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精神仍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新时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健康人民,就没有健康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健康,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在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和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显著提升。
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显示全球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按死亡总人数排列)与3个大的主题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下呼吸道感染〕,以及新生儿疾病(包括出生窒息和出生创伤、新生儿败血症和感染、早产并发症)。2019年全球死因顺位前6位疾病包括3种呼吸系统疾病,分别为慢阻肺病(第3位)、下呼吸道感染(第4位)和肺癌(第6位)。2019年慢阻肺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6%,下呼吸道感染死亡人数为260万人。
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和优质服务资源配置在中国城乡、地区和区域之间差异化大,不均衡的情况突出。因此既要在宏观上提升医疗质量整体水平,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提升医疗服务体系同质化程度,也要在微观上促进地区间、医疗机构间、机构内人员间的医疗服务同质化。2016年出台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从国家层面上为建立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家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简称“中心”)于2012年1月12日获批建立,由北京医院承担中心的相关工作。中心在建设之初,王辰院士就确立了从“病种质控、技术质控、管理质控”3个层面开展国家呼吸学科质控的工作思路,同时完善和加强中心的基础建设工作。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呼吸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这是我国第1次在专科领域发布国家级质控指标。中心连续8年完成了《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的呼吸专业部分,着重分析了2015—2022年我国呼吸专业医疗资源配置及住院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支气管哮喘、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肺结核这5种疾病的诊疗规范性,以及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关键环节的质控情况,并提出了呼吸疾病及技术质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心积极与各省级呼吸质控中心进行交流,促进国家级质控中心与省级质控中心的建设,积极发挥各省级质控中心的支撑作用并推动哨点医院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发现并研究解决质控管理薄弱环节。
2024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国呼吸医疗质控专家组的协助下,在各省级呼吸质控中心成员单位的支持下,中心完成了《2023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呼吸专业分册》(简称《报告》)的撰写。《报告》汇集了全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PCCM)常见疾病和技术医疗服务质量现况的翔实数据,希望能为国家和地方医疗质量监测与改进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