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艾略特波浪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NT$
352.0

《
修真十书研究
》
售價:NT$
704.0

《
破碎的杀意(“叙诡天花板”浦贺和宏!《德尔塔的悲剧》后,简中最新悬疑!)
》
售價:NT$
301.0

《
大学问·太平天国再研究
》
售價:NT$
653.0

《
九色鹿·星槎竞帆 无远弗届:大航海时代亚洲区间贸易
》
售價:NT$
657.0

《
壹卷YeBook——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修订版)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NT$
418.0

《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
》
售價:NT$
454.0

《
超级大国的撕裂:美国250年政党政治史(历史学堂)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该套丛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主编,中国考古学会郑重向全国青少年朋友推荐。在此之前,针对青少年的考古科普读物多半从遗址或文物的角度出发,比较偏重田野考古及国宝揭秘的性质,本丛书从科技考古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考古的具体分支,并以科技、历史、考古、人文等多个角度对中国文明的不同侧面展开探寻。本书为动物考古方面的内容,以科学的考古研究和成果及对大自然观照的眼光讲述了人类与动物相伴相行的历史,语言灵动活泼,知识丰富有趣,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考古科普书籍。
|
內容簡介: |
该书系由中国社科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主编的”写给青少年的考古书“系列中的一本,为有关动物考古方面的科普读物。全书分为五章 ,分别介绍了动物考古的定义、流程、方法、意义、发展历史,以及和动物考古有关的我国六畜的起源、动物的驯化,不同种类的动物遗迹遗物如卜骨、骨器、贝丘等,并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探讨及青少年对动物考古未来发展的希望。全书配有大量一手图片,图文并茂,写作手法不拘一格,既有科普讲解,也穿插了考古工作日记、考古小故事等,每页还设有知识链接小栏目,以期丰富读者对动物考古相关问题的认识。文风娓娓道来 ,通俗有趣,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的青少年阅读。
|
關於作者: |
吕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获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考古学会青年学者金鼎奖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考古和中国古代畜牧业。
|
目錄:
|
一根骨头的故事
什么是动物考古 / 016 动物好伙伴 骨头的千变万化 / 018
改变历史的动物驯化 /067
“六畜”的起源 / 069
慧眼识骨
神秘的工作日记 / 044
骨头里的密码 / 055
与神灵交会
一、献给神灵的礼物
——祭牲 / 098
二、征兆吉凶的灵器
——占卜 / 110 俗世之骨
古人的匠心
——骨器 / 116
贝壳的馈赠
——贝丘 / 128
万物生长的困境
生物大灭绝 / 147
和谐共生 / 153
动物考古的希冀 /156
附录
中国动物考古遗址之最 /158
图片来源 /160
|
內容試閱:
|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当你翻开这套丛书时,或许你会想到考古学家头戴草帽、挥动手铲的画面,也或许脑中会闪过电影里惊险刺激的“寻宝”场景。但真正的考古远比你想象的更酷——它是科学与历史的交汇,是技术与人文的共舞。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将带你走进一个全新的考古世界:在这里,显微镜能解码一粒古稻的生命之路,DNA 能复原一位 3000 年前战士的容颜,卫星影像能勾勒沙漠下失落城池的轮廓,同位素能揭示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花粉能分辨出远古的气候波动和环境变迁。是的,这还只是考古学很少的一部分内容。现代考古学早已不再是“挖土”的艺术,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探索之旅。
你是否想过,一块破碎的人骨能讲述什么故事?通过同位素分析,我们能判断古人一生迁徙的轨迹;扫描牙齿的微痕,我们能还原古人的饮食与健康状况;而颅骨的三维建模技术,能让千年前的古人在屏幕上重新微笑。不只人骨,动物骨骼也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它们身上的切割痕迹昭示着远古的屠宰技术甚至古代社会的礼仪行为,残存的胶原蛋白则可能是揭示气候变迁的密码。就连一粒炭化的植物种子,也能在植物考古学家的实验室里,重现农业革命的壮阔历程。
考古学家就像侦探一样,但他们从不孤军奋战。在这套丛书中,你会看到化学家从陶片的残留物中分析古人的食谱;计算机专家用虚拟现实重建古代城市的繁华街市;物理学家通过金相分析不仅能鉴别出金属生产的不同阶段,也能分辨微妙的冶铸过程;动物考古学家通过动物的性别和年龄鉴定等分析手段,发现仰韶时代的中原地区开始了公猪阉割,而龙山时代的华北地区已经开始剪羊毛了。这些发现告诉我们:科学与人文,从来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双翼。
科技手段让考古变得愈益精密,但考古学的灵魂始终是对“人”的关怀。我们分析新石器时代儿童的骨骼发育时,是在追问营养与文明的关系;我们在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中看到现代工程的雏形时,是在思考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我们在敦煌星图中发现唐代天文学家的宇宙观时,是在触碰人类对未知永恒的向往。考古不仅关乎过去,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来处,也映出未来的可能。
考古学家是拿着放大镜的诗人,他们能从破碎的陶片中感知整个文明的体温,在锈蚀的铜剑上触摸工匠或战士掌心的老茧。当你翻开这些书页,埋藏在土层或沉没于水下的故事就会苏醒:某位新石器时代工匠留在陶器上的指纹、南海沉船里尚未开封的越窑青瓷,甚至是被泥石流定格在惊恐瞬间的喇家遗址居民……所有被时光深埋的碎片,都在等待着你们新一代的破译者。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这套书不是一份“标准答案”,而是一封邀请函。它邀请你以科学家的严谨审视证据,以探险家的热情追问未知,以哲学家的胸怀思考文明。那些被深埋的故事,正等待着你们新一代人重新讲述。现在,请随着我们推开这扇时空之门——你手中的这套丛书,或许就是照亮前路的火种。
愿你在考古的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陈星灿
这,是一根骨头。
一根动物的骨头。
确切一点说,这是一根绵羊的右侧胫骨 ( 也就是小腿骨 ) 远端的骨骼标本。
再确切一点说,这是一根来自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的动物骨骼标本 ( 图 1-1)。
喇家遗址出土有数以万计这样的动物遗存 ( 图 1-2),这件保存长度不足 5 厘米的动物残骨实在很不起眼,但我们仔细观察它的话,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这件标本的骨骺已经愈合,说明这只绵羊已经成年;
骨骼的表面有轻微的风化痕迹,说明在它被遗弃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泥土掩埋;
骨体部位有食肉动物啃咬痕迹,说明它在被人类利用之后,其残余的油脂和骨髓又被某种食肉动物 ( 很可能是狼或狗 )再次消费;
骨体部位有啮齿动物啃咬痕迹,说明它被掘洞挖穴的老鼠当成过“磨牙棒”;
这处遗址中绵羊骨骼最为常见,说明它们已成为为人类所用的主要动物资源;
…………
动物考古学者就像是福尔摩斯大侦探一样,手段越高明,观察得越仔细,思考得越深入,得到的信息就越多。
于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则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 4000 年前,黄河上游岸边一个名叫喇家的史前村落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一根绵羊的右侧胫骨,它来自一只成年的绵羊。绵羊的野生祖先是盘羊,家养绵羊与人类结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 10000 年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及周边地区;距今 5500—5000 年时,家养绵羊出现在我国的甘青地区并沿着黄河顺流而下,在距今 4500—4000 年时到达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此时的喇家村落,正值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黄河的水面上,做着一天当中最后的告别。黄河水静静地拍打着河岸,岸边的老槐树上拴着一头老黄牛,它哞哞地叫着,讲述着自己的家族故事:它的野生祖先是原牛,早在距今 10000 年的西亚的卡耀努(?ay?nü) 遗址、幼发拉底河的佳得 (Dja’de) 遗址中,家养黄牛已经开始与人相伴;距今 5500—5000 年时,它们兵分两路,分别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进入中国腹地。房子里升起了炊烟,房前屋后的狗突然汪汪汪地叫了起来,远方也传来狗的叫声,那是跟随猎人们出去打猎的猎犬在应和它们。狗是人类最早的伙伴,虽然现在它们形态各异,但其野生祖先只有一个——灰狼。在华夏大地上,它们在距今 10000 年时已经出现在河北保定南庄头遗址。
暮色加重了,星星悄悄探出了头。猎人们一路欢声笑语,带来了各种野味:有身大体壮的马鹿、有矫健俊逸的梅花鹿、有傻里傻气的狍、有善跑可爱的野兔,甚至还有一只凶猛残暴的熊。农人们从谷子地里回来,一路上讨论着小米、大豆、麻和小麦的种植经验。牧人们赶着羊群回来,羊群里多是绵羊,偶然也会有一两只山羊(图1-3)——这些祖先是野山羊(图1-4)、同样起源于西亚扎格罗斯地区的小家伙们刚刚来到这个地方,活蹦乱跳,对一切都充满着新奇。
村子里已经忙活起来。篝火点燃,火上烤了一只羊,孩子们追逐打闹,一刻也不得闲。男人们用锋利的石器在鹿骨上雕琢刻画,一件件骨器在手里诞生。女人们把尚未完工的陶器放下,一边招呼孩子们吃饭,一边把一碗碗热腾腾的、用小米做成的面条捧了上来——在喇家遗址 2 号房址居住面上,考古人员发现 1 件倒扣的齐家文化篮纹陶碗 , 碗内残留物经鉴定为用小米粉压制而成的面条 , 并配有肉末儿和调料等多种成分 , 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面条实物考古遗存。
此时此刻,一切都很完美!
但是,圈里的猪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它们惊恐地嗷嗷叫着,并试图翻越圈栏,女人们以为这些猪饿了,把一些残羹冷炙倒到圈槽里,转身又回去享受晚餐。这些家猪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猪,它们的野生祖先是野猪,9000—8500 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先民最先开始了猪的驯化,到 7000 年前,家猪已经遍及华夏大地,黄河上游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黄河中游的河南渑池班村、黄河下游的山东章丘小荆山,淮河流域的安徽蚌埠双墩,长江流域的重庆丰都玉溪和浙江杭州跨湖桥等遗址都留下过家猪家族最初的足迹。
突然,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地震突如其来。接着山洪一拥而至,以摧枯拉朽之势,喧嚣着自然的伟力,一切迅即归于死寂——
这根骨头,被埋在了土里,连同挣扎、躲避或呼喊的人群。晚上,流离失所的狗和狼用尖利的牙齿啃咬着骨头,吸食着残余的骨髓和油脂;老鼠也出动了,它们开始啃咬骨头,打磨着它们不断生长的门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细微的植物根系在骨骼表面留下各种花纹。风吹过,带走了尘沙,骨头被暴晒在阳光下,内部的油脂早已消失殆尽,骨头表面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
这根骨头的故事似乎已经结束了,其实不然——
斗转星移,4000 年的时间过去了。200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喇家遗址时获取了这根动物骨骼及其他的动物遗存。喇家遗址是我国首个经多年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的史前灾难遗址 , 因发现史前地震、泥石流、洪水等遗迹 , 以及灾后遗存特别是人骨遗骸等 , 被称为“东方庞贝”。2012 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动物考古实验室开始对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鉴定、测试和研究工作。
现在,这根骨头正静静地印在书页上,开动脑筋,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就能读懂动物考古学者讲述的关于这根骨头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