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峰值体验2
》
售價:NT$
347.0

《
经纬度丛书·财与兵:中国近代化与晚清政治博弈
》
售價:NT$
347.0

《
AI生图变现100例
》
售價:NT$
305.0

《
汗青堂丛书149·君临天下:世界历史上的皇帝
》
售價:NT$
561.0

《
万千心理·青少年辩证行为治疗技能手册
》
售價:NT$
653.0

《
情绪双面镜:如何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
》
售價:NT$
296.0

《
学习高手的自我管理
》
售價:NT$
296.0

《
世界不是平的:地理与人类的命运
》
售價:NT$
388.0
|
編輯推薦: |
穿越百年风潮:重读学衡派史学的理性刻度与人文温度。
|
內容簡介: |
《道启南雍:学衡派百年史学论文精选》共收入柳诒徵、陈寅恪、吴宓、王国维等学者的相关论文共26篇,旨在聚焦二十世纪初学衡派“论究学术、阐求真理”的治史精神,系统梳 理学衡派立足传统、对话世界的史学探索。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此次整理出版《道启南雍》书系,选录《学衡》《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国风》杂志上的相关史学论文,以彰显东 大校史上众多前辈文豪的学术成就。书中既见南雍师承的考据功力,亦显“昌明国故,融化新知”的开放视野,为理解中国近代史学转型与中西文化会通提供了不可绕过的思想坐标。
|
關於作者: |
闵心蕙,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概念史与革命史。
贺晏然,现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宗教史与思想史研究。
|
目錄:
|
作者简介
【史学新论】
史之一种解释|徐则陵
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陈训慈
历史与哲学|缪凤林
近今西洋史学之发展|徐则陵
论臆造历史以教学者之弊|柳诒徵
历史之意义与研究|缪凤林
史学蠡测|陈训慈
《中国文化史》绪论|柳诒徵
中国史学之双轨|柳诒徵
读史微言|缪凤林
论历史学之过去与未来|张荫麟
【中西交通】
华化渐被史|柳诒徵
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柳诒徵
东洋文化与西洋文化|释太虚
中国民族西来辨|缪凤林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王国维
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向 达
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
【哲学宗教】
中国人之佛教耶教观|缪凤林
印度哲学之起原|汤用彤
书辜汤生英译《中庸》后|王国维
历史哲学|景昌极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郭斌龢
孔子与西洋文化|范存忠
【译著精粹】
中国欧洲文化交通史略|[德国]雷赫完(A.Reichwein)著,吴宓撮译
芬诺罗萨论中国文字之优点|张荫麟译
|
內容試閱:
|
序
1922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的前辈先贤创办《学衡》杂志,秉持“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宗旨,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学衡》杂志供稿的,既有梅光迪、吴宓等留美归来的年轻学人,他们试图依托新设立的西洋文学系,阐发中西文学之新主张;也有柳诒徵、徐则陵、缪凤林、张其昀、陈训慈、向达等提倡实学的南高师生,他们自发成立史地研究会,出版《史地学报》,精研中西史地之异同。一时间,东大学风之醇美厚朴为人盛赞,与五四学生运动后国内学风之浮荡形成对照。吴宓回忆道:“以东南大学学生之勤敏好学,为之师者,亦不得不加倍奋勉,是故宓尝谓‘1921—1924 三年中,为宓一生最精勤之时期’者,不仅以宓编撰之《学衡》杂志能每月按定期出版,亦以宓在东南大学之教课,积极预备,多读书,充实内容,使所讲恒有精彩。”《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
踏着新文化运动的巨浪前行的学衡派,过往多以反对白话文的保守形象著称,与“新青年”派的争锋,更被鲁迅视作聚宝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估〈学衡〉》)。但是,近年来学界更倾向于认为,两者间的唇枪舌战不能以新旧之争概论,学衡同人并非抱残守缺的保守派,也不是蠲弃国故的激进派,他们所倡“不泥于古、不迷于新”,可视作引介西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本位的坚守。
尽管学衡派诸人最终星散,1923 年底,刘伯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翌年,吴宓因西洋文学系被裁撤而远走东北,梅光迪无心恋栈而重返哈佛,1925 年,柳诒徵受东大易长风波的冲击被迫北上,但是学衡之精神与思想留在了东大。他们发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批评声音,培植了一批融贯中西学术的后进学人,《学衡》杂志在吴宓的苦心支撑下勉力维系至1930 年代,共出刊79 期。《史地学报》于1925 年停刊,史地研究会的骨干力量加入《史学与地学》,延续南高重视史地研究之传统。《国风(半月刊)》杂志于1932 年在南京出版,标志着学衡派的中兴。
本书以“融贯中西文化”为主题,选录《学衡》《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国风(半月刊)》等杂志上的相关史学论文,对学衡派以及赞同学衡派治学理念的同时代学者的史学思想做一扼要梳理。借由此次整理,亦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历史精神,是探索近代中国人文主义思想谱系不可或缺的维度,也是学衡派从学理上反思与重估新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本书下设四个栏目——“史学新论”“中西交通”“哲学宗教”和“译著精粹”。其中,“史学新论”一栏所录柳诒徵、徐则陵、陈训慈、缪凤林、张荫麟等南高师生的文章,侧重对“史”的解释和中西史学观念的比较。“中西交通”一栏所刊文章,是对当时新近发现的中西文化、中西民族之考辨,王国维、陈寅恪曾为《学衡》供稿,讨论殷墟、敦煌出土的新材料。“哲学宗教”一栏凝结了学衡派诸人对儒、道、佛、耶、印度哲学和西洋文化的比较与反思。“译著精粹”辑录吴宓、张荫麟有关中欧文化、中国文字的两篇译文,体现出学衡派对同时代西方学界新出研究的密切关注。
2019 年1 月东南大学历史学系正式复建,此次出版“道启南雍”系列文选,既为承继百年东南文脉,亦彰显学衡之精神价值。历史学系副主任毕云参与了本书的选题规划、统筹与审校工作。中国史硕士研究生江灏、张镨月、王艳娇协助完成了原稿的誊录与初步整理。因此本书是东南大学历史学科师生协作的成果。百年前,学衡同人所倡融贯中西文化,突出的是新人文主义的外在资源与中国本土伦理的相互契合,他们所坚守的时代精神,是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在中西激荡中守护中国文化根脉。学衡风骨,历久弥新。
史之一种解释
徐则陵
【编者导读】
《史地学报》创刊于1921 年11 月,由南京高师史地研究会创办,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以研究史学地学为宗旨,柳诒徵为创刊号作序,痛陈当时史地研究之弊,“清季迄今,校有史地之科,人知图表之目,其学宜蒸蒸日进矣。顾师不善教,弟不悦学,尽教科讲义为封畛。计年毕之,他匪所及。于是历史地理之知识,几几乎由小而降于零”。《史地学报》初定为季刊,后改为月刊,1926 年10 月停刊,五年间共出版4 卷21 期(第3 卷1、2 期为合期),共20 册,发文300 余篇。
《史之一种解释》是《史地学报》第1 卷第1 期刊载的首篇文章,作者徐则陵是南高教授,他开设普通教授法、西洋文化史和西洋教育史等课程,引介西方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徐则陵在开篇提出一个根本问题——人类活动有何意义?他援引伯克、马克思的观点,将近人对人类活动的研究分为两派:一为自然史观派,一为物质史观派。其中,自然派强调人类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物质派突出人的生活状况决定人类意识。此外,徐则陵注意到心理作用对于人类活动的意义,区分德国、法国史家所倡人群心理与个己心理。由此形成史学的三种解释流派:史之自然解释、史之经济解释、史之心理解释。文章花较多篇幅介绍“史之心理解释”,将人类活动的演化机制演绎为保生之需要、适应之方法、求幸福之伦理。人类一切活动的起源,源自保其生命的本能,而保生的方法则随时代而变。
徐则陵此文虽名为《史之一种解释》,强调人类活动是解释历史和诠释史学的根本问题,但人类活动必定是多元的,可分为政治经济的活动、宗教的活动、学术的活动、美术的活动。他在文末直言:“史也者,研究个己求生适应之过程,见于保生动作,见于寄生主义,见于造幻境自娱,见于力求真知各方面之学也。”勉励当时的学人不断求史、力求真知。
史学有一根本问题,曰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哲学的史家所谓“史之哲学”,近人所谓“史之解释”,名虽不同,实皆学者对于人类活动意义之研究也。除海格派精神史观已成陈言外,自然物质史观(Naturalistic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至今势力尚在。孟德斯鸠著《法意》, 据气候及其他地理势力以解释风俗制度,开史之自然解释之端。英人柏克(Buckle)著《英格兰文化史》、耶鲁大学教授恒丁登(Huntington)著《气候与文化》,皆推阐气候与人类活动之关系,遂成史之自然解释派。史的物质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 )创于马克思,氏据人类物质需要以解释史象,是为史之经济的解释派。二派各有所见,然偏而不全,非根本之谈也。
自然派谓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之影响,其言亦有至理,然谓据此一端即可解释人事之变更及发展,则未免武断。印第安群岛之气候与澳洲同,然居民之种族迥异,文化亦殊,自然派将何以解释之?更进而以北美为例,北美气候土壤,数百年来未尝变也,然而土人之文化与美国之文化,相去不可以道里计,自然派又将何以解释之?柏克谓气候与土壤性质定民族之强弱,又曰“从人类与外界接触上着想则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公例有根本关系焉”。自然界与人生诚有关系,然气候与土壤二者不足以尽自然界之公例也。况自然界影响及于野蛮或半开化社会,与其及于文明社会者,有深浅之别乎?
马克思解释人类活动之意义,其言曰:“社会之经济的组织起于生产关系,政治法律起于是,社会之意识亦寄托于是。人类社交的政治的精神之过程视物质生活上生产状况为转移。人类意识不能定生活状况,惟生活状况能定人类之意识。”马氏认人生物质需要为活动之唯一原因,然埃及人之建石陵,古希腊人之建柱式庙宇,柯伯尼克斯(Copernicus)之创日中心之说,皮推克(Petraich)之搜罗古籍,清教徒(Puritans)之入北美,秦之焚书,汉之建承露台,张衡之发明地震仪,清之修四库全书,凡此种种史象其主要原因出于人类之意识;唯物史观派将何以解释之?人类活动起于精神需要者不胜枚举;欲求一切人类活动之源于物质需要,其说有不可通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