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NT$
347.0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NT$
653.0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NT$
500.0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NT$
301.0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NT$
510.0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NT$
347.0

《
宋代文人与党争 知名宋代研究学者沈松勤代表著作 宋代党争史研究开山之作 全面讲解宋代朝堂之争和灭亡的内在根源
》
售價:NT$
908.0

《
中国统计学史
》
售價:NT$
254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国家“五大振兴”框架,剖析政策演变、目标定位与实施成效,结合《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等文件要求,揭示上海以“三园”工程(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为核心的都市型乡村振兴模式。本书通过政策解读、数据分析与案例研究,提出产业智能化集群化、生态绿色化循环化、文化数字化创新化、人才流动化专业化、组织信息化法治化等实施路径,为上海实现2027年阶段性目标、2035年基本现代化目标及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愿景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本书不仅总结了上海乡村振兴的相关实践,也为全国超大城市乡村发展提供了借鉴。
|
關於作者: |
臧得顺,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城乡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学会会员,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国家部委和上海市各级部门委托课题50余项。在《社会学研究》《思想战线》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 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综述
四、 上海乡村振兴的特殊性与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解读
一、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框架
二、 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
三、 相关政策文件的梳理与分析
第三章上海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一、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二、 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三、 乡村文化建设
四、 乡村治理情况
五、 农民生活水平
第四章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
一、 国内案例
二、 国外案例
第五章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
一、 短期目标(当前至2027年)
二、 中期目标(2028—2035年)
三、 长期目标(2036—2050年)
第六章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 产业振兴路径
二、 生态振兴路径
三、 文化振兴路径
四、 人才振兴路径
五、 组织振兴路径
第七章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 政策保障
二、 资金保障
三、 土地保障
四、 制度保障
第八章上海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一、 实施效果评估框架与方法
二、 当前实施效果的全面评估
三、 实施中的问题与瓶颈
四、 优化建议与未来路径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一、 研究结论总结
二、 未来发展展望
三、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调研资料及相关评估指标
附录12024年上海市乡村建设任务清单
附录2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
附录3湖州市乡村振兴指数指标评价体系(中国社科院)
附录4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
指标
附录5无锡市乡村振兴发展目标(2018—2022年)
附录6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7实施“千万工程”工作案例: 崇明区推进稻米
产业高质量发展
附录8合作社章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最初仅是一份不到2万字的研究报告,后被延伸拓展,几经周折达成如今的模样。本书的写作始于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切关注,终于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无限遐想。
这是一本“继往开来”的书,既是对所担课题之交代,也满含对乡村发展之期待。在长达数月的写作过程中,我沉浸于浩如烟海的文献、政策文件和案例资料之中,试图从上海这一超大城市的独特实践出发,梳理乡村发展的脉络,探寻城乡融合的路径。这一过程既是对个人长久以来学术兴趣的总结,也是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演变的一次系统回顾,更是对“三农”问题复杂性与时代性的深刻体悟。十万多字的篇幅,包含了我对村落发展和治理等微观议题的思考,也记录了我对乡村振兴宏观战略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
“继往”是本书的起点。本书的写作是对以前积累资料的一次系统梳理,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党和国家政策在不断调整中逐步清晰,目标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转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路径从单一的农业支持扩展到多元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些政策的演变不仅是国家战略的调整,而且是乡村现实需求的反映。我试图通过本书,将这些政策脉络与上海的实践结合起来,既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点。在这一过程中,我重温了学者们关于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的论述以及对现代化远景的展望,这些文献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议题,更是社会、文化与治理的综合命题和系统工程。
“开来”是本书的落脚点。通过阅读乡村振兴、乡村发展方面的资料、案例和学术文献,我得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农”研究的知识体系与思想脉络。从上海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到《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的政策指引,从学者们对“产业兴旺”的指标分析到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都市农业报告,这些文献让我从单一的土地与产业视角,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种源农业和数字乡村,等等。上海的实践代表着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崇明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金山枫泾的产业融合、青浦朱家角的乡村旅游、浦东新区的数字农业等,都让我看到了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多种可能性。这种视野的扩展不仅丰富了我的研究,也让我对乡村发展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让我始终坚信: 上海的未来在乡村。
与此同时,在关于乡村振兴方面浩如烟海的文献面前,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成果如同一座座高山,让我既敬畏又感慨。面对这些前辈的智慧成果,我觉得自己不过是拾人牙慧的后来者,试图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方。而当我试图面向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的2050年作出预判时,又发觉了自己的力量有限。在这个技术迭代升级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明天的事情都不敢有确定的期望,更遑论对2035年、2050年中国乡村的模样进行大胆预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可能彻底颠覆我们对乡村的传统认知,而气候变化、全球竞争等外部变量,又增添了无数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未来乡村的预测则显得格外苍白,权将此视为渺小的个体在认识自然、把握世界以及反省自我过程中的一段内心记录吧!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青年班专项课题“上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和路径研究”(批准号: 2018FZX028)的资助,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第二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地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研究”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前辈学者的启发和朋友的鼓励,如果没有他们的督促,这本书就不会得以面世。感谢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的领导,一直关心并催促我完成书稿;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钱运春社长和相关编辑,在本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为我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也感谢在各种场合接受我访谈调研的被访者,他们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一手资料。最后感谢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和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有机会见证并记录超大城市乡村日新月异的伟大进程。当然,本书仍有诸多不足,在数据广度、案例深度、理论宽度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拓展。倘若本书能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些许参考,那也不枉笔者的一番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