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宁来一梦
》
售價:NT$
458.0

《
画魂 潘玉良传 潘玉良诞辰130周年精装纪念版
》
售價:NT$
398.0

《
好望角系列丛书·桅杆上的帝国:西班牙史
》
售價:NT$
1010.0

《
启微·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
售價:NT$
500.0

《
九色鹿·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
售價:NT$
504.0

《
宠物造型设计与修剪(王欣)
》
售價:NT$
286.0

《
酱卤食品加工
》
售價:NT$
301.0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NT$
245.0
|
編輯推薦: |
01 从语文课本出发,品读苏轼故事,汲取古人智慧
02权威专家撰写,跟着故事理解诗词意境
03精美插图,孩子爱不释手
04 全面梳理苏轼生平,再现一代文豪波澜壮阔的人生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写给孩子的苏轼传记。苏轼宦游四十余年,几次起起落落,相继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偏远。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一直保持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积极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關於作者: |
王双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书法家,曾任教于南开大学、日本神户大学和天津大学。著有《豪放词选》《宋词精赏》《晏几道词新释辑评》《陆游词新释辑评》等书。
|
目錄:
|
眉山三苏 1
乐善好施的苏序与游侠尚义的苏涣 2
浪子回头,求官不顺 3
两个儿子的名字大有讲究哦 5
“小苏”是个好弟弟 8
“三苏”齐名文坛 10
求学立志 12
幼年的苏轼,已显露“天分” 13
老师和父亲都折服了 14
自然和社会,也是好老师 16
最怕天才也勤奋,有大志 17
名动京师 21
千里出川,难忘渑池 22
复试和殿试:欧阳修和皇帝都成了他的粉丝 23
在鲜花和掌声中,他没有晕头 25
西湖筑堤 28
策论中,已透露出他对“改革”的态度 29
重返汴京,新法如火如荼地在推行 31
厌倦官场险恶,自请外任杭州 32
他的诗,让西湖留名 34
治理民生也有声有色 36
治理西湖,惠泽万民 38
徐州抗洪 42
在密州,为民请命 42
《密州出猎》,开豪放之风 44
《风调歌头》,为豪放注入了自己的特色 47
徐州抗洪,身先士卒 49
乡风民俗,尽现笔底 51
乌台诗案 54
他在湖州,发了几句牢骚 55
罗织罪名的小人,已经在来抓捕他的路上 57
那些让他获罪的诗文 59
一场虚惊后,他被贬黄州 62
畅游赤壁 66
初到黄州,又惊又惧 67
向佛老寻求精神安慰 68
黄州绽放:《念奴娇·赤壁怀古》 71
黄州绽放:前后《赤壁赋》 74
书法瑰宝:《黄州寒食诗帖》 80
躬耕东坡 86
垦荒种地在东坡 87
“东坡草堂”落成 90
和陶渊明做朋友 91
翰林学士 95
途经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 96
金陵:苏王之会 97
神宗驾崩,苏轼被召回京 100
一肚皮不合时宜 103
再请外任,又见杭州 104
在京城和外任地间来来回回 106
海角天涯 109
哲宗亲政,旧党不会有好日子了 110
被贬惠州,他依旧快乐 111
再贬,去海角天涯吧 114
海南的生活日常 117
与海南人民打成一片 119
他是海南的文化播种机 121
渡海北归 124
病逝常州 127
|
內容試閱:
|
认识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
苏轼22岁考中进士,曾向仁宗皇帝上书《进策》等二十余篇,提出革新政治的系列主张。嘉祐六年(1061年),出任凤翔签判,开始走上仕途。英宗朝,任职于史馆。神宗熙宁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急进,政见不能相合,上书反对。熙宁四年(1071年),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后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在地方官任上,苏轼关心人民疾苦,赈济灾荒、兴修水利,办了不少实事。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罗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政,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他以老庄哲学作为精神寄托,超脱豁达,又效仿陶渊明,垦荒躬耕,生活相当充实,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了丰收。
哲宗元祐年间,高太后听政,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他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与一般旧党人物又不相合。于是,再次请求外任。
绍圣年间,哲宗亲政,苏轼被“安置”到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又远谪海南岛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
徽宗即位之初,向太后听政,苏轼才从海南生还中原,可是,也就在他刚刚回到常州(今江苏宜兴)的时候因病去世了。
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旋涡中坎壈(lǎn)起伏地度过的,可是,在文学、艺术乃至其他文化领域,他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