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工业密码
》
售價:NT$
653.0

《
普通法司法管辖区所得税:从起源到1820年上下册
》
售價:NT$
1010.0

《
舞乐中国·佳人的长袖舞
》
售價:NT$
204.0

《
舞乐中国·唐玄宗的舞乐坊
》
售價:NT$
204.0

《
上古汉语异读词音义关系研究
》
售價:NT$
500.0

《
琳派艺术:日本的生活美学
》
售價:NT$
949.0

《
史记学论稿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深入浅出谈司马迁思想 史记研究
》
售價:NT$
449.0

《
文与图的世界史:《史集》与第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叙事图景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致爱茶的你: 你好,爱茶人。 以诗为媒,以史为脉,捧一杯新摘的故园茶,让草木之味带你走进一杯一盏中的故园山河。 茶诗、茶人、茶事……本书以茶为引,纵观中国三千年文明脉络,揭开名茶背后鲜活的历史片段与文化记忆。一杯茶,一位故人。乾隆、苏轼、陆羽、辩才,作者引用超百首茶诗,重现“诗中有茶,茶中有诗”的古典美学。一方茶,一方山河。跨越杭州西湖、徽州古村、武夷丹霞、洞庭君山等十余个茶乡,作者结合地理风物与人文掌故,揭示“茶以地灵,地以茶名”的共生关系。 以茶为镜,愿你在这杯故园茶中,照见千年风雅;以茶为舟,愿这杯故园茶载你驶向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源头。
|
內容簡介: |
《杯中的故园:茶与中国人的风味生活》以茶为引,讲述中国各地的名茶、茶事、茶工艺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配以精巧的插画,是一本介绍中国茶文化的短而美的散文集。这册散文集以名茶为脉络,分篇目详述西湖龙井、日铸雪芽、君山银针、洞庭碧螺春等十余种名茶。在细腻描绘茶叶的色、香、形、韵之余,作者更通过历代文人的茶诗品评,将采茶制茶的岁时习俗、轶事传说与茶道精神熔铸成篇,挖掘每种名茶的历史源流,为读者展开一幅浸润着人文意蕴的茶文化长卷。
|
關於作者: |
张玉瑶,90后,陕西人,本硕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北京晚报·书乡周刊》责编,茶文化学习与爱好者。其书评、散文类作品散见《中华读书报》《新京报》《经济观察报》《周末画报》《北京日报》等。曾数度获北京新闻奖、中国副刊美文奖,著有《汉语大观园》,合著《走红北京》《寻光:少年追梦北京红色地标》等作品。 曾子芊,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学士,英国华威大学电影电视研究硕士。1993年出生于江西,在广东长大,从小喜欢研究茶叶及茶文化。现任《北京晚报》副刊编辑,“茗茶故事”专栏责编。目前也从事编剧工作,曾获原创音乐短剧剧本征集大赛优秀奖。
|
目錄:
|
目 录
序言
西湖龙井:泯泯从薄间,笑我依然文字禅
日铸雪芽: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
徽州茶事:风骨隐于明柔中
君山银针:君山不大,茶名不浅
洞庭碧螺春:西山水月,先于早春
苏州虎丘茶逸事
阳羡与顾渚:溪山好,紫笋出
岕茶:交夏时节,足称仙品
茉莉花茶:花香入茶,深藏身与名
正山小种:红如玛瑙,客必起立致敬
闽茶之骨: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粤的茶:得闲饮茶,广府风情
白茶之味:草木气息,古老的时间味道
黑色的茶:谁知刚猛劲直姿
茗香氤氲盏壶间:画说唐宋茶器
|
內容試閱:
|
序言 我曾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先后发表过数十篇茶文化专栏文章。实话实说,编辑茶学领域的文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里面不仅涉及传统文化的问题,有时还要牵扯到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专业知识。我很幸运,遇到了既爱茶更懂茶的责任编辑曾子芊女史。她不仅为拙文细心排版校对,还曾多次就其中涉及的茶学专业问题与我进行商讨,也让我颇受启发。2025 年初,她送来与张玉瑶女史合写的《杯中的故园:茶与中国人的风味生活》书稿,并嘱咐我写一篇序言。我读过书稿后发现,此书算不上大部头,但却写明白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中国茶到底美在哪里? 诸位读者要知道,咱们中国茶刚刚问世的时候一点儿也不美。民间传说,中国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的时代,所以不少地方,也供神农氏为茶祖。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咱们不能全信。据《华阳国志》记载,巴、蜀两个诸侯国,曾将茶作为贡品进献给周王室。由此算起来,中国茶种植、利用以及品饮的历史也要超过三千年了。可是自西周至隋唐之前,存世的茶诗数量却仅有四首,分别是西晋左思《娇女诗》、西晋张孟阳《登成都楼》、西晋孙楚《出歌》以及南朝王微《杂诗》。谁能写诗呢?自然是知识阶层。没有人写茶诗,说明茶事并未受到知识阶层的喜爱与重视。那时的茶,还只是西南地区的土特产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美感。 茶,怎么就美了呢?那要等到陆羽《茶经》的问世。 《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系统总结了与茶相关的历史、工艺、产地与掌故趣闻。此书的问世,使得茶引起了中国知识阶层的广泛关注与兴趣。何以为证?还是茶诗为证。据笔者统计,唐代写过涉茶之诗的文人,足足有一百四十五位之多。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杜牧……这些耳熟能详的大诗人都有精彩的茶诗流传于世。在唐代文人之中,写作茶诗最多的要数白居易。他一生竟写作涉茶之诗六十四首,内容涵盖了唐代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宋代情况更甚,茶诗有数千首之多。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写作涉茶之诗七十八首,已超过白居易创作的茶诗数量。但南宋大诗人陆游,写作的茶诗却又比苏轼还多得多。他在《剑南诗稿》中涉及茶的作品竟然达到了二百多首。如果把陆游的茶诗集结在一起,那简直就是一部宋代《茶经》了。至于明清茶诗,就更不胜枚举了。如今流传于世的数千首茶诗,让中国茶与文化紧密结合。知识阶层的深度参与,使得中国茶越来越美。 《杯中的故园:茶与中国人的风味生活》细数了多款中国名茶,但作者的书写却并未局限在生产加工环节,而是极其注意挖掘名茶背后的文化与内涵。例如谈龙井茶时,提及了清乾隆《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又如谈日铸茶时,引用了南宋陆游《安国院试茶》;再如谈安化千两时,分析了清代陶澍的五言长诗。当然,作者几乎谈及每款名茶时,都会涉及相关的茶诗茶文,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这些诗篇不仅流传于文坛,还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渗透进了茶汤的滋味之中。我们常说,喝茶让人身心愉悦。身的愉悦,由物质决定:咖啡因提神,氨基酸爽口,茶多糖润喉……那么心的愉悦呢?自然要由文化决定。此书的作者是真正的懂茶之人, 笔锋所至之处,正是中国名茶最有美感的地方,也是本书有别于其他茶书之处。 其实书中精彩的内容还有很多,可我这里再讲下去,就有剧透的嫌疑了。请诸位爱茶人自行阅读吧。相信您通过此书,一定可以更好地体会到一杯茶汤的无穷韵味。 杨多杰 2025 年 3 月
西湖龙井:泯泯丛薄间,笑我依然文字禅 杭州,钟灵毓秀之地,西湖更是当中一汪神秀之眼。春日迟迟,捧一杯当季新摘的西湖龙井茶坐在湖边,看眼前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湖中波漾,杯中茶漾,远近皆是新碧色,仿若一个草芽初萌的清新春日融化为液态,分一杯与世人。 龙井是杭州的名片,产自杭州,却并非所有杭州产的茶都是龙井。正宗的西湖龙井产自龙井村及其周边一带,位于西湖西南约十里外。龙井,顾名思义,最初的确是以此地一泓泉水得名的。传说葛洪在此得道,故旧名“龙泓”,后来方以茶扬名。明代文人屠隆评说龙井,“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这话说得灵,名山生灵草,龙井佳茗“副”龙泓美泉,完美自应有完美来般配,不枉天造地设,中国人的哲学和美意正是如此。如今龙井村一带已被辟为“茶文化景区”,林立着大大小小的茶庄,但从风篁岭、二老亭、一片云、龙泓涧等地名,依然可想见旧时文人在此烹茶笑谈的风致。周边群峦之中,生长着龙井茶树,每年阳春时节,此地采茶乃一大盛事,人们翘首等待着第一簇明前茶、雨前茶,宛如等待一份年年约定的礼物。 不像一般茶叶多蜷曲,西湖龙井呈豆绿色扁平状,光滑挺秀,沃入水中,不一会儿便舒展开来,上下沉浮,叶色碧绿,汤色澄绿,如它的名字一样清新明澈。香气也是清新的,并不浓郁,过口却齿颊留香,滋味隽永,如饮春醴。陆廷灿《续茶经》里引《湖壖杂记》云,“ (雨前龙井)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太和之气,是个中医概念,大意是说精气神三者统于一身,“无味之味乃至味”,听起来很有哲学高度了。文学化一点儿的表述也有,清末人程淯长期寓居杭州,在西湖边建一别墅“秋心楼”,有《龙井访茶记》一文,在其中对龙井的清新气味有相当具象的形容:浙江、安徽的茶“秉荷气”,尤以龙井为最,可以瀹茶五次,一瀹过后,荷花的花、叶、茎气俱足;二瀹过后,叶气便散尽,花气衰微,茎气和莲心之味则浓了上来;三瀹则是莲心和莲肉之味,其后就只剩下莲肉之味了。思之真是气韵流淌,有种与自然相谐的曼妙。 龙井形状扁平,与其制法有关。程淯1911年清明在龙井访茶时,也详细观察描写了当时的工艺:炒茶时,用寻常铁锅,柴火最好用松毛或山茅草,火力不宜过猛或过弱,否则茶色都会变异。炒茶的人用手在锅中慢慢搅拌,且须一边拌一边按压,到锅口处即翻转手摹将茶承托起来,然后扬掌抖落茶叶,让茶叶从五指间纷然下锅,再重复按压。如此重复多遍,每四两鲜茶,只出一两茶叶。将茶叶“按”成扁平状,有学者认为,是借鉴了晚明皖南、浙江一带大方茶的炒制技术。不过在民间,倒有个更通俗的传说,说是乾隆皇帝巡游杭州时,因爱龙井茶味清香,遂亲自采摘茶叶,因匆忙回京,便把采得的茶叶夹入书页中(一说放入衣袋中),回宫后发现茶芽被压扁,但香气愈加馥郁,深得太后赞赏,于是封龙井为御茶,每年都要进贡。 虽然这则传闻生造的痕迹颇为明显,但也不是全然无所依凭。乾隆的确是龙井的常客,六下江南巡游,次次到杭州,其中四次都莅临龙井。每次来,都为“龙井八景”各赋一诗,加起来共有三十二首之多,真不愧是传说中最诗兴大发的皇帝。他不仅亲自观摩采茶盛景,还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树”。也有人说,这就是他亲自摘茶的那几棵树——虽难究真假,但这十八棵茶树的确声名远扬,被视为“龙井之冢嫡”,不仅被保护起来,每年所产新茶亦价格高昂。 比起逸闻,倒是乾隆留下的几首茶诗更落得真。这些诗被收入吏部主事兼藏书家汪孟鋗编的《龙井见闻录》(这也是一部有趣的书,虽是为“御览”,但汪孟鋗充分展现了藏书家本领,详细搜罗了龙井一地的风土物产人文,如同一部区域性小型百科全书)。乾隆在诗中表露身为皇帝体察民生多艰之时,也从种种侧面描绘了当时龙井茶事之细节,比如有一首叫作《观采茶作歌》,里面写到了制茶的场景:“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雀舌、鹰爪,说的都是茶之形;炒、焙,则是工序,龙井也属于炒青绿茶的代表。还有一首茶诗中提到“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讲的是龙井茶的采摘时间,谷雨前后价值相差甚巨,因此茶农赶着趁谷雨前摘茶。 还有一首《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倒是纯粹表现品茶之乐的: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的这杯龙井新茶,看来滋味相当不错:首先是用龙井泉水烹的,按明代钱塘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叙,该泉“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回”,与龙井茶相得益彰,真正的“在地”风味;其次是正宗雨前茶,正是香味最醇厚、营养最丰富之时。为了突出龙井,乾隆还采用了惯用的扬此抑彼手法,被抑的“凤团”,乃宋代誉满天下的皇家贡茶。最有趣的是末句,“呼之欲出辩才在”,辩才指的是北宋高僧元净法师,宋神宗赐法号辩才。为何乾隆此刻会想起辩才呢?不是偶然——辩才曾在龙井住持多年,相传龙井茶就是他率先栽培的。 辩才法师是个奇人,出生时左肩上有肉隆起,状似袈裟,一直等到八十一天后才消失。家人认为这是沙门之相,遂送他入寺为僧,后来他果然活了八十一岁。他原先在上天竺寺当住持,晚年因寺中事务繁忙力感不逮,遂退隐稍南数里狮峰山麓的龙井寿圣院。这座寺院始建于吴越国钱俶时,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却胜在幽静,四面风光宜人。辩才稍事修葺,使之成为一处山中佳胜。 来龙井造访这位高僧的人中,必少不了曾在杭城任职的苏轼、赵抃、秦观、米芾等人。他们十分敬重辩才,又因志趣相投,彼此成为至交、诗友,留下许多记述唱和之作。一桩有名的趣事,便是有回苏轼来访,辩才送他回去时,谈兴正盛,浑然不觉破了自己“送人不过虎溪”的戒律,旁人不禁惊呼,辩才却款款道:“杜子美不是说过吗,‘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造“二老亭”(又名过溪亭)于溪上,新亭落成时,辩才作诗一首,苏轼亦次韵和诗一首。还有一件堪称超异,却的的确确是被苏轼及弟弟苏辙亲笔记录下来之事:苏轼次子苏迨,出生时脑袋很长,仿若长了犀角,四岁时还不会走路,必须得抱着。辩才为苏迨按摩头顶后,孩子竟很快就能像小鹿一样跑了。 “中有老法师,瘦长如鹳鹄”“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这是苏轼在诗中对辩才的描绘,从其人其事其貌,我们约可想见其仙风道骨之姿。他在寿圣院附近的狮峰山麓辟山种茶,被视为龙井茶的开山之祖。高僧与茶的渊源,为龙井茶添了一缕高逸出尘之气,众多文人在龙井胜处的交游题咏,又令其化入了隽永厚重的文化意味。如今,龙井村还专门立有辩才和苏东坡的塑像。 其实在龙井茶之前,杭州一带早已有茶种植。唐代陆羽《茶经》中就写道,“钱塘(茶)生天竺、灵隐二寺”,只不过他对那时的杭茶品评不高。到了宋朝,杭州终于出了几种有名的茶,分别是出自葛岭宝云山的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寺后白云峰的白云茶,皆纳入贡,也多见于时人吟咏。辩才在上天竺寺住持多年,或许是受到启发,在龙井寺旁种茶也未可知。尽管如此,龙井所产茶在当时声名着实不显。曾执政杭州的著名清官赵抃访辩才时,两人在龙泓亭上品茶和诗,赵抃有“珍重老师迎意厚,龙泓亭上点龙茶”之句,虽身在龙井,此饮“龙茶”却并非龙井茶,而是龙团茶。龙团和上面乾隆提到的凤团合称“龙凤团茶”,茶饼上分别印龙凤图样,出产于福建建安县(今建瓯市境内)的北苑贡焙都是宋朝相当珍贵的皇家贡茶,因而赵抃会十分“珍重”辩才用名茶招待自己。而到乾隆时,面对本山龙井茶,人们却“不屑”起凤团来。诗句相映成趣,饮茶人的心态已大不同,从中亦可见龙井茶的身份变迁。 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是从元朝开始的。“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同好友游龙井时,有幸品到此地新茶,欣然作诗曰:“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次邓文原游龙井》)可见所饮乃雨前茶,茶汤色清碧,以至映出山色。茶味呢?——虞集并没有正面描写,却侧面写了人们反复啜饮茶汤、细细品味,甚至舍不得去漱口(诗中“嗽”通“漱”),不忍让口中的茶香被冲淡。可见是鲜爽异常了。 不过,一直要到明朝初年,“龙井茶”才作为专门的品种名称正式出现。真可谓是“后来居上”,比起其他杭城名茶,龙井茶彰名历史不久,在明清人的品评中,却一跃拔得头筹,当时就有史料记载说,“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一旗一枪”,说的是谷雨前的茶芽形态,芽尖如枪,芽叶如旗,此时龙井初初展开一芽一叶,尤是珍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则引郡志道,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不若龙井“清馥隽永”。到了清朝,龙井正式成为贡茶,魏?在其所编《钱塘县志》中,更是直言龙井“在宝云、香林、白云诸品之上”。 龙井茶力压杭茶群芳,日益受欢迎,其一个现象是,当时市面上冒充正宗本山龙井茶的赝品多了起来,甚至在龙井本地都有买到赝品的可能。甚至,就算是到了龙井寺,由龙井僧人烹煎,也未必是真正产于龙井的茶。许多“茶饕”心中都有一本独家的辨伪秘籍,比如明人冯梦祯在其《快雪堂漫录》中就写到他的朋友徐茂吴去龙井买茶,逛了十多家只买到一二两,因为在他看来,真品应当“甘香而不冽”,稍微“冽”了一丝就是赝品,要求不可谓不严格。到民国时,为防止假冒,龙井茶依据具体产地不同,分“狮(狮峰山) ”“龙(龙井) ”“云(云栖) ”“虎(虎跑) ”“梅(梅家坞) ”五个品类,直到如今。 距辩才法师种茶一千多年,如今西湖龙井已成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尤其是每年清明节前采摘的明前龙井,因是蓄了一冬、头次采摘的新鲜嫩芽,品质极高而产量极低,比雨前茶更稀有一筹,是非常名贵的礼品。而在平常生活里,龙井茶也是不可少的生活养料。从前讲究的杭州人家,还会专门去虎跑泉取来水瀹茶,虎跑泉与龙井茶并称西湖双绝,能品饮这样一杯用虎跑新泉泡的龙井新茶,想想,也真是无上惬意,仿佛一口饮下一个明媚的江南春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