅来袭!
》
售價:NT$
245.0

《
文明与战乱:两宋风云300年
》
售價:NT$
398.0

《
万千心理·成人心理治疗计划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台语支),与壮语北部方言是同一种语言。布依族语言按发音和声调分为三个土语:黔南土语、黔中土语、黔西土语。布依族有自己的古文字,称为Selqyaix。布依族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內容簡介: |
《布依文文献选读》分六章,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古籍文献及其载体的主要类型。第二章至第六章从众多布依族古文字文献资料中选取了9篇,均来自布依族民间宗教文献,布依语称“摩经”。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地区摩经中的“温(Weanl)”,即“歌”,共4篇,原文由布依族学者周国茂教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收集整理翻译,内容涉及范围较广。第四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荔波一带的傩戏文献,其内容主要反映布依族先民在远古时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顽强精神。第五章为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的《安王与祖王》,也是摩经文献,用于布依族丧葬活动中。第六章为流传于贵州镇宁一带的《穆考(头经)》,为摩经丧葬经文。从载体类型看,布依族古文字文献有三种主要类型,选入本书的主要为方块古布依文文献。
|
關於作者: |
周国炎,布依族,贵州省贞丰县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侗台语族语言文化、布依族语言文化及古籍文献。
|
目錄:
|
第一章 序言
第一节 布依族古籍文献类型
第二节 布依族古籍文献载体类型及古方块布依文的特点
第二章 布依族温经
第一节 建家歌
第二节 兴情侣歌
第三节 逃婚歌
第四节 分离歌
第三章 荔波布依族傩书文献
第一节 十二个太阳
第二节 送花歌
第三节 开道歌
第四章 布依族丧葬祭祀经文献
第一节 安王与祖王
第二节 穆考
词汇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布依族古籍丰富多彩,是布依族珍贵的历史文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也是布依族新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脉,意在显示贵州省具有丰厚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
布依族的古籍文献是布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其中蕴涵着布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记录了布依族的发展历程。布依族古籍文献可分为书面文献和口碑文献两类。书面文献指以汉字、类汉字以及其他文字符号为载体记录并传承下来的各种文献,其中绝大部分为宗教文献,仅有少数为碑铭、谱牒以及文学作品等其他文献形式;口碑文献指迄今仍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布依族民间的故事、歌谣、谚语等,部分地区的宗教祭祀经文也以口头的形式传承。
目前所发现的以布依族古文字作为传承载体的古籍文献主要体现在宗教方面。经过1949年以来几十年的调查,我们发现布依族分布的各个地区,无论聚居还是散居,都流传着用布依族古文字记录的摩经抄本,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丧葬活动中的各种仪式上吟诵的经文,另有一部分用于其他宗教场合。近几年,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发现了大规模用布依族古文字传承的傩书唱本,其中有一部分在内容和功能上与宗教类古籍摩经有交叉。以下从摩经古籍抄本、傩书及其他类古籍抄本和收集整理本三个方面对布依族文字传承的古籍进行简要介绍。
一、摩经古籍抄本
摩经古籍是布依族文字传承的古籍中规模最多、流传最广的一种,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国内很少有人注意到,更没有人去收集整理。50年代以后,随着布依族社会历史文化及语言调查的深入开展,一些地区的布依族古籍得到发掘,但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研水平,未能从文字学、文献学的角度得到充分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仅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学资料被翻译成汉语。因此,迄今为止,民间到底有多少布依族摩经古籍流传,保存现状如何,还没有任何一个研究机构或研究者个人能提供确切的数据信息。笔者自21世纪初开始着手布依族摩经古籍的调查,收集到了部分布依族地区近百种用汉字及类汉字或其他文种抄写的摩经抄本的原件、影印件或图片资料。
布依方块古文字是布依古字的主要类型,之所以称之为“方块”,是为了强调其字形与汉字相似,具有方形结构的特点。也为了迅速区分它与民国时期由外国传教士创立的拼音文字,以及与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的布依拼音文字的显著不同之处。
《布依方块古文字》一书中,整理了来源于多本古籍的3000余个布依古字。主要分类组成情况为:
1.体现抽象思维,通过象形等方式来理解字义的“自源字”,占比1%。
2.明显与汉字相关的“借源字”,占比超95%。
3.由“借源字”的部件与“自源字”组合而成的“拼合字”,占比约2%。
4.其他为数字、字母以及难以明确区分的文字。
经学者研究,“自源字”可能来源于夏商时期(约4000~3000年前)的古百越文字,受使用群体较少和汉字文化强劲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发展空间。而“借源字”与“拼合字”可能源于唐宋时期,在清代(约400年前)以后大量产生。
“自源字”的造字法主要为象形。
布依古籍主要记录各个聚居区域布依族人民的活动仪式、算命推演、祭祖敬神、故事传说、唱本法咒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古谢经》中记录了布依族祭司在葬礼中所吟诵的古语古句。
“顺高路上走,顺大路上去,祖母在哪里。你去归哪里。祖先在哪里。”
“栽魂竿让你魂升上高天,去归同女始祖,去归同老祖宗,去归同老祖婆,去归同人多在一起住。”
“唤山神于岩上的古藤,唤山神于寨边的古树,唤森林神河坝神。”
以诵唱絮语等方式引导亡灵,抚慰族人失去亲朋的伤感和对死亡的恐惧。
布依古籍由布依先生世代传承。布依先生也被称为“布摩”“摩公”等,在聚居范围内负责祭祀等族群信仰类活动。大约从唐宋时期开始,源于民俗传承的需要,布依先生结合族内语言、族内流传的文字符号和所学习到的汉字,不断创新和更新布依方块古文字,将最初口耳相传的内容手抄成书,形成“摩经”。
布依先生既是布依古字的创造者,也是布依古籍的传承者。“摩经”的学习和使用仅限于掌握它的同一支“布摩”,由于聚居地分散,不同群落的“布摩”较少进行知识探讨和经验交流,致使不同典籍之间文字规则表现差异较多。
“摩经”十分珍贵,老“布摩”不会将其外传,在教授新“布摩”时通常采取口传心授的模式。新“布摩”在传承和抄录典籍的过程中,根据汉文水平、理解程度、个人习惯等不同,可能会加以修改或创新创造,“摩经”便如此代代传承、代代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