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流2.0 在复杂世界中创造最优体验 心流米哈里 斯图尔特·唐纳森 《心流》《发现心流》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301.0

《
日本艺术50讲(一本读懂日本5000年艺术史,20余种艺术类型,280余幅经典之作)
》
售價:NT$
1117.0

《
货币的本质 罗布·迪克斯 金融、理财、投资、财富破局、货币贬值、通胀、债务、红利、金融危机
》
售價:NT$
301.0

《
无法独处的现代人(“当今用英语写作的zui伟大的社会学家”、畅销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齐格蒙特·鲍曼对我们这个时代睿智的诊断书)
》
售價:NT$
352.0

《
逐出永恒:现代罗马城的重构
》
售價:NT$
398.0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NT$
218.0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NT$
500.0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该书稿为“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中的关于身边同志的主题创作,该书系从梁晓声大量生活随感、社会随笔和人生随想中,突出思考重点和创作重心,以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为主线,以亲情友情、社会生活、阅读写作、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等为专题,系统展示梁晓声个性鲜明的生活观察和人生思考。本书系是走进梁晓声文学世界、领略梁晓声文化风采的权威读本。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由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主编,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独到性。
|
內容簡介: |
梁晓声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著名作家。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以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和出色的文学创作成就,见证着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被誉为“时代书记员”“平民代言人”。
《写给亲爱的同志》是一本散文集,属于“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中的一卷,收录了《花儿与少年》《孩子和雁》《课桌课椅》《儿子、母亲、公仆和水》等记录志同道合的身边人和身边事的文章,以朴素的文笔记录生活中的人与情。“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从梁晓声大量生活随感、人生随想和社会随笔中,突出思考重点和创作重心,以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为主线,以亲情友情、社会生活、阅读写作、教育文化、人性人生等为专题,系统展示梁晓声个性鲜明的生活观察和人生思考。本书系是走进梁晓声文学世界、领略梁晓声文化风采的权威读本。
“梁晓声说人说事说人生书系”,由文学评论家、《人世间》责任编辑李师东主编,具有系统性、专业性和独到性。
|
關於作者: |
李师东,笔名斯冬。湖北洪湖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历任青年文学杂志社编辑、副主编、主编、社长、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总经理。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9月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人世间》《父父子子》《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等。他高扬理想信念和彰显人间情怀的多样化创作,留下了一代人的成长足迹和国家记忆。
|
目錄:
|
《写给亲爱的同志》目录
001 花儿与少年
006 孩子和雁
012 课桌课椅
017 儿子、母亲、公仆和水
021 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
026 遗爱
030 瘦老头
044 怀念赵大爷
047 朱师傅一家
053 落叶赋
059 戴橘色套袖的人
064 从前的事
070 清名
075 老妪
077 看自行车的女人
083 玉顺嫂的股002 写给亲爱的同志
090 小垃圾女
095 小芝麻粒儿
101 少女敲响我家门
108 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
117 在小城
122 达丽之死
131 孩儿面
137 鸳鸯劫
142 此爱如钰
147 不速之客
152 一个加班青年的明天
159 我与浪漫青年
165 歌者在桥头
171 在西线的列车上
179 一个青年和他的青春期
184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190 兵与母亲
197 还是爱兵
204 “老兵”和军马
211 老水车旁的风景
215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目? 录 003
221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
229 母与女
234 离乡
247 羊皮灯罩
253 某种错误
261 有裂纹的花瓶
|
內容試閱:
|
花儿与少年
有一少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多次对他妈妈说:“做好思想准备吧,看来你儿子考上中学的希望不大,即使是一所最最普通的中学。”
同学们也都这么认为,疏远他,还给他起了个绰号“逃学鬼”。
是的,他经常逃学。有时候他妈妈陪他去上学,直至望得见学校了才站住,目送他继续朝学校走去。那时候他妈妈确信,那一天他不会逃学了。
那一天他竟又逃学了。
他逃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贫穷。贫穷使他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新书包。都六年级了,他背的还是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书包。对于六年级学生,那书包太小了。而且,像他的衣服一样,补了好几块补丁。这使他自惭形秽,也使他的自尊心极其敏感。我们都知道的,那样的自尊心太容易受伤。往往是,其实并没有谁成心以言行伤害他,但是他却已经因为别人的某句话、某种眼神或某种举动,而遭暗算了似的。自卑而又敏感的自尊心,通常总是那样的。处在他那种年龄,很难悟到问题出在自己这儿。
妈妈向他指出过的。
妈妈不止一次说:“家里明明穷,你还非爱面子!早料到你打小就活得这么不开心,莫如当初不生你。”
老师也向他指出过的。
老师不止一次当着他的面在班上说:“有的同学,居然在作文中写,对于别人穿的新鞋子如何如何羡慕。知道这暴露了什么思想吗?……”
在一片肃静中,他低下了他的头——他那从破鞋子里戳出来的肮脏的大脚趾,顿时模糊不清了……
妈妈的话令他产生罪过感。
老师的话令他反感。
于是他曾打算以死来向妈妈赎罪。
于是他敌视老师,敌视同学,敌视学校。
某日,他又逃学了。
他正茫然地走在远离学校的地方,有两个大人与他对行而过。他们是一对新婚夫妻,正在度婚假。
他听到那男人说:“咦,这孩子像是我们学校的一名学生!……”
他听到那女人说:“那你还想问问他为什么没上学呀?”
他正欲跑,手腕已被拽住。
那男人说:“我认得你!”
而他,也认出了对方是自己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姓刘。刘老师在学校里组织起了小记者协会,他曾是小记者协会的一员……
那一时刻,他比任何一次无地自容的时刻,都倍感无地自容。
刘老师向新婚妻子郑重地介绍了他,之后目光温和地注视着他,请求道:“我代表我亲爱的妻子,诚意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逛公园。怎么样,肯给老师个面子吗?”
他摇头,挣手,没挣脱。不知怎么一来,居然又点了点头……
在公园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顺从,得到了一支奶油冰棒作为奖品。虽然,刘老师为自己和新婚妻子也各买了一支,但他还是愿意相信受到了奖励。
那一日公园里人很少。那只不过是一处山水公园,没有禽兽,即或有,一个“逃学鬼”也没好心情看。
三人坐在林间长椅上吮奶油冰棒,对面是公园的一面铁栅栏,几乎被“爬山虎”的藤叶完全覆盖住了。在稠密的鳞片似的绿叶之间,喇叭花散紫翻红,开得热闹,色彩缤纷乱人眼。
刘老师说,仍记得他是小记者时,写过两篇不错的报道。
他已经很久没听到过称赞的话了,差点儿哭了,低下头去。
待他吃完冰棒,刘老师又说:“老师想知道喇叭花在是骨朵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你能替老师去仔细看看吗?”
他困惑,然而跑过去了。片刻,跑回来告诉老师,所有的喇叭花骨朵都像被扭了一下,它们必须反着那股劲儿,才能开成花朵。
刘老师笑了,夸他观察得认真。说喇叭花骨朵那种扭着股劲儿的状态,是在开放前自我保护的本能。说花骨朵基本如此。每一朵花,都只能开放一次。为了唯一的一次开放,自我保护是合乎植物生长规律的。说花瓣儿越多的花,骨朵越大,也越硬实。是一瓣包一瓣,一层包一层的结果。所以越大越硬的花骨朵,开放的过程越给人以特别紧张的印象。比如大丽花、牡丹、菊花,都是一天几瓣儿开成花儿的。说若将人比作花,人太幸运了。花儿开好开坏,只能开一次。人这一朵花,一生却可以开放许多次。前一两次开得不好不要紧,只要不放弃开好的愿望,一生怎么也会开好一次的。刘老师说他喜欢的花很多。接着念念有词地背诗句,都和花儿有关。“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不下来”——说他喜欢梅花的坚毅;“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说他喜欢海棠的高洁;刘老师说他也喜欢喇叭花,因为喇叭花是农村里最常见的花,自己便是农民的儿子,家贫,小学没上完就辍学了,是一边放猪一边自学才考上中学的……
一联系到人,他听出,教诲开始了,却没太反感。因为刘老师那样的教诲,他此前从未听到过。
刘老师却没继续教诲下去,话题一转,说星期一将按他的班主任的要求,到他的班级去讲一讲怎样写好作文的问题……
他小声说,从此以后,自己决定不上学了。
老师问:“能不能为老师再上一天学?就算是老师的请求。明天是星期六,你还可以不到学校去。你在家写作文吧,关于喇叭花的。如果家长问你为什么不上学,你就说在家写作文是老师给你的任务……
他听到刘老师的妻子悄语:“你不可以这样……”
他听到刘老师却说:“可以。”
老师问他:“星期六加星期日,两天内你可以写出一篇作文吗?我星期一第三节课到你们班级去,我希望你第二节课前把作文交给我。老师需要有一篇作文可分析、可点评,你为老师再上一天学,行不?”
老师那么诚恳地请求一名学生,不管怎样的一名学生,都是难以拒绝的啊!
他沉默许久,终于吐出一个勉强听得到的字:“行……”
他从没那么认真地写过一篇作文,逐字逐句改了几遍。
当妈妈谴责地问他到点了怎么还不去上学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没看到我在写作文吗?老师给我的任务!”
星期一,他鼓足勇气,迈入了学校的门,迈入了教室的门。
他在第一节课前,就将作文交给了刘老师。
他为作文起了个很好的题目——《花儿与少年》。
他在作文中写到了人生中的几次开放——刚诞生,发出第一声啼哭时是开放;咿呀学语时是开放;入小学,成为学生的第一天是开放;每一年顺利升级是开放;获得第一份奖状更是心花怒放的时刻……
他在作文中写道:每一朵花骨朵都是想要开放的,每一名小学生都是有荣誉感的。如果他们竟像开不成花朵的花骨朵,那么,给他一点儿表扬吧!对于他,那等于水分和阳光呀!……老师读他那一篇作文时,教室里又异乎寻常地肃静……
自然,他后来考上了中学。
再后来,考上了大学。
再再后来,成为某大学的教授,教古典诗词。讲起词语与花,一往情深,如同讲初恋和他的她……
我有幸听过他一堂课,和莘莘学子一样极受感染。
去年,他退休了。
他是我的友人,一个温良宽厚之人。
他那一位刘老师,成为我心目中的马卡连柯。
朋友,你知道曾有一本苏联的小说叫《教育的诗篇》吗?
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是马卡连柯,那太过理想化了。但,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生涯中,起码有一次机会可以像马卡连柯那样。那么,起码有一名他的学生,在眼看就要成为开不成花朵的花骨朵的情况下,却毕竟开放成花朵了。
即使一个国家解体了,教育的诗性也会长存,因为人类永远需要那一种诗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