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
美国作家,“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大二自动离校,因为“实在腻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一艘商船上服役,还干过各种临时性工作。后来,靠步行、自驾、搭便车漫游美国各州。1950年出版小说处女作《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描写了同时代一部分美国青年战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首次提出“垮掉的一代”这一称号。1957年自传性小说《在路上》(On the Road)出版,获得普遍关注,美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媒体开始大肆报道,文艺界逐渐涌现相关作品。
一九五○年,一个二十八岁的美国青年出版了一部题为《市镇与城市》(The Town and the City)的小说。在这部书里,他描写了和他同时代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荒唐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并且根据这些特点,给他们(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内)加上了一个总的称号,叫作“被打垮的一代”。这便是所谓“美国的被打垮的一代”这一称号最早的来源。
这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就是本书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出版于一九五七年(其中有不少部分曾在数种杂志上发表过),是他的第二部作品,但同时却是使他受到普遍注意的第一部作品。从此以后,美国的许多报纸杂志才开始把“被打垮的一代”作为一个问题来加以讨论,许多属于“被打垮的一代”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一直到电影、电视)也相继出现了。到今天,我们更可以看到不少长达数十万言的论著,专门研究、分析这一问题。
“被打垮的一代”,除这个本名外,现在更有了不少别名。这些名称有些是他们自己提出的,也有些是研究者加在他们头上的。其中主要的有:“逃世派”“逍遥派”“圣洁的野蛮人”“明眼人”等等名目。
所有这些名称都各有它的含义,我们甚至可以说,把这些名称加在一起,就可以相当全面地概括这一“代”的全部思想感情、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因此,我们打算在这里分别简单地说明几句。
由于一代青年的某种特点而被加上个总的称号,这在美国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年代,美国有所谓“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后来又有所谓“火热的青年一代”(The Flaming Youth Generation)等等名称。这里所说的“被打垮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也有人译作“垮掉的一代”或“被搞垮的一代”,但所有这些译法似乎都未尽妥帖。原文中的beat一字似乎与其看作是表示被动语气的分词,倒不如看作是俚语中的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实在厌倦了”)。如果那样,那么译作“厌倦的一代”,或者更合适些。,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即是自愿“从正常社会撤退出去”的一代青年。他们因为完全“看透了世情”,理解到“正常社会”的那种“狗打架的人世生活”(the rat race)不但“愚蠢可笑”,而且“可厌可鄙”,因此他们除了对自己原来生活的那个社会抱敌视态度外,在生活上更力求跟它断绝一切关系。他们所以又被称作“逃世派”(The Disaffiliate),其原因也就在此。
“逍遥派”(The Bohemians),主要是指他们的生活方式而言。他们决不为名为利四处奔走,也决不因为人世的任何问题担忧发愁,而且他们“从原则上”根本反对工作,特别是长期性的固定的工作。他们认为工作和生活直接矛盾(“你如果整天工作,那你就不可能有时间生活”),因而把工作看成是“奴隶的事”。他们的口号是“自由生活,自由相爱”(free living and free love)。据说,有人曾问到他们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为什么拒绝和一个极有钱的女人结婚?”他却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不能担任那种固定的职业。”
“圣洁的野蛮人”(The Holy Barbarians)是在许多评论文字中常见到的一个称号。把“被打垮的一代”叫作野蛮人,除了上面所讲的他们那种近于野蛮人的生活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公开否认产生于人类文明的一切精神价值:从伦理、道德、宗教,一直到政治、法律、各种各色的“主义”等等。
至于“明眼人”(The Hipsters)这个称号,则是指他们对周围的人们的看法。他们把自己以外所有的人——也就是凡参与他们所谓“狗打架的人世生活”的那些人——全叫作“乡愿”(Squares)这一称谓也是凯鲁亚克最早提出的。,或者译成一个更通俗的词儿,“老油条”。他们把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以外的社会都看成是“老油条”的社会。在他们看来,所有的“老油条”全都是蠢材或者疯子,而只有他们这些“明眼人”才真正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人生是怎么回事,时间是怎么回事。
美国的“被打垮的一代”的总的思想情况,实质上跟英国的“愤怒的青年”并无多大差别。关于“愤怒的青年”的情况,请参看《愤怒的回顾》(戏剧出版社1962年版)一书的“译后记”。和“愤怒的青年”一样,他们认为人在世界上是“绝对孤独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对于宇宙和人的世界“人是绝对无能为力的”,同时,他们也认为人所能把握的时间只有“现在”,过去和未来对人来说根本不存在,因此,什么人生目的、人类理想,以及其他一切崇高的“论调”全都不过是“老油条”用来“欺人并以自欺的”一些毫无意义的空话……但是,“被打垮的一代”跟“愤怒的青年”也有一个极不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在否定所谓正常的生活秩序方面,“被打垮的一代”显然表现得更为彻底。前面已经说过,他们不但不认为是自己精神错乱,丧心病狂,却反而把一切过着一般生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劳动工作”的人,不分善恶、不分阶级,一律叫作疯子。他们所持的反动透顶的理由是:根据他们所理解的人生和人与时间、人与宇宙的关系,特别是在今天热核武器随时威胁着要毁灭整个世界的情况下,除了疯子,谁都不能“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因此,他们不但不像英国的“愤怒的青年”那样仍然热衷于社会地位和财富,而且竭力逃避正常社会,要在“地下”另建自己的“世界”。
目前,他们最集中的地点是旧金山。此外,加利福尼亚的威尼斯城也是他们的大本营之一。那里有他们自己的居住区,他们还把这块与外界“隔绝”的区域公开叫作“垮掉分子村”(Beatville)。也还有不少的“垮掉分子”散居在美国各地,特别是美国西部。
…………
黄雨石
196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