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油画棒涂色系列 大师风景
》
售價:NT$
245.0

《
壹卷YeBook——宫闱内外:宋代内臣研究 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NT$
454.0

《
重来3:做得更少,但赚得更多(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好的公司拒绝忙碌,崇尚高效!)
》
售價:NT$
352.0

《
中国企业 ESG 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
》
售價:NT$
383.0

《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
售價:NT$
551.0

《
潮起潮落: 当代世界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思潮
》
售價:NT$
500.0

《
疗愈经济2
》
售價:NT$
250.0

《
养育是一生的课题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修订主要是强化了新的技术应用,包括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等,希望能够保持适当的前瞻性,并充分地贯彻国家关于制造业与物流联动、商贸业与物流联动发展的精神;同时开发了物流标准工时管理实验,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实验室中能够更好地与社会实际工作融合,并能够更加贴近企业实践。在编写过程中对上一版的实验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对实验室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更加清晰、明确、全面地描述,使得该书能够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对于案例材料进行了更新,保证与时俱进,更加鲜明地体现了我们“来源企业、再现企业、高于企业”的教学理念。内容包括叉车应用与管理实验、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实验、包装设备应用实验、托盘应用实验、自动导引车应用实验、自动分拣系统实验等。
|
內容簡介: |
最大爬坡度是指叉车在正常路面条件下,以低速挡行驶时所能爬坡的最大坡度,以度或百分数表示,分为空载和满载两种情况。叉车满载的最大爬坡度一般由原动机的最大转矩和低速挡的总传动比决定。叉车空载的最大爬坡度通常取决于驱动轮与地面的黏着力。由于港口路面场地较平坦,港口叉车最大爬坡度可在10°以内。 载荷中心距是指叉车在确保纵向稳定时,设计规定的额定起重量的标准货物重心到货叉垂直段前臂之间的距离,单位是mm。一般情况下,叉车的载荷中心距为400~600mm。当货物重心在载荷中心距范围内时,叉车能按额定起重量进行正常的装卸作业。当货物重心超出载荷中心距范围时,有可能破坏叉车的纵向稳定性,叉车就不能按额定起重量进行装卸作业,并有可能发生事故。为此驾驶员必须按所驾驶叉车的使用说明书要求的载荷中心距装载货物。若其货物重心超出载荷中心距范围,需相应减少一定的装载量,以确保驾驶操作安全。 最小离地间隙指在叉车轮压正常时,叉车车体最低点距地面的距离。叉车车体最低点可能是门架底部等部位,离地间隙越大,则通过性能越好,但离地间隙太大会使叉车的重心提高,转弯半径增大,影响叉车的稳定性和机动性。
|
關於作者: |
王成林,男,北京物资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设备工程) 教授。1997年9月-2001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就读,2001年9月-2006年8月北京理工大学硕博连读,2006年8月-至今北京物资学院任教。科研方向: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装备设计。兼任中国物流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协会自动化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与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2011年被中国商品学会评为中国商品学会科技创新成果奖;2011年被中国物流学术评为优秀论文优秀奖;2011年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12年北京物资学院教学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年北京市教学成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目錄:
|
目录
实验一叉车应用与管理实验1
实验二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实验14
实验三包装设备应用实验32
实验四托盘应用实验48
实验五自动导引车应用实验61
实验六自动分拣设备应用实验73
实验七拣选系统应用实验83
实验八冷链物流实验102
实验九连续输送设备应用实验116
实验十机器人应用实验129
实验十一典型物流中心存储设备应用实验142
实验十二集装箱应用实验153
实验十三无线射频技术应用实验171
实验十四智慧存储盒应用实验181
实验十五可穿戴技术应用实验193
实验十六穿梭车应用实验201
实验十七快递作业模拟实验212
实验十八鲜活农产品物流实验225
实验十九物流作业标准工时管理实验238
实验二十仓储作业实验249
参考文献270
“物流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参考版本)271
二维码资源273
|
內容試閱:
|
前言
北京物资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具备国家级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优势教学资源,经过近30年的持续建设,已经形成了国内较为领先的专业化学生实践教学环境。依托学校优势平台资源,作者有幸较早地开展了面向物流专业的实验实训类课程教学工作,至今已有18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跟随物流教学改革和社会产业发展的步伐,从最初的实验讲义到前期出版的《物流实验实训教程》,到后期的《物流实验实训教程(第2版)》,再到今天的第3版。本教材经过多次完善。本次修订历时9年,主要是按照三结合的原则进行:一是与国内外物流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结合,本教材持续关注并紧跟物流产业发展变化,力求将最新的产业实践成果引入教学之中,加入了无人机等新内容,以适应技术和模式变化的需要;二是与行业、企业结合,将企业应用场景最大限度地融入教学之中,与企业深入合作,通过案例、产品应用等方式,按照“来源于企业,再现于企业,服务于企业”的设计原则,提供了原始场景、数据和设备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教学体验环境,从而更好地与社会实际工作融合,更加贴近企业实践;三是与科学研究结合,将在实际科研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转化为实验实训题目,如特殊物品的包装设计等,给予学生创新研究的空间,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次修订一是将上一版的实验优化整合为20个,主要是合并了装卸搬运设备、仓储运作等较为分散的实验内容,突出同类的设备、技术的聚合,并按照聚焦物流技术装备、行业实践和通用操作的顺序对实验进行了重新排序;二是对不便于操作的云计算平台构建等内容进行了删减,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三是按照国家最新的政策、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双碳等领域,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内容;四是按照实验教学安排,强化了实验教学环境搭建和实验步骤,便于实验操作开展、教学环节组织和学生操作。由于各高校实验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适当的改变,以更好地服务实验实训教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获得了北京物资学院领导及教师的大力帮助,同时获得了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长城学者培养计划(CIT&TCD20180319),以及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学者支持计划(YHLB2017005)的专项资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专项项目和北京物资学院优秀育人团队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本教材的部分内容还采用了相关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教材的撰写过程中,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柏中集团、北京金文天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提供了大量的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愿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我国物流教学事业的发展。
王成林
2025年3月于北京物资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