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 
			从现代法的立场看罗马民法之诉
			》
 售價:HK$ 
			398
 
  《 
			问心三部曲 追问初心撕裂 名家力荐 持续畅销的现象级作品
			》
 售價:HK$ 
			602
 
 
 | 
         
          | 內容簡介: |   
          | 五十多年前,语文教育前辈叶圣陶先生结合个人实践,满怀深情写下了《语文教学二十韵》一诗,这是叶先生阶段性思想的一个总结,为我们指明了阅读与写作正确的方向,可谓大道至简。今时读到该诗,仍然感觉常读常新,其中的文字语句依然还是那么温暖而有力,真诚而有情,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路上的箴言。当前“双新”背景下,更是给予我们勇气与信念,坚持去探索语文学科教育的本质,深入理解叶先生提出的“善读善写”理念,在遵路、识真、入境和悟理的教学发展规律中,进一步深耕开拓,走向追求“读写融合”的发展之道。 |  
         
          | 關於作者: |   
          | 吴云洁,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浦东新区教育系统领军人才后备。主要研究课堂教学、项目化学习设计及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曾荣获“2022年教育bu基础教育精品课”,第四期“上海市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优秀学员。现已开发三门课程入选“浦东新区‘十四五’教师培训课程库”。出版专著《高中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设计》,参与编写《<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与学》。 |  
         
          | 目錄: |   
          | 第一章 遵其路:“读写融合”之本/1 第一节 “读写融合”的起点/3
 一、从“三一贯”教育观说起/3
 二、“双新”背景下的“普读善写”/5
 第二节 “读写融合”的聚焦点/8
 第三节 “读写融合”的发展点/13
 一、面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转型/13
 二、面向“重视学好母语”的教育追求/14
 三、面向“适应时代与未来”的教育发展/15
 第二章 识斯真:“读写融合”之道/19
 第一节 “读写融合”的理据循证/21
 一、从“学习”说起/21
 二、学会学习/25
 三、学习方式/29
 四、学习成果/33
 第二节 “读写融合”的主要原则/36
 一、从育人目标的指向出发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37
 二、有课程意识的站位思考--指向学习任务群/38
 三、以教材单元结构作为参照--基于单元学(研)习任务/44
 四、以单课(篇)教学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课文与单元联系/47
 五、以过程评价作为学习反馈--体现“教学评”一体化/52
 第三节 “读写融合”的模型建构/55
 一、建立模型/55
 二、呈现特点/57
 第四节 “读写融合”的路径探索/67
 一、目标一-指向素养融合读写/67
 二、任务一-依据单元落实教材/70
 三、活动一-实践创造在“做中学”/75
 四、评价--多元综合学评一体/80
 第五节 “数智”赋能“读写融合”创新发展/83
 一、开发构建“云端”资源/84
 二、数字平台收集整理/87
 三、支架带动学习“可视”/88
 四、互动分享“双线”交流/90
 五、全面展示“数智”成果/92
 第三章 入乎境:“读写融合”之课堂实践(课例举隅)/101
 探寻史传文学深蕴的理想人格一《烛之武退秦师》/103
 核心问题驱动下的读写融合实践一《鸿门宴》/115
 思辨阅读理性表达一《六国论》/126
 “史论”的评说一《过秦论》/137
 游走在“新闻”与“小说”间的报告文学一一《包身工》/146
 概念辨析的论述语段写作一《乡土中国》/163
 实录历史 多元表达一单元研习任务/176
 登临感怀诵诗味“双线”融合读经典一一《登岳阳楼》/191
 “数智”融合的逻辑之旅一一《逻辑的力量》/204
 第四章 悟其意:“读写融合”之思/217
 第一节 学生的“真学”与“深思”/219
 第二节 “真实教学”与“内生动力”/221
 第三节 课堂的“形变”与“坚守”/223
 第四节 教学的“创新”与“发展”/225
 后记/2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