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比AI凶(“中国好书”“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全新力作;当AI无所不能,你靠什么不可替代?答案就在这里!)
》
售價:NT$
403.0

《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
售價:NT$
352.0

《
经典译林:罗生门
》
售價:NT$
199.0

《
现场:细读《史记》
》
售價:NT$
250.0

《
传奇与绝技:木拱桥里的中国营造智慧
》
售價:NT$
398.0

《
正史纂修与重建史观:辽金元的视角(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系列)
》
售價:NT$
607.0

《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的质变、世界工厂的建成与海洋霸主地位的确立 陆海书系
》
售價:NT$
434.0

《
汉亡哲思录:儒家思想与东汉三国关系新解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科普图书奖获得者全新力作
★BBC科学栏目出品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自然》前编辑20余年科普写作积淀
★华大集团CEO尹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普利策奖获奖作者悉达多·穆克吉联袂推荐,自由学者、北大哲学系博士胡翌霖作序推荐!《科学》《自然》权威期刊推荐,《金融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推荐。
★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打破“基因决定论”,一场颠覆生命科学的概念变革,一部关于生命的恢宏“传记”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赋予了生命活力,理查德·道金斯认为生物是“基因制造的机器”为什么我们总用“基因蓝图”解释生命?为什么教科书中的生物学总像一台精密仪器?答案或许是错的! ·基因并非主宰,细胞自有智慧,分子世界充满随机性与可能性 ·生命不是线性的因果过程,生物绝非“基因制造的机器”,生命是一场从混沌中涌现的奇迹,而我们才刚刚读懂它的序章
★我们的身体不是机器,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愈合、每一个想法,都不是预设程序,而是“生命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如果《自私的基因》告诉我们生命如何“
|
內容簡介: |
如果要给生命找一个类比,来直观地描述和体现其运作机制,你会怎么选择? 早期的科学家常常用机器来类比生物体,这个不妥当的比喻显然过时了。后来,人们借用了技术革命的伟大产物——计算机。不过,这个类比也不准确,甚至充满了误导性。 诺奖得主弗朗索瓦·雅各布说,生物体更像是一组俄罗斯套娃,一层套着一层,棘手之处在于每层的规则和组织方式截然不同。如果你逐层打开这组“套娃”,会进入嘈杂、随机、不可预测的分子世界,最终陷入量子带来的不确定性之中,晕头转向。 当然,这个套娃的比喻也不太恰当。事实上,人类制造出来的任何技术产品都不适合用来类比生物体。而将基因组作为蓝图、基因作为构建生物体的指令、蛋白质作为精准定制的分子机器、细胞作为具有固定身份的实体等理论,都被证明是不完整、具有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生命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任何简化都会带来诸多问题。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诸多发现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别想在某个特定的地方发现生命的全部秘密,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一种全新的生物学,来帮助理解神秘又复杂的生命运作机制。与其削足适履,不如重起炉灶。作者在本书中就探索了这一新的生物学,揭示出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和神经系统等每一个层级都有自身的规则和原则,生命正是自这些层级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运作中涌现。
|
關於作者: |
作者菲利普·鲍尔著作方式著作者简介科学作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欧盟委员会合成生物学专家团成员、BBC“科学的故事”栏目出品人,曾任《自然》期刊编辑20余年,著有《化学元素发现史》《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如何制造一个人》等20多部科普作品,还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撰写了《分子》和《元素》。作品曾获2003年英国技术史学会年度图书奖和2007年英国科学史学会年度科普图书奖。
|
目錄:
|
推荐序 序言 第1章 机器论的终结:一种新的生命观 第2章 基因: DNA 的真正作用 第3章 RNA 和转录:解读信息 第4章 蛋白质:结构与非结构 第5章 分子网络:构成我们的万维网 第6章 细胞:决定,还是决定 第7章 组织:如何构筑,何时停止 第8章 身体:发现模式 第9章 能动性:生命获取目标和目的性的方式 第10章 故障排除:重新思考医学 第11章 制造与劫持:重新设计生命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