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叹为观纸 中国古纸的传说与历史
》
售價:NT$
403.0

《
中国历代男子服饰:图解中国男子传统服饰 解密古代男子穿什么 为什么这样穿
》
售價:NT$
500.0

《
经济学的观念:13位经济学巨匠和他们改变世界的思想(一本书领略群星璀璨的百年经济思想史)
》
售價:NT$
398.0

《
别乱穿 找准你的专属色:四季十二型人色彩穿搭图解 四季型人色彩搭配
》
售價:NT$
254.0

《
香气正念:用气味调节情绪与身体的嗅觉疗愈革命
》
售價:NT$
305.0

《
遗失的文明:走进神秘的考古世界
》
售價:NT$
1010.0

《
缠论精解:轻松读懂缠论(图解版)
》
售價:NT$
254.0

《
光绪帝传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历史是否只记录过去?
如何让历史具有批判性而非成为枷锁?
“人人都是创造历史的动因。”
历史是争夺真相的战场,权力、权利、身份与民族叙事交织古今。但历史记录和假新闻一样容易被捏造,我们又如何辨别好坏,区分真伪?
作者主张,唯有更多人理解好的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才越有可能战胜谬误。优秀的历史应当与时俱进,不仅要重视公共史学和民间记录,亦必须随时代批判性地被重写。
对于历史论争的残酷战场,本书给出了冷静公正、近乎超然的全面考察。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罗曼诺夫皇朝》作者
|
關於作者: |
罗伯特·吉尔德是英国牛津大学近代史荣休教授。他著有《街垒与边界:1800~1914年的欧洲》《心灵帝国:殖民过往与当今政治》,获沃尔夫森历史奖的《戴锁链的玛丽安娜:追寻1940~1945年的德据法国》以及《国家的脊梁:矿工社区与1984~1985年大罢工》。
|
內容試閱:
|
序 水箱里的蜗牛
20世纪60年代。上学的时候,我就曾考虑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父亲要我和他一样当一名公职人员。那时他在贸易委员会工作,参与了英国第二次申请加入共同市场的筹备事宜。而我却对历史有极大的热情,正痴迷于英国内战史,因此需要找个理由说服父亲公职并不适合我。因为我养了蝾螈,为净化水质在水箱里放了蜗牛,便想到如果把社会比作水箱,那历史学家就像水箱里的蜗牛,他们为社会清除对过去的错误认知,让社会的视野更加清晰。虽然当时我还没有使用这个说法,却慢慢摸索到了这样一种观点:历史学家对既有观点是批判的。后来我读到法国历史,我的博士研究课题就是剖析对法国中央集权制的一个误解。这个传言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拿破仑三世手下的一位部长,此人夸口称自己看看怀表就能准确地知道那一刻每个法国中小学生正在学习什么科目。于是,我决定检验一下,就写了篇偏远省份布列塔尼教育情况的调查论文,旨在论证这一妄言是否经得起档案的检验。
20世纪80年代。我获得第一份学术工作后被要求为“牛津近代世界简史”丛书写一部19 世纪欧洲的概述。《街垒与边界》不仅涵盖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和民族主义,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变革。书出版后,一位研究法国北部女工的美国历史学家质问我:“你对产业工人的写法好像那些人全是男性,你难道不知道大多数纺织工都是女性吗?”我意识到自己对性别问题不够敏感, _未能将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后涌现的女性历史研究融入其中,这令我十分羞愧。从那时起,我对历史的审视不再局限于阶级透镜,也同样关注性别视角。
21世纪10年代。我后来逐渐认识到,理解历史也必须透过种族的视角。我在写一本“二战” 期间法国抵抗运动的书时发现,1944 年那些从轴心国手中解放了法属北非殖民地的抵抗战士,在回到阿尔及利亚10年后又去折磨那些为自身自由而战的阿尔及利亚人,这让我非常震惊。2013年我受邀在贝尔法斯特发表一系列演讲,我选择的主题是法国人难以摆脱自己的殖民历史,既表现为认为非洲仍然受其统治,也表现为将非洲裔移民视为二等公民。后来,英国开始脱欧,我认为了解英国对自身的殖民历史的态度十分必要。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英国之所以要脱欧,是幻想着大英帝国在脱离欧盟后会迎来重生,于是,我第一次写了一本带有政治意图的书。我天真地以为这本《头脑的帝国》(Empire of the Mind)能阻止英国脱欧。但自己真是大错特错。这本书几乎没有引起关注,寥寥无几的评价也大都是负面的。没人关心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全球化英国”可能是个幻想,奈何人人都喜欢这个幻想。我意识到,即便历史学家难以接受,但神话确实比历史更具诱惑力。
本书力图回答这个问题——历史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绝不简单。历史学家对“历史是什么” 的问题很熟悉,但对“历史有什么用”则不然。因为它暗示了历史不仅仅是一门学术学科,不能仅仅为了研究而研究。它同时也具有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它或许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实现更好的自我治理。它也可能帮倒忙。有好的历史,也有坏的历史。
本书第一章从当代世界的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当代历史事件,证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如何利用历史为其帝国的扩张正名,使其已经掌握的权力正当化,或基于其身份发出索求。
第二章分析人类历史如何走到当下。历史学家对这一话题更为得心应手。这一章辨析历史与神话的区别,讨论19 世纪的一个著名论断,即历史学家的任务只是“呈现实际发生的事情”。接下来讨论了国家内部如何用历史使政治权力具有正当性。君权正当化的理由是它来源于世袭,有时也自称是神授。但民主政权可能会拒绝这些理由,因为民主政权的正当性源于革命胜利,也体现了革命的传统。第三部分考察了那些感到被主流历史排斥在外的群体如何诉诸历史,主流历史的书写者和书写对象通常是中产阶级白人男性。如今,这些群体正在加大对自身历史的书写,目的是要界定自己的身份,基于自身差异提出要求。
最后一章思考我们未来的去向。这将历史学家置于意想不到的困难之中,因为他们无法预测未来。然而,我们仍然可以提议,社会需要“修通”其痛苦乃至创伤性的历史时刻,并强调历史书写的重要性远不止于学术历史学家的范畴,不应仅由他们来完成。
罗伯特·吉尔德
“时代的发问”书系:梁小民、刘擎推荐阅读
“让思想,包括晦涩的思想,尽可能容易理解”
一套迷人而稳健,当代世界不可或缺的通识读本。
一次真挚的邀请,帮助读者更深入、更高效、更有方向性地思考。
践行“高度通俗化”原则,为读者提供精简有力、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主题书目,
研究当代世界的多个重要面向及其发展方向。
聚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关键挑战性议题,跨越学科界限,
涉及人工智能和生物医学等尖端科学。
阐明各主题是什么,历史及其运作方式,及其在社会中服务的目的,
从而审视未来,它们将更好地发挥作用。
由享誉国际并畅销全球的通识文库“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创始编辑、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大众书籍部门的编辑主任、著名翻译家和作家乔治米勒担任该系列编辑,潜心钻研,精心打造。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企鹅欧洲历史》系列主编大卫康纳汀爵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克里斯托弗?科克,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信息安全委员会联合主席罗纳德?戴伯特等大力推荐。各领域的领先国际专家权威撰文,探索着时代与社会的前进方式,帮住读者理解和感受到让未来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时代的发问”书系陆续出版中: 历史有什么用? 网络安全有什么用? 慈善有什么用?
动物权利有什么用?
战争有什么用?
博物馆有什么用?
动物园有什么用?
监狱有什么用?
“时代的发问”编者序:
现状已然破碎。世界正深陷于一系列可能威胁我们生存的挑战之中。其中一些挑战可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如果我们相信世界可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希望世界变得更好,那么现在正是时候去质疑我们行为背后的目的,以及那些以我们之名所采取的行动的意义。
这便是“时代的发问”这套系列丛书的出发点——一场大胆的探索,深入剖析塑造我们世界的核心要素,从历史、战争到动物权利与网络安全。本系列穿透纷繁喧嚣,揭示这些议题的真正影响、它们的实际作用及其重要性。
摒弃常见的激烈争论与两极分化,本系列提供了新颖且前瞻性的见解。顶尖专家们提出了开创性的观点,并指明了实现真正变革的前进方向,敦促我们共同构想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每一本书都深入探讨了各自主题的历史与功能,揭示这些主题在社会中的角色,并着重指出如何使其变得更好。
丛书主编:乔治·米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