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视听传播

書城自編碼: 412333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石永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577217031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0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富聚变时代: 发掘逆周期的生存智慧
《 财富聚变时代: 发掘逆周期的生存智慧 》

售價:NT$ 398.0
组合数、递推序列与同余式
《 组合数、递推序列与同余式 》

售價:NT$ 857.0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

售價:NT$ 500.0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售價:NT$ 459.0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售價:NT$ 388.0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價:NT$ 505.0
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何俊著作集)
《 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何俊著作集) 》

售價:NT$ 602.0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中华学术·近思)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1.本书探讨了富有前瞻性的视听场景的建构与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视听场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影院、家庭客厅等物理空间,而是拓展到了AR、VR、XR、元宇宙等新兴视听场景。本书详细阐释了不同视听场景的特点与要素,分析了视听场景在增强感知理解、改善社交互动、强化情感联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本书以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为底色,特别是对互联网思维下视听产品创新生产的剖析较为深入,捕捉到了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趋势,强调了互动性、平民化、多元化等特征在当代视听传播中的重要价值。3.本书详细阐述了视听传播行业在内容、平台、人才、渠道、管理、模式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冲击和颠覆了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而使得视听传播参与主体的角色和作用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这些阐述深刻洞察了传者、用户、监管者等多元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变化与互动模式,为读者理解当下复杂的视听传播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內容簡介:
《视听传播》以视听符号为基点,以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为基本理念,详细探讨了视听传播涉及的相关领域,包括视听符号与视听产品、视听传播渠道、视听传播参与者、视听产品的创作与制作、视听场景的建构与作用、视听传播效果与评价方法、视听产业运营与发展、视听文化建构、视听传播伦理与规制九个方面,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视听传播理论与实践体系。该体系不仅吸收了传统广播、电视、电影理论与实践的精华,而且充分融入了视听传播领域的前沿发展态势,如短视频、微短剧、网络直播、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兴议题,体现了视听传播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性。此外,本书包含大量视听案例,包括短视频、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等,灵活设置了思考和讨论,在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能够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關於作者:
石永军 新闻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高级编辑,全国广播影视“十佳百优”理论人才。研究领域为媒体策划、融合传播。担任过记者、编辑、主持人、制片人等。策划制作的《提案追踪》荣获“全国电视百佳栏目”等*奖项,《经视直播》荣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融合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忠实电视观众网络视频使用调查——以湖北地区为例》两篇论文荣获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论文一等奖,《论新兴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錄
目录/1 第一章 视听符号与视听产品/1  第一节 视听符号 /16  第二节 视听产品 /21  第三节 视听产品的叙事逻辑 /26  第四节 互联网思维下的视听产品 /37 第二章 视听传播渠道/38  第一节 视听信息与视听媒介 /42  第二节 视听媒介的分类与特征 /47  第三节 视听媒介发展简史 /57  第四节 视听媒介与社会 /64 第三章 视听传播参与者 /64  第一节 视听传播的传者、受众角色的变迁 /72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传播参与者 /89  第三节 视听传播的用户思维 /95  第四节 视听传播的用户需求/101 第四章 视听产品的创作与制作/101  第一节 视听产品创作与发布方式的变革 /114  第二节 视听产品的制作 /126  第三节 视听产品创作实践:以短视频为例 /135 第五章 视听场景的建构与作用/135  第一节 理解视听场景 /142  第二节 视听场景的类别与特点 /152  第三节 视听场景与元宇宙 /163 第六章 视听传播效果与评价方法/163  第一节 视听传播效果:外在特征和理论内涵 /169  第二节 视听传播效果评价的定义、思路与功能 /178  第三节 视听传播效果评价的标准与方法 /189  第四节 视听传播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 /195 第七章 视听产业运营与发展/195  第一节 视听产业的运营现状与趋势 /204  第二节 视听产业的盈利模式 /211  第三节 视听品牌价值传播 /222 第八章 视听文化建构/223  第一节 视听传播与视听文化的关系 /233  第二节 视听文化的类别 /242  第三节 视听传播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自信 /253 第九章 视听传播伦理与规制/253  第一节 视听传播伦理:概念、原则与功能 /260  第二节 西方视听传播伦理的主流观念 /262  第三节 中国特色视听传播伦理 /269  第四节 视听传播的法治/274 后记
內容試閱
“视听传播”概念溯源2022年10月,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航天员萨曼萨·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发布了一组太空摄影作品,并配上了中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兰亭集序》中一段描绘宇宙景观的文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024年6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广西广播电视局承办的2024年“视听中国”优秀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发布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该活动旨在做大做强“视听中国”品牌,充分发挥短视频的优势,推出更多更好的短视频精品力作,实现主题主线宣传润物无声、高频推送,以及“登顶”和“破圈”。何为“视听”?《尚书·周书》提到“详乃视听”,这强调的是人的感官系统的作用,指看和听,或是看到的和听到的。《墨子·尚同》提到“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强调通过他人的感官来增强自己的看与听的感知能力。《兰亭集序》中的“视听”也是指看和听。随着汉语的演变,“视听”逐步引申出其他含义,如《三国志·诸葛恪传》有“恪更拜太傅。于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这里的“视听”指的是耳目;《史记·秦始皇本纪》有“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这里的“视听”指警觉和关注;唐代苏鹗所著的《苏氏演义》中有“舜广开视听,求贤为辅,故作”,这里的“视听”指言论和舆论。由上可知,“视听”不仅涵盖基本的视觉和听觉感知活动,而且包括人对看到与听到的事物进行思考,以及由此衍生的公共意见或舆论等。何为“视听传播”?有学者认为,视听传播泛指以视听媒介为载体,通过声像技术进行的传播。也有学者认为,视听传播已发展为一种社会机制,具有技术驱动、参与式生产和去中心化特征。还有学者认为,视听传播泛指以视听媒介为物质载体,通过声像技术对视听材料进行的传播。不少学者从媒介角度展开,分别将广播、电影、电视、视听新媒体作为视听传播发展的线索,串联起整部视听传播史。由上可知,存在两种关于视听传播的定义:一是作为传播行为的视听传播,二是作为学科的视听传播。第一种定义的内容为,视听传播是以视听媒介为载体,以动态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作为传播内容的传播行为。第二种定义认为视听传播这个学科研究视听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内容具体包含视听内容、参与主体、视听渠道、视听生产、效果评价、视听场景、视听文化、伦理规制等环节和要素的内涵特征,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本书采用第二种定义。应该说,视听传播定义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大视听的发展趋势。2024年3月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网络视听的用户规模超过即时通信,网络视听作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的地位愈加稳固。2023年,移动端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超过3小时,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除了短视频以外,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纪录片、网络直播、微短剧、播客、网络音乐的用户数量也相当可观。传统的广播电视学主要研究的是传统广播和电视媒介的理论、历史、制作方法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视听传播不仅涵盖传统的广播、电视和电影,而且包括多种数字视听平台的视听产品传播理论、制作方法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融合媒体时代,视听传播的传播观念和传播实践正在重塑,其中的传播特征与规律正逐步显现。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传统视听传播与以移动互联网视听平台为主的当代视听传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观察传播涉及的环节,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视听传播与当代视听传播的传播平台不同,传播主体不同,产品不同,效果不同,但最大的不同在于传播理念及由此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变化——传播理念从“不平等”到“平等”,从“以传者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传播方式也从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传统的广播电视是单向传播,以传者为中心;当代视听传播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实现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这些理念以及传播方式变化的底层逻辑实际源于互联网思维——平等、互动、开放、共享、链接。本书内容设置本书沿着如下思路建构视听传播的研究内容:视听符号与视听产品—视听传播渠道—视听传播参与者—视听产品的创作与制作—视听场景的建构与作用—视听传播效果与评价方法—视听产业运营与发展—视听文化建构—视听传播伦理与规制。一是视听符号与视听产品。本书以视听符号作为视听内容的基本单位,以此为起点,探索视听领域的传播内容的特征与规律。在传媒领域的视觉符号研究中,本书主要考察动态视听符号在不同语境中具有的介质特征、被赋予的功能、所进行的话语实践和传播效果等。1视听符号是由图形、线条、光线、色彩、语言声、音乐等符号要素构成的,用来传达信息的媒介载体。二是视听传播渠道。本书将视角聚焦于视听传播渠道,即视听媒介。本书中涉及的视听媒介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网络化、数字化的视听新媒介和新平台,如央视频、长江云、抖音、快手、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同时也涉及一些综合性平台,如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等。不同视听媒介的视听产品、视听文化,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点。同时,视听媒介本身的发展历程所显现出的时代特色、科技进步、社会背景亦能为视听传播研究提供参考思路。三是视听传播参与者。本书呈现视听传播参与者与视听内容之间的互动关系,讨论用户主体间性的回归。视听传播参与者指参与视听传播过程的所有主体,即视听信息或视听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转发者以及监管者等。随着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视听传播行业在内容、平台、人才、渠道、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冲击和颠覆了行业的发展模式,也使得视听传播参与者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而言之,这种变化可以说是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即普通用户获得了专业媒体、专业人士曾经专有的视听信息的生产传播权力。同时,参与者也获得了主体间性,即主体之间平等和尊重的现实可能。四是视听产品的创作与制作。互联网、移动设备、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不仅重新定义了视听产品的制作、传播和消费方式,而且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2在新媒体时代,视听产品的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多样化。生产创作方式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而且折射出社会文化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从默片时代的视觉叙事到现代数字时代的全方位策划,视听产品的创作逐步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视听产品的整合发布是视听产品将创作内容与广大用户联系起来的桥梁,直接影响视听产品的传播效果、商业价值以及用户体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听产品的发布方式正逐步向多元化、互动化方向迈进。五是视听场景的建构与作用。我们可以将视听场景理解为视听信息的接收、使用环境。视听场景与视听媒介、视听信息相互作用。不同的视听场景体现不同的媒介偏好、不同的内容偏好,影响并产生不同的视听产业,并创造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六是视听传播效果与评价方法。无论在哪种视听场景下,人们在进行了视听传播之后,都想了解传播的效果。本书深入探究视听传播效果评价的定义、评价思路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视听传播效果评价的常用标准和一般方法,包括市场评价、专业评价和复合评价三大类别。本书也指出,在快速发展的数字环境中,视听传播效果评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七是视听产业运营与发展。视听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增长性、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等特点,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视听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了解视听产业的媒介市场特点、视听产业的运营方式和发展趋势,也要了解视听产业的多种盈利模式,包括广告营收、版权分销和版权授权、用户付费与增值服务、IP开发等。另外,我们需要理解依托资本市场的盈利模式和视听品牌价值传播的基本思路。八是视听文化建构。文化和产业密不可分。在视听传播过程中,视听文化得以推广、形成并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催生新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从视听传播与视听文化的关系、视听文化的类别、视听传播中的中国元素与文化自信等角度探讨视听文化的建构,进一步阐述视听文化的内涵,把握视听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九是视听传播伦理与规制。视听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人们似乎担心其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视听传播是把双刃剑,如何放大它的善,限制它的恶,是社会管理的永恒课题之一。视听传播的抑恶扬善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视听传播相关方自身秉持的伦理道德规范,另一个是社会对视听传播的外在法律规制。我们重点阐述视听传播伦理的原则与功能,通过对伦理理论与思想的深入阐述,力图构建中国特色视听传播伦理的核心内容。本书重点介绍中外相关法律在视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与侵权责任等方面的规制。思考与启发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中有不少提示、思考、讨论内容。笔者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开放性。视听传播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特别是在技术与应用高速变革的时代,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的更新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保持开放性很重要。笔者在书中多处设置了提示、思考、讨论内容,意在引导读者在学习中不要局限于书本内容,而是积极展开开放性的思考。第二,平等性。本书中的一些说法、观点并不是本质性规律,而是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的认知与结论。笔者不希望这些说法、观点成为规定,热忱欢迎读者质疑。书中的说法、观点仅仅供读者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作为参考与参照,是可以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发展而被优化、修改或者废除的。第三,启发性。本书是对视听传播主要环节和主要内容进行的概括性阐发,读者可以就书中很多部分的内容进行深挖。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不能做更深入的阐发,因此存在不少遗漏。笔者希望提供思考、讨论的机会,给予读者提示、启发,激发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去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