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NT$
398.0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NT$
449.0

《
黛莱丝的一生(诺奖得主莫里亚克钟爱之作,当婚姻变成“枷锁”,人生如坠漫长黑夜)
》
售價:NT$
245.0

《
牛津西方音乐史(卷四):20世纪早期音乐
》
售價:NT$
1214.0

《
数据资本大时代
》
售價:NT$
403.0

《
鲍文家庭系统治疗
》
售價:NT$
709.0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NT$
612.0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监察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基本法中所涉及的证据种类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对证据调查制度进行阐释和构建,探索法治体系下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聚焦于证据调查这一诉讼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领域,从证据调查制度的学理定位和行为准则出发,引出证据调查制度的历史源流,为后续各章节中陆续展开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口供、鉴定意见、现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以及电子数据等的证据调查制度做了铺垫。内容从证据与证据调查的一般理论入手,能够激发读者的探索兴趣,再将读者引入各种类型的证据调查制度阐释中,并根据证据的法定分类来展开,对各种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在调查收集过程中的程序、原则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阐释,旨在引导和培养读者的证据调查规范意识。
|
關於作者: |
倪铁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青少年犯罪问题》副主编。兼任上海市犯罪学会经济犯罪风险防控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反恐与地区安全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任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访问学者、英国利兹大学和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安全法学、经济犯罪学、证据法学、全球警务、纪检监察法学等。
|
目錄:
|
第一章 证据调查的学理定位
第一节 证据的语义界说
一、证据的词源词义
二、证据界定学说
三、证据的特征表述
四、证据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证据调查的科学界定
一、证据调查的概念和特征
二、证据调查的分类
第三节 证据调查的基础理论
一、物质性原理
二、信息转移原理
三、同一认定原理
四、相对性原理
第四节 证据调查的行为准则
一、证据调查的客观性准则
二、证据调查的法治性准则
三、证据调查的效益性准则
四、证据调查的诚实信用准则
五、证据调查的比例性准则
第二章 证据调查的制度源流
第一节 神示证据时代的证据调查
一、神示证据调查的特点
二、神誓法证据调查
三、神判法证据调查
第二节 法定证据时代的证据调查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发展脉络
二、法定证据调查制度的特征
三、法定证据调查制度的评析
第三节 自由心证时代的证据调查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发展脉络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特征
第四节 “客观真实”的我国证据调查制度
一、传统证据调查制度
二、当前证据调查制度
三、当前举证制度
第三章 物证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物证调查的界定
一、物证及其特征
二、物证调查
第二节 物证的收集与保全
一、物证的收集
二、物证的保全
三、物证运用程序设置
第三节 手印的调查取证
一、现场手印概述
二、现场手印的发现
三、现场手印的显现
四、现场手印的固定与提取
第四节 足迹的调查取证
一、现场足迹概述
二、现场足迹的发现
三、现场足迹的识别
四、现场足迹的固定与提取
第五节 工具痕迹的调查取证
一、工具痕迹概述
二、工具痕迹的发现
三、工具痕迹的识别
四、工具痕迹的固定与提取
第四章 书证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书证调查概览
一、书证的内涵与外延
二、书证的特征
第二节 书证调查的最佳证据规则
一、最佳证据规则概览
二、最佳证据规则的例外
第三节 书证的证据调查程序
一、书证收集的调查研究
二、书证的保全
三、书证调查的方式、内容
第五章 证人证言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证人证言概述
一、证人的法律定位
二、证人证言的特点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证据调查
一、询问法调查证人证言
二、辨认法调查证人证言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一、证人证言的审查内容
二、证人证言的审查方法
第六章 当事人陈述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当事人陈述的法律定位
一、当事人陈述的学理界定
二、当事人陈述的特征
三、当事人陈述的分类
第二节 当事人虚假陈述及治理
一、当事人虚假陈述行为的界定
二、当事人虚假陈述的分类
三、当事人虚假陈述的治理
第三节 当事人陈述的证据调查制度的优化
一、确立听取当事人陈述制度
二、当事人自认程序的制度完善
三、建立当事人陈述的约束机制
第七章 被害人陈述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的概述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
二、被害人陈述的特征与作用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收集
一、审查是否以非法方法收集被害人陈述
二、审查对被害人陈述是否分别进行取证
三、审查被害人陈述的证据取得是否“征得本人同意而非强制”
四、审查是否充分保障被害人行使诉讼权利
第三节 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一、对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二、被害人陈述证据的认定
第八章 “口供”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口供”概述
一、“口供”的概念
二、“口供”的证据特征
第二节 我国关于“口供”的相关规范研究
一、非法取供及虚假供述概述
二、口供证据审查的规范变迁
三、口供证据审查的规范研究
第三节 非法取供治理的路径探索
一、以法治化推动口供文化转型
二、侦查讯问中实行无罪推定与权利保障
三、切实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九章 鉴定意见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鉴定意见调查概述
一、鉴定意见的法律界定
二、鉴定意见的溯源
第二节 鉴定意见的法律规制体系
一、基本法中的鉴定意见调查规范
二、法规规章中的鉴定意见调查规范
第三节 鉴定意见的证据调查
一、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审查
二、鉴定意见的证明力审查
第十章 现场勘查笔录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现场勘查笔录概述
一、现场勘查笔录的学术观点及概念定义
二、现场勘查笔录的特征和要求
第二节 现场勘查笔录的结构和内容、制作要求及方法
一、现场勘查笔录的结构和内容
二、现场勘查笔录的制作要求
三、现场勘查笔录的制作方法
第三节 现场勘查笔录的基本内容及其制作方法
一、现场绘图
二、现场照相
三、现场录像
第十一章 视听资料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视听资料概述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
二、视听资料与其他证据形式的关系
第二节 视听资料证据的调查
一、科学收集视听资料证据
二、依法收集视听资料证据
三、准确收集视听资料证据
四、有效保存视听资料证据
第三节 视听资料调查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般适用
二、私采视听资料的证据效力问题
第四节 视听资料的审查
一、视听资料审查的内容
二、视听资料的采信规则
第十二章 电子数据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电子数据概述
一、电子数据的法律界定
二、电子数据的类型
第二节 电子数据的收集、保全、审查
一、电子数据的收集
二、电子数据的保全
三、电子数据的审查
第三节 电子数据调查的法律体制及其优化
一、电子数据证据调查的法律体制演变
二、我国电子数据证据调查的不足
三、域外电子数据证据调查的模式
四、我国电子数据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
第十三章 经济犯罪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经济犯罪概述
一、经济犯罪的概念
二、经济犯罪的特征
第二节 经济犯罪证据的概念及其价值
一、经济犯罪证据的概念
二、经济犯罪证据的特征
第三节 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与收集
一、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
二、经济犯罪证据的收集
第四节 经济犯罪证据审查
一、经济犯罪证据审查的内容
二、重点经济犯罪证据的审查要点
第十四章 死刑案件的证据适用
第一节 死刑案件中的证据适用
一、死刑案件中涉及的证据种类
二、死刑案件中的证据适用规则
第二节 死刑案件中证据适用的问题与原因
一、死刑案件中证据适用存在的问题
二、死刑案件中证据适用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三节 死刑案件中的证据适用问题的修正
一、完善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
二、加强对死刑案件中证人出庭作证的保护与救济
三、重视证据意识的培养以及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工作
第十五章 网络犯罪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网络犯罪概述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界定
二、网络犯罪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网络犯罪的跨境电子取证
一、网络犯罪跨境电子取证的方式
二、网络犯罪跨境电子取证的代表模式
第三节 网络犯罪跨境电子取证的优化与协调
一、刑事司法领域数据主权的范围厘定
二、刑事司法领域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三、区域跨境电子取证快捷路径的构想
第十六章 涉未成年人犯罪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概述
一、涉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界定
二、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收集现状
一、我国未成年被害人作出的陈述及相关证据调查现状
二、我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的供述和辩解收集情况
三、我国未成年人证人证言以及辨认笔录收集情况
第三节 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收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收集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收集存在的个性问题
第四节 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收集的优化路径
一、制度层面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收集的优化路径
二、实践层面我国涉未成年人犯罪证据的收集的优化路径
第十七章 职务违法犯罪的证据调查
第一节 职务违法犯罪的证据调查概述
一、调查取证的标准
二、调查取证的原则
第二节 职务违法犯罪的证据标准及证据证明标准
一、职务违法犯罪的证据标准概念重释
二、职务违法犯罪的证据证明标准概述
第三节 职务违法犯罪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监察体制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范体系
二、监察体制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新问题
三、监察体制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改善路径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前 言
无论是法律职业者,还是普通社会公众,我们最常听到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以法律为治理维度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中国法律人所秉持的“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已经成为关于证据和证明等专业活动最为朴素的法治共识。民众根据经验和法治感受,对证据和诉讼之间的关系另有精辟且质朴的理解,“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即是人们对之所作的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
观诸悠远的人类法律文明进程,个案处理的法律经验抽象成为体系化的法律规制,法律事实则是建立抽象信仰和具象观点的基础。在不同文明的法律生活中,证据一直都是法律事实建构的核心,在各种诉讼主体追求案件事实的漫漫征途中,证据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神明裁判时的文化蛮荒,到以口供为王刑讯逼供时的制度残毒,再到法治昌明后证据调查科学化的法治理性,证据调查制度与人类司法文明史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互文。从帝制时期缓慢积累的侦查经验,到如今科技飞速带来的日新月异的证据调查技术,证据的发现、提取、审查、判断等对不同诉讼角色的法益维护,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证据是科学判断的灵魂和基础”“真相唯一不可抗拒的武器就是事实”“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证据总是事实的伴侣”等警句,有力地阐明了证据的真谛,证据及其调查活动占据了立案、侦查(调查)、审查起诉、审判等诉讼程序、非讼程序的核心舞台,因此对证据本性及其客观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和科学阐释尤为重要。
本书并不试图面面俱到,也无心打造百科全书式的系统而全面的证据调查学皇皇巨著,只是力图为法学、公安学、纪检监察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且实用的证据调查学科谱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等基本法中所涉及的证据种类以及与证据调查相关的规定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规章、规定以及各类解释对证据调查制度进行阐释和构建,探索法治体系下不同领域中证据调查制度的完善。在写作过程中,本着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各位笔者通力协作,力图尝试对深奥的学理进行平实化阐述,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对证据调查进行系统了解,希望本书为读者提供有益参考。为此,本书在以下方面尽力作了一些探索。
首先,本书的内容结构主要依据监察法、诉讼法和证据相关规定进行构建。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深入剖析证据调查这一重要领域,通过17个部分对证据调查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在全书展开过程中,本书首先明确了证据调查制度的学理定位和行为准则,随后追溯了其历史演变过程,为后续各章节中陆续展开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被害人陈述、口供、鉴定意见、现场勘查笔录、视听资料以及电子数据等的证据调查制度进行铺垫。本书从证据与证据调查的基础理论入手,旨在激发读者的探索兴趣,并逐步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各类证据调查制度。在阐述过程中,本书严格遵循法定证据分类,对各类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在收集、审查过程中的程序、原则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培养读者的规范意识和法治思维。
其次,在全书的格式体例的安排上,笔者进行了精心策划和尝试,以满足证据调查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本书不仅注重理论阐述,还在每章结尾处设计了延伸思考和延伸阅读环节,这一设计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法治思维能力。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法学专业教材,还可以作为社会公众了解证据知识的普及读物。在当前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本书致力于向社会公众普及证据调查的基本知识和程序,帮助公民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最后,对于本书的定位,笔者希望本书不仅能够从法学专业的角度对证据调查制度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还能够将证据调查学理与实际相结合,面向社会公众进行证据知识的阐释和普及。公民守法的要求推动着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任何人都可能涉入诉讼中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证据作为通往诉讼的必经之路,使公民的维权能力与其对证据的认识能力得以挂钩。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与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本书有望成为法学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学习证据调查制度的重要参考书籍。
经过多年的深入研讨与交流,本书汇集了众多教师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智慧结晶,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但是,本书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遗憾。一方面,受限于笔者的法学、公安学和纪检监察学的学科背景,本书未能全面细致地探讨所有的证据规则及诉讼程序规则,对当前法定证据的各个环节和相关制度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在论证各项证据调查规则和制度时,如最佳证据规则、污点证人制度、自认制度、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等时,未能充分运用法学术语进行全面细致的阐述,难免有遗珠之憾。另一方面,囿于本书之初始考虑和成书定位,笔者在阐述思考与建议的同时也旨在与司法实务工作者进行多元互动,以推进证据调查等法治体系进一步平实化,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倪铁、吴烨彬等
写于云间玉泊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