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网格本·在路上(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書城自編碼: 412396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 著 黄雨石 等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92342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
《 大学问·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 》

售價:NT$ 449.0
真希望父母能这样爱我
《 真希望父母能这样爱我 》

售價:NT$ 254.0
动画视频+全彩图解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汽车
《 动画视频+全彩图解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汽车 》

售價:NT$ 357.0
江恩时空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江恩时空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NT$ 403.0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售價:NT$ 347.0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时刻人文·1368:中国与现代世界之形成 》

售價:NT$ 398.0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分歧与团结:以色列社会的运转逻辑和活力来源 》

售價:NT$ 352.0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中国式管理(全集·全新) 》

售價:NT$ 505.0

編輯推薦:
出版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最,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
內容簡介:
《在路上》讲述萨尔·帕拉戴斯、狄恩·马瑞阿迪一伙人在美国大陆和墨西哥等地大量游历的故事,绝大部分源自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和伙伴尼尔·卡萨迪、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等多位“垮掉派”代表人物的亲身经历。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派”的经典之作。
1962年,黄雨石、施咸荣、李文俊、刘慧琴、何如五位译者以 “石荣、文慧如” 为笔名,合力翻译出版了中国首个《在路上》节译本,在内部发行。2019年,黄雨石之子黄宜思先生完成补译,即为本书。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
美国作家,“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大二自动离校,因为“实在腻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一艘商船上服役,还干过各种临时性工作。后来,靠步行、自驾、搭便车漫游美国各州。1950年出版小说处女作《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描写了同时代一部分美国青年战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首次提出“垮掉的一代”这一称号。1957年自传性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出版,获得普遍关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文艺界逐渐涌现相关作品。

译者简介:
黄雨石(1919—2008)
本名黄爱,湖北钟祥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英文系,研究生阶段师从钱锺书,研究萧伯纳戏剧。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有《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雾都孤儿》《沉船》《众生之路》《黑暗深处》《虹》《老妇还乡》等大量文学作品;著有《英汉文学翻译探索》一书。此外,参与《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

施咸荣(1927—1993)
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译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土生子》、《富人,穷人》(合译)、《斯巴达克思》(合译)等,著有《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西风杂草》等,撰有英美文学研究论文数十篇。

李文俊(1930—2023)
广东中山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职于《译文》及《世界文学》杂志。长期致力于译介英美文学作品,尤以翻译和介绍福克纳成就最为卓著。1994年获中美文学交流奖,2011年荣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译有《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逃离》等。

刘慧琴(1932— )
祖籍广东台山,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1980年起移居加拿大。曾任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顾问、执行委员。与晚年胡蝶为至交,为其整理、撰写回忆录。译有电影剧本《白求恩》、纪录片《宋庆龄的儿童》等。

何如(1917—2002)
上海人。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英语系。曾任职于《译文》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合译有《不是单靠面包》《在路上》等,合编有《实用汉英词典》等。

黄宜思(1951— )
毕业于山西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译有《罗马帝国衰亡史》(合译)、《远航》《澡盆故事》《七日谈》《真理之战》、《六便士之家》(合译)等,合编有《翻译新思维:英汉互译实用教程》一书,撰有翻译学、法学专业论文多篇。两度担任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委。
目錄
20世纪60年代对《在路上》的评论精选

《在路上》是我们时代的一部分发出的响亮的呼声。
——《纽约邮报》

《在路上》非常生动、有趣……自托马斯·沃尔夫以来无与伦比的一篇动人心魄的叙述……
——《纽约时报书籍评论》

《在路上》有勇气以独特的方式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提出自己的见解。
——《芝加哥太阳时报》

《在路上》的出版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纽约时报》
內容試閱
译后记(节选)

一九五○年,一个二十八岁的美国青年出版了一部题为《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的小说。在这部书里,他描写了和他同时代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荒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并且根据这些特点,给他们(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加上了一个总的称号,叫作“被打垮的一代”。这便是所谓“美国的被打垮的一代”这一称号最早的来源。
这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就是本书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出版于一九五七年(其中有不少部分曾在数种杂志上发表过),是他的第二部作品,但同时却是使他受到普遍注意的第一部作品。从此以后,美国的许多报纸杂志才开始把“被打垮的一代”作为一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许多属于“被打垮的一代”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一直到电影、电视)也相继出现了。到今天,我们更可以看到不少长达数十万言的论著,专门研究、分析这一问题。
“被打垮的一代”,除这个本名外,现在更有了不少别名。这些名称有些是他们自己提出的,也有些是研究者加在他们头上的。其中主要的有:“逃世派”“逍遥派”“圣洁的野蛮人”“明眼人”等等名目。
所有这些名称都各有它的含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把这些名称加在一起,就可以相当全面地概括这一“代”的全部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因此,我们打算在这里分别简单地说明几句。
由于一代青年的某种特点而被加上个总的称号,这在美国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代,美国有所谓“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后来又有所谓“火热的青年一代”(The Flaming Youth Generation)等等名称。这里所说的“被打垮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也有人译作“垮掉的一代”或“被搞垮的一代”,但所有这些译法似乎都未尽妥帖。原文中的beat一字似乎与其看作是表示被动语气的分词,倒不如看作是俚语中的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实在厌倦了”)。如果那样,那么译作“厌倦的一代”,或者更合适些。,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即是自愿“从正常社会撤退出去”的一代青年。他们因为完全“看透了世情”,理解到“正常社会”的那种“狗打架的人世生活”(the rat race)不但“愚蠢可笑”,而且“可厌可鄙”,因此他们除了对自己原来生活的那个社会抱敌视态度外,在生活上更力求跟它断绝一切关系。他们所以又被称作“逃世派”(The Disaffiliate),其原因也就在此。
“逍遥派”(The Bohemians),主要是指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言。他们决不为名为利四处奔走,也决不因为人世的任何问题担忧发愁,而且他们“从原则上”根本反对工作,特别是长期性的固定的工作。他们认为工作和生活直接矛盾(“你如果整天工作,那你就不可能有时间生活”),因而把工作看成是“奴隶的事”。他们的口号是“自由生活,自由相爱”(free living and free love)。据说,有人曾问到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为什么拒绝和一个极有钱的女人结婚?”他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不能担任那种固定的职业。”
“圣洁的野蛮人”(The Holy Barbarians)是在许多评论文字中常见到的一个称号。把“被打垮的一代”叫作野蛮人,除了上面所讲的他们那种近于野蛮人的生活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公开否认产生于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价值:从伦理、道德、宗教,一直到政治、法律、各种各色的“主义”等等。
至于“明眼人”(The Hipsters)这个称号,则是指他们对周围的人们的看法。他们把自己以外所有的人——也就是凡参与他们所谓“狗打架的人世生活”的那些人——全叫作“乡愿”(Squares)这一称谓也是凯鲁亚克最早提出的。,或者译成一个更通俗的词儿,“老油条”。他们把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以外的社会都看成是“老油条”的社会。在他们看来,所有的“老油条”全都是蠢材或者疯子,而只有他们这些“明眼人”才真正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时间是怎么回事。
美国的“被打垮的一代”的总的思想情况,实质上跟英国的“愤怒的青年”并无多大差别。关于“愤怒的青年”的情况,请参看《愤怒的回顾》(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一书的“译后记”。和“愤怒的青年”一样,他们认为人在世界上是“绝对孤独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对于宇宙和人的世界“人是绝对无能为力的”,同时,他们也认为人所能把握的时间只有“现在”,过去和未来对人来说根本不存在,因此,什么人生目的、人类理想,以及其他一切崇高的“论调”全都不过是“老油条”用来“欺人并以自欺的”一些毫无意义的空话……但是,“被打垮的一代”跟“愤怒的青年”也有一个极不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否定所谓正常的生活秩序方面,“被打垮的一代”显然表现得更为彻底。前面已经说过,他们不但不认为是自己精神错乱,丧心病狂,却反而把一切过着一般生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劳动工作”的人,不分善恶、不分阶级,一律叫作疯子。他们所持的反动透顶的理由是:根据他们所理解的人生和人与时间、人与宇宙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热核武器随时威胁着要毁灭整个世界的情况下,除了疯子,谁都不能“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因此,他们不但不像英国的“愤怒的青年”那样仍然热衷于社会地位和财富,而且竭力逃避正常社会,要在“地下”另建自己的“世界”。
目前,他们最集中的地点是旧金山。此外,加利福尼亚的威尼斯城也是他们的大本营之一。那里有他们自己的居住区,他们还把这块与外界“隔绝”的区域公开叫作“垮掉分子村”(Beatville)。也还有不少的“垮掉分子”散居在美国各地,特别是美国西部。
…………
黄雨石
1962年7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