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樊百川著作集)
》
售價:NT$
857.0

《
日本中世战争史:武士的命运与下克上【汗青堂丛书151】
》
售價:NT$
367.0

《
清季的洋务新政(全二卷)
》
售價:NT$
1938.0

《
精力管理:有效地使用时间和专注力
》
售價:NT$
254.0

《
把世界留给黑暗与我:丁帆书评集
》
售價:NT$
347.0

《
大争之世:论中国文明重建
》
售價:NT$
352.0

《
AI动漫游戏绘画设计
》
售價:NT$
347.0

《
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代表作
》
售價:NT$
230.0
|
編輯推薦: |
★★★.l文学大师亲授写作秘籍,带你领悟文字的深邃奥秘。
★★★.l大师给大众的写作秘籍
★★★. 老舍、朱自清、高语罕、废名、郁达夫等大师的写作宝典
★★★.l从记事练起,天天练,认真练。
★★★.l文字若要真正有力,不但要漂亮,要生动,并且要简劲。
★★★.l文体如人,文章应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
★★★.l坏文章堆砌典故而无实质内容,好文章则借典故展现风景、表达境界
★★★.l文章结局以 “曲终人不见” 为高
★★★.l从身边小事写起,不断积累经验
★★★.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社会背景
|
內容簡介: |
《白云山岳皆文章:大师的36堂写作课》汇聚了老舍、朱自清、鲁迅、高语罕、废名、郁达夫等多位文学大师关于写作的精彩论述,从多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写作之道。在写作要素方面,详细阐释了如目的、事实、语言、思想、读者等要素的重要性及其运用方法;于写作技巧层面,涵盖人物、景物描写,对话构建,文字的修改与锤炼,以及如何巧妙运用典故等丰富内容;同时探讨了写作的风格与态度,强调真诚、避免不良文风等要点。
本书旨在为读者全方位展现写作的精髓,提供系统且实用的写作指导,助力提升写作能力与文学素养,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写作指南。
|
關於作者: |
老舍(1899—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小说家、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朱自清(1898— 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高语罕(1888— 1948),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1908 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1911 年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青年军秘书长。1925 年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被誉为“受学生欢迎的政治教官”之一。1939 年参与翻译《大英百科全书》。1948 年病逝。
废名(1901— 1967),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现代作家、诗人、 小说家,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代表作品《竹林的故事》 《桃园》《莫须有先生传》《阿赖耶识论》。
郁达夫(1896— 1945),现代作家,曾与郭沫若、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 《迟桂花》《怀鲁迅》等。
|
目錄:
|
目录
老舍
别怕动笔
从记事练起,天天练,认真练
景物的描写
人物的描写
人物不打折扣
对话浅论
人物、语言及其他
言语与风格
怎样丢掉学生腔
谈幽默
文章别怕改
谈修改文字
谈简练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散文并不﹃散
怎样写小说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事实的运用
古为今用
朱自清
写作杂谈(一)
写作杂谈(二)
关于写作答问
剪裁一例
文学与语言
诗的语言
文病类例
鲁迅
作文秘诀
做文章
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不应该那么写
高语罕
文字的要素
文字的戒律
文字的质力
文字的内容
废名
谈用典故
再谈用典故
郁达夫
写作闲谈
|
內容試閱:
|
散文并不“散”
(原载于 1951 年 3 月 15 日《北京文艺》第 2 卷第 1 期)
我们今天的散文多数是用白话写的。按说,这就不应当有多少困难。可是,我们差不多天天可以看到不很好的散文。这说明了散文虽然是用白话写的,到底还有困难。现在,我愿就我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也许对还没能把散文写好的人们有些帮助。
一、散文是用加过工的语言组织成篇的。我们先说为什么要用加过工的语言:散文虽然是用白话写的,可并不与我们日常说话相同。我们每天要说许多的话。假若一天里我们的每一句话都有过准备,想好了再说,恐怕到不了晚上,我们就已经疲乏不堪了。事实上,我们平常的话语多半是顺口搭音说出的,并不字字推敲,语语斟酌。假若暗中有人用录音机把我们一日之间的话语都记录下来,然后播放给我们听,我们必定会惊异自己是多么不会讲话的人。听吧:这一句只说了半句,那一句根本没说明白;这一句重复了两回,那一句用错了三个字;还有,说着说着没有了声音,原来是我们只端了端肩膀,或吐了吐舌头。
想想看,要是写散文完全和咱们平常说话一个样,行吗?一定不行。写在纸上的白话必须加工细致,把我们平常说话的那些毛病去掉。我们要注意。
二、散文中的每个字都要用得适当。在我们平日说话的时候,因为没有什么准备,我们往往用错了字。写散文,应当字字都须想过,不能“大笔一挥”,随它去吧。散文中的用字必求适当。所谓适当者,就是顺着思路与语气,该俗就俗,该文就文,该土就土,该野就野。要记住:字是死的,散文是活的,都看我们怎么去选择运用。“他妈的”用在适当的地方就好,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不好,它不永远是好的。“检讨”“澄清”“拥护”……也都如是。字的本身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全凭我们怎给它找个最适当的地方,使它发生最大的效用。就拿“澄清”来说吧,我看见过这么一句:“太阳探出头来,雾慢慢给澄清了。”“澄清”本身原无过错,可是用在这里就出了岔子。雾会由浓而薄,由聚而散,可不会澄清。我猜:写这句话的人可能是未加思索,随便抓到“澄清”就用上去,也可能是心中早就喜爱“澄清”,遇机会便非用上不可。前者是犯了马虎的毛病,后者是犯了溺爱的毛病;二者都不对。
一句中不但重要的字要斟酌,就是次要的字也要费心想一想,甚至于用一个符号也要留神。写散文是件劳苦的事;信口开河必定失败。
三、选择词与字是为造好了句子。可是,有了适当的字,未必就有好句子。一句话的本身须是一个完整的单位;同时,它必须与上下邻句发生相成相助的关系。有了这两重关系,造句的困难就不仅是精选好字所能克服的了。你看,就拿:“为了便于统制,就又奴役了知识分子。”这一句来说吧,它所用的字都不错啊,可不能算是好句子——它的本身不完整,不能独立地自成一单位。
到底是“谁”为了便于统制,“谁”又奴役了知识分子啊?作者既没交代清楚,我们就须去猜测,散文可就变成谜语了!
句子必须完整。完整的句子才能使人明白说的是什么。句子要简单,可是因为力求简单而使它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也行不通。简而整才是好句子。
造句和插花儿似的,单独的一句虽好,可是若与邻句配合不好,还是不会美满;我们把几朵花插入瓶中,不是要摆弄半天,才能满意么?上句不接下句是个大毛病。因此,我们不要为得到了一句好句子,便拍案叫绝,自居为才子。假若这一好句并不能和上下句作好邻居,它也许发生很坏的效果。
我们写作的时候虽然是写完一句再写一句,可不妨在下笔之前,想出一整段儿来。胸有成竹必定比东一笔西一笔乱画好的多。即使这么作了,等到一段写完之后,我们还须再加工,把每句都再细看一遍,看看每句是不是都足以帮助说明这一段所要传达的思想与事实,看看在情调上是不是一致,好教这全段有一定的气氛。不管句子怎么好,只要它在全段中不发生作用,就是废话,必须狠心删去。肯删改自己的文字的必有出息。
长句子容易出毛病。把一句长的分为两三句短的,也许是个好办法。长句即使不出毛病,也有把笔力弄弱的危险,我们须多留神。还有,句子本无须拖长,但作者不知语言之美,或醉心欧化的文法,硬把它写得长长的,好像不写长句,便不足以表现文才似的。这是个错误。一个作家必须会运用他的本国的语言,而且会从语言中创造出精美的散文来。假若我们把下边的这长句:
不只是掠夺了人民的财富,一种物质上的掠夺;此外,更还掠夺了人民的精神上的食粮。
改为:
不只掠夺了人民的物质财富,而且抢夺了人民的精神食粮。
一定不会教原文吃了亏。
四、一篇文字的分段不是偶然的。一段是思想的或事实的一个自然的段落,少说点就不够,多说点就累赘。一句可作一段,五十句也可作一段,句子可多可少,全看应否告一段落。写到某处,我们会觉得已经说明了一个道理或一件事实,而且下面要改说别的了,我们就在此停住,作为一段。假若我们的思路有条有理,我们必会这么适可而止地、自自然然地分段。反之,假若我们心中糊里糊涂,分段就大不容易,而拉不断扯不断,不能清楚分段的文章,必是糊涂文章。
有适当的分段,文章才能清楚地有了起承转合。有适当的分段,文章才能眉目清楚,虽没有逐段加上小标题,而读者却仿佛看见了小标题似的。有适当的分段,读者才能到地方喘一口气,去消化这一段的含韫。近来,写文章的一个通病,就是到地方不愿分段,而迷迷糊糊地写下去。于是,读者就因喘不过气来,失去线索,感到烦闷,不再往下念。
写完了一段,或几段,自己朗读一遍,是最有用的办法。当我们在白纸上画黑道儿的时候,我们只顾了用心选择字眼,用心造句;我们的心好像全放在了纸上。及至自己朗读刚写好的文字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
(1)纸上的文字只尽了述说的责任,而没顾到文字的声音之美与形象之美。字是用对了,但是也许不大好听;句子造完整了,但是也许太短或太长,念起来不顺嘴。字句的声音很悦耳了,但也许没有写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不能立刻抓到我们所描写的东西。这些缺点是非用耳朵听过,不能发现的。
(2)今天的写作的人们大概都知道尊重口语,可是,在拿起笔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不觉地抖露出来欧化的句法,或不必要的新名词与修辞。经过朗读,我们才能发现:欧化的句法是多么不自然;不必要的新名词与修辞是多么没有力量,不单没有帮助我们使形象突出,反倒给形象罩上了一层烟雾。
经过朗读,我们必会把不必要的形容字与虚字删去许多,因而使文字挺脱结实起来。“然而”“所以”“徘徊”“涟漪”,这类的字会因受到我们的耳朵的抗议而被删去——我们的耳朵比眼睛更不客气些。耳朵听到了我们的文字,会立刻告诉我们:这个字不现成,请再想想吧。这样,我们就会把文字逐渐改得更现成一些。文字现成,文章便显得清浅活泼,使读者感到舒服,不知不觉地受了感化。
(3)一段中的句子要有变化,不许一边倒,老用一种结构。这,在写的时候,也许不大看得出来;赶到一朗读,这个缺点即被发现。比如:“他是个做小生意的。他的眼睛很大。他的嘴很小。他不十分体面。”读起来便不起劲,因为句子的结构是一顺边儿,没有变化。假若我们把它们改成:“他是个做小生意的。大眼睛,小嘴,他不十分体面。”便显出变化生动来了。同样的,一句之中,我们往往不经心地犯了用字重复的毛病,也能在朗读时发现,设法矫正。例如:“他本是本地的人。”此语是讲得通的,可是两个“本”字究竟有点别扭,一定不如“他原是本地的人”那么好。
以上是略微说明:散文为什么要用加过工的语言和怎样加工。以下就要说,怎么去组织一篇文字了。
五、无论是写一部小说,还是一篇杂文,都须有组织。有组织的文字才能成为文艺作品。因此,无论是写一部小说,还是一篇短的杂文,我们都须事先详细计划一番,作出个提纲。写了一段,临时现去想下段,是很危险的。最好是一写头一段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末一段说什么。
有了全盘的计划,我们才晓得对题发言,不东一句西一句地瞎扯。有了全盘的计划,我们才能决定选用什么样的语言。要写一篇会务报告,我们就用清浅明确的文字;要写一篇浪漫的小说,就用极带感情的文字。我们的文字是与文体相配备的。写信跟父母要钱,我们顶好老老实实地陈说;假若给他老人家写一些散文诗去,会减少了要到钱的希望的。
有了全盘的计划,我们才会就着这计划去想:怎样把这篇东西写得最简练而最有效果。文艺的手法贵在经济。我看见过不少这样的文章:内容、思想,都好;可是,写得太冗太多,使人读不下去。这毛病是在文章组织得不够精细。“多想少写”是个值得推荐的办法。散文并不真是“散”的。
这样,总结起来说,要把散文写好,须在字上,句上,段上,篇上,都多多加工;这也就是说,在写一篇散文的时候,我们须先在思想上加工,决定教一字不苟,一字不冗。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写得乱七八糟,便是自己偷了懒,而耽误了别人的工夫;那对不起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