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
》
售價:NT$
454.0
《
超级大国的撕裂:美国250年政党政治史(历史学堂)
》
售價:NT$
296.0
《
征服密码 亚欧强盛的六大要素
》
售價:NT$
383.0
《
国医名师肿瘤临证传薪录
》
售價:NT$
500.0
《
大国智造:中国制造的新质生产力转型密码
》
售價:NT$
347.0
《
阿特伍德写作课(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系列)
》
售價:NT$
398.0
《
日和:经历晚年的孩子
》
售價:NT$
203.0
《
香乘(珍藏版)
》
售價:NT$
1010.0
編輯推薦:
《北大政治学评论》(PKU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连续出版物。
《北大政治学评论》秉持推动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学术宗旨,倡导严谨治学,鼓励理论创新,关注实证研究,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新代表性学术论文和评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內容簡介:
此为《北大政治学评论》集刊第18辑,包含“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比较政治”“政治概念”“研究方法”“学科史研究”“海外译稿”等栏目。
關於作者:
燕继荣,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J育部政治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J育部社科委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部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国家治理、政府管理。
目錄 :
卷首语/孙明
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
谏议:宋元史事易学对《小畜》《大畜》的经义建构——以元初易学家陈应润为中心的探讨/谈火生
养民与富国:孟荀经济思想比较研究/赵金刚
比较政治
危机事件如何影响西方竞争性选举:作用机制与研判方法/王中原
麦卡锡主义与美国教育中立的神话:一个基于历史的政治学考察/汪庆华
秩序与繁荣:族群联邦制与埃塞俄比亚的发展/张逸凡 马 啸
领导人留学经历与对外政策偏好:基于非洲国家联合国大会投票记录的发现/郭凤林 刘颜俊分离主义政党对外交往的约束框架与策略选择:以泰米尔猛虎组织、苏格兰民族党和魁北克人党为例/周光俊
政治概念
“半殖民地” 概念的类型学分析/孙宏哲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卢梭契约论的结构与意涵/张大伟
研究方法
层层拨开迷雾:贝叶斯过程追踪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辛 格 郝诗楠
学科史研究
学系与学人关系研究:以张忠绂与北京大学政治学系(1931—1937)为例/戚昱明
海外译稿
比较城市政治学与全球南方/张 玥
附录
《北大政治学评论》约稿函
《北大政治学评论》稿件规范
內容試閱 :
本辑以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比较政治、政治概念、研究方法、学科史研究、海外译稿6个专栏共12篇论文,从中国传统经学与子学的政治学意蕴、制度视角、事件路径、概念研究、方法辨析、学科史等多个维度,呈现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向深求索与打开边界的多种可能。
经学、子学是传统中国政治思想资源的两大主脉。谈火生的《谏议:宋元史事易学对(小畜〉〈大畜)的经义建构--以元初易学家陈应润为中心的探讨》、赵金刚的《养民与富国:孟荀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两篇论文分别展现了经学、子学内蕴的政治学资源。经以载道,经典文本囊括了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经义的多种阐发方法通往政治世界建构与现实政治应对的不同路向。谈火生的文章展现了杨万里、陈应润对《易》的经义理解与其谏议方略的对应关系,史事易学的家法支撑了谏议行动,同时,爻变释经又限制了其在谏议中持续的应用。对经典文本的义理阐释,将如何导致不同的政治行动选择?文章为理解经典阐释与政治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研究。诸子思想是周秦之际对政治方向选择、制度范式变迁的生动讨论,是经学之后的思想高峰,成为今天中国政治学回向历史寻求资源的另一重要源头。这些形成于彼时的“时代意见”被认为比经学更切近变化了的时代,那么如何立足不同时代语境而不断“重访”诸子学说,就成为政治学演进的重要议题。“养民”与“富国”,是跨越了两千年,自近代以来尤为突出的中国政治议题。赵金刚的文章从哲学逻辑剖析政治议题,从关于“人性”等方面的义理论说中清理其哲学基础,推演其逻辑路径,为理解“养民”与“富国”这一对颇具结构性的政治范型在中国思想传统中何以成立提供了新思考,为儒家政治思想演进逻辑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理解。
经学与子学、宋元与先秦,上述两文在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主要领域各擅胜场,但也有共通的学术追求,就是从思想的内在脉络探讨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议题,呈现了在时代语境中重新阐发经学、子学思想资源的努力和收获。若干年来,对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已形成内、外两大理路。外在理路侧重从外在的社会、政治要素来理解思想的生成与变迁,近年来乘“语境”“思想与政治”“思想与社会”等社会科学范式而颇占上风;内在理路则侧重从思想与文本本身来阐释思想的特质与发展动力、发展脉络。谈火生的文章以细密的功夫呈现了宋元人如何解经,进而如何将经义的内在理路与政治活动相结合,经文本身、释经方法、政治文化三者组成对经义政治学及其应用的观照系统。赵金刚的文章从孟荀思想的内在逻辑丝丝入扣地分析其政治与经济取向的异同,展现了哲学史“从史说理”的功夫,从心性出发统合制度、义利选择等相互关联的多个维度。两文皆重内亦不轻外,从内求、向外合,比只重“外史”更能理解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所以然”。作者呈现出“实”的方法追求,思想史研究先脱“虚”向“实”,再由“实”入“虚”,从扎实深入的文本研究进入义理探讨,转而关联政治实践,是难得的学术方法和品位追求。
孟子、荀子经济论述的起点,也就是如何从各自不同的人性论出发来讨论经济问题。首先来看孟子。孟子怎么讲解性善跟经济的关系?要放在孟子性善论跟他政治思想的整个链条关系当中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
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所有的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也就是理想政治是从“不忍人之心”出发的,“不忍人之政”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仁政。仁政就具备这样一个特征,能够从本心开展,能够对他人有所呵护。这在孟子看来叫“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先王有爱民、恤民、养民之心,并且从爱民、恤民、养民这样的心当中,发展出一整套的治理模式。
孟子重视“治民之产”,特别重视要保证老百姓拥有足够的财富。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下》)只有接受过儒家思想训练的士大夫阶层,在没有财富保障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道德行为。老百姓一旦没有足够的物质财富,就不会有恒心,而一旦没有恒常的道德心,就“放辟邪耻,无不为也”,(《孟子·梁惠王下》)也就是老百姓会做各种各样的违法乱纪行为。好的君主一定要“治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产,有产业保障、足够的财富,让物质财富能够增值、保存下来,进而“养足以事父母”。对上能够有足够的财富让父母过得好、吃得好,对下“抚足以恤妻子”,可以让他的老婆孩子有物质保障。“乐岁终身保,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孟子对于恒产与恒心的这么一个论述。因此,一方面能够看到孟子对于士大夫阶层他主体性的高扬,也就是士大夫并不需要足够的经济财产,就能够行善。但另外一方面也能看到孟子对于百姓的理解和关爱。这是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所进行的对于经济生活的这么一个理解,也就是我们要通过经济生活来为性善的展开提供前提保障。
荀子的思想跟孟子在这一点就表现的不一样。荀子讲:“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荣辱》《荀子·非相》)每个人饿了都想吃饱,冷了都想穿暖,累了都想休息,都喜欢利益而讨厌对自己有害的东西。这是天生就具有的,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强制。荀子甚至认为“禹、桀之所同也”,大禹这样的圣人,桀纣这样的暴君,也是如此的。荀子讲“人生而有欲”,每个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可是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荀子·礼论》),可是“求而无度量分界”,你追求欲望的满足,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制度设计,则不能不争,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争斗。“争则乱”,一旦发生了冲突,就会产生国家的混乱,乱则穷。祸乱一旦产生,反而会没有办法实现富国利民。而让老百姓变得比较贫穷,国家也变得比较贫穷。这是我们看到荀子从欲望出发所做的经济思考。
“人之幸生而好利”没有问题,对此不加节制,对利不加以政治设计,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夺行为,而让“辞让”消亡。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及物的心,可是“顺是”也就是不加以节制,只是顺从天然的欲望,就会有“残贼生而忠信亡。”每个人生下来都会有耳目之欲,好声色,喜欢听好听的音乐,喜欢看好看的东西。“顺是”不去用制度进行节制,就会有“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问题全出在“顺是”两个字上,而不出现在欲望的本身。
通过荀子跟孟子的对比,两个人前提不同,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地方,都是主张要有合理的政治设计,不管是用来让大家发挥出善心,还是用来满足和节制人的欲望。可以看到,好的经济制度都是孟子和荀子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