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托·斯·艾略特(1888—1965)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有些西方文学史甚至把二十世纪称作“艾略特时代”(the Age of T.S.Eliot)。现把他的生平和贡献简述如下:
艾略特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他的家庭属于唯一神教派。他的祖先来自英国西南部,于十七世纪中叶来到北美洲,在麻省定居。艾略特于一九六年入哈佛大学学习,受业于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欧文·白璧德(1865—1933),美国文学批评家、散文家,哈佛大学教授,新人文主义运动领袖之一。著有《现代法国文学批评大师》(1912)、《卢梭和浪漫主义》(1919)、《论创造性》(1932)等。。白璧德的反浪漫主义教导影响了艾略特的诗歌理论。艾略特对哲学尤感兴趣。一九一年,艾略特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赴巴黎大学研究亨利·柏格森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他关于时间的概念对艾略特有深刻影响。著有《物质与记忆》(1896)、《创造进化论》(1907)、《心力》(1919)、《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1932)等。的哲学。一九一一年回到哈佛大学任哲学系研究生助教。一九一四年,他赴德国马尔堡大学企图研究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改变了计划,去英国牛津大学默顿学院研究牛津哲学家布莱德利布莱德利(1846—1924),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著有《伦理研究》(1876)、《逻辑学原理》(1883)等。布莱德利的哲学思想有助于理解艾略特诗作中的某些难点。的哲学。一九一五年,艾略特在英国结婚,从事教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担任银行职员,在银行供职八年之久。在这期间,他兼任伦敦一家文学杂志《个人主义者》《个人主义者》,英国杂志名,原名《新自由女性:个人主义者评论》,创办人为两位女士:韦弗女士和马斯登女士。该杂志刊载有关现代诗歌和现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在埃兹拉·庞德的影响下,该杂志从女权运动刊物变成意象派诗歌的喉舌。该杂志从1914年创刊,延续到1919年年底,先是出双周刊,后改为月刊,由理查德·奥尔丁顿担任助理编辑,1917年由艾略特继任。的助理编辑,并替几家杂志写书评。他还进行诗歌创作,他的第一部诗集《普鲁夫洛克和其他观感》发表于一九一七年。他的诗作当时仍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尤其是儒勒·拉弗格儒勒·拉弗格(1860—1887),法国有影响的象征主义诗人,十九世纪自由诗体(vers libre)的创始人之一,他对艾略特本人的早期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的影响。与此同时,艾略特还研究玄学派诗人指的是英国十七世纪的一派诗人,擅长用哲学思辨和说理的方式写抒情诗。玄学诗因常把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外表截然不同的事物中发现隐藏的相似点而得名。代表诗人包括约翰·多恩(1572—1631)、乔治·赫伯特(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1612—1649)、安德鲁·马韦尔(1621—1678)、亨利·沃恩(1622—1695)和亚伯拉罕·考黎(1618—1667)。和雅各宾时期英国戏剧雅各宾时期英国戏剧(Jacobean drama),雅各宾时期指的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JamesⅠ,James的拉丁文形式为Jacobus)在位时期(1603—1625)。雅各宾时期英国戏剧的特点是讽刺的、批判的、阴暗的和幻想破灭的;风格微妙、精致;内容着重揭示社会罪恶和对抗。雅各宾时期重要剧作家有成熟期和晚期的莎士比亚、本·琼森、米德尔顿、鲍蒙特与弗莱彻。。由于健康原因,他向银行请假三个月,先后到伦敦附近海滨和瑞士洛桑疗养。利用这个病休机会,他把《荒原》定稿,准备出版。一九二二年一月,他从瑞士回英国,途经巴黎,征求埃兹拉·庞德埃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批评家和编辑。早年在英国提倡意象主义诗歌,曾编辑、出版最早的意象派诗集《意象派诗选》(1914),并曾主编未来主义旋涡画派(vorticism)杂志《疾风》,担任美国意象派杂志《诗歌》(1912年创刊)驻外编辑,以及美国先锋文学杂志《小评论》(1914—1929)驻伦敦编辑。庞德是他同时代人当中最有影响的一位文学家,对促进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不遗余力地帮助艾略特、乔伊斯等青年作家发表、出版他们早年的作品。他对中国诗歌也发生过兴趣,曾改写欧内斯特·芬诺洛萨(1853—1908)翻译的李白诗篇,发表在《契丹》(1915)杂志上。最重要的诗作是史诗《长篇诗章》(1917—1960)。艾略特曾为他的批评论文集《埃兹拉·庞德文学随笔集》(1954)写导言。对《荒原》的意见。同年稍后,艾略特在伦敦创办右翼文学杂志《标准》《标准》(1922—1939),由艾略特主编、在伦敦出版的文学评论季刊。。该杂志持续出版至一九三九年。《荒原》刊载于该杂志第一期。一九二五年,艾略特成为费伯(Faber and Faber)出版社的一名理事。一九二七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英国国教。一九三年,出版了宗教诗集《圣灰星期三》。一九三二年,艾略特企图复活诗剧,写了《大力士斯威尼》作为试验。一九三五年发表了他的第一出诗剧《大教堂中的谋杀》。一九三六年发表了忏悔祈祷宗教诗《四部四重奏》的第一部《火灾后的诺顿庄园》,一九三九年发表了他的第二出诗剧《家人团聚》。《四部四重奏》的另外三部:《东科克尔村庄》《打捞出来的干岩石》和《小吉丁村社》,写于一九四至一九四二年间。《四部四重奏》的合订本于一九四三年在纽约出版。一九四八年艾略特获诺贝尔文学奖。他还写了三出喜剧:《鸡尾酒会》(1949)、《亲信职员》(1953)和《政界元老》(1959)。一九六五年一月四日,艾略特在伦敦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