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画技法与教学研究
》
售價:NT$
337.0
《
生命瞬间 人生风采——晚晴居影集
》
售價:NT$
500.0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NT$
500.0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NT$
1020.0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NT$
408.0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NT$
704.0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NT$
357.0
《
权力意志(全二册。尼采晚年思想结晶;剔除惯性、升华自我的思想利刃)
》
售價:NT$
500.0
編輯推薦:
马克思与诸如脸书之类的社交媒体平台并非处于相互排斥的地位。没有马克思的理论基础,我们难以全面且深刻地理解脸书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本质与影响,马克思的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性审视这些现代通信工具的独特视角。
內容簡介: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媒体批判主义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对《资本论》第1卷进行了全面的、逐章的介绍,帮助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卡尔·马克思最重要的、最具开创性的著作,并以媒体和传播学的视角,通过诸如互联网、数字劳动、社交媒体、传媒行业以及数字阶级斗争等一些当代现象来介绍马克思的重要观点。福克斯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家的最新案例,强调即使在亚马逊、谷歌、脸书等跨国媒体企业在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时代,马克思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章的结尾有一些讨论和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马克思的著作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情境和需要中去。
關於作者:
克里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 Fuchs),现任帕德博恩大学媒体系统与媒体组织讲席教授。2013—2022年,曾担任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院(CAMRI)院长。著有《社交媒体时代的文化与经济》 (Culture and Econom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2015)、《社交媒体批判导言》 (Social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014)、《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 (Digital Labour and Karl Marx, 2014)、《批判性媒体和信息化研究的基础》(Foundations of Critic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2011)、《互联网与社会:在信息时代下的社交理论》(Internet and Society: Social Theor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 2008) 。他还是网络开放期刊《传播、资本主义与批判理论》 (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 Critique) 的编辑。
目錄 :
导读
第一部分 商品与货币
1序言、后记和第一章:商品
2 交换的过程
3 货币以及商品的流通
第二部分 货币转化为资本
4资本总公式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6劳动力的买和卖
第三部分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7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9剩余价值率
10工作日
11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部分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2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13协作
14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15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部分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7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18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第六部分 工资
19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20 计时工资
21计件工资
22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部分 资本积累的过程
23简单再生产
24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25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八部分 所谓的原始积累
26原始积累的秘密
27附录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28结论
附录1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卡尔·马克思和互联网政治经济学
附录2知识、技术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一般智力及《机器论片段》
內容試閱 :
为什么要从媒体和传播的角度来阅读《资本论》?自1867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入门书籍屡见不鲜。至于哪一本入门书籍更为实用、更有助益,这完全取决于读者个人的判断。而本书则有着与众不同的目的。它并非又一本泛泛而谈的入门书籍或辅助指南,而是旨在为阅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读者提供帮助,引导他们思考媒体、信息、通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资本主义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对媒体与传播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本书既是一本入门书籍,也是一本辅助阅读《资本论》第1卷的指南,同时也是对媒体、信息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的一份贡献。
为何我们需要这样一部著作?为何我们应当从媒体与传播的视角,并以此为核心来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那些宣称我们已步入信息、知识或网络经济与社会的论断往往过于夸张,它们推崇一种观点,即我们所处的经济与社会形态与马克思所剖析的19世纪的资本主义毫无共通之处。此类论断往往旨在传达: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新技术为每个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契机,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蕴含着民主、财富、自由与稳定的内在潜能。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实则是一部充斥战争、不平等、控制与危机的历史。资本主义的现实状况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并引发了对其的质疑。对于信息社会的狂热追捧显得片面且缺乏批判性。因此,我们应对此保持审慎与怀疑的态度。
对于信息社会所引发的狂热情绪,轻视乃至忽视信息、媒体及传播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一种失之偏颇的反应。当我们深入剖析那些揭示全球顶尖跨国公司盈利、营收、资本资产及股市估值的统计数据时,便会发现,众多此类企业均植根于广告、广播电视与有线电视、通信设备、计算机硬件、文化娱乐与休闲、计算机服务、计算机存储设备、电子产品、互联网平台、印刷出版、半导体、软件以及电信等经济领域与分支之中。诚然,信息经济或许尚未成为资本主义的主导板块,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小觑,与诸多其他资本主义产业一道,共同构成了理解资本主义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代资本主义不仅表现为金融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以及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尤其是化石燃料与交通产业的显赫地位)等多重形态,同时也彰显出其作为信息资本主义的特质。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多维度交织的经济与社会形态,信息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因此,深入探究信息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内在矛盾,是批判性社会理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