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壹卷YeBook——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修订版)论世衡史丛书
》
售價:NT$
418.0

《
政通四海:清代公文、驿递和朝贡体系
》
售價:NT$
454.0

《
超级大国的撕裂:美国250年政党政治史(历史学堂)
》
售價:NT$
296.0

《
征服密码 亚欧强盛的六大要素
》
售價:NT$
383.0

《
国医名师肿瘤临证传薪录
》
售價:NT$
500.0

《
大国智造:中国制造的新质生产力转型密码
》
售價:NT$
347.0

《
阿特伍德写作课(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作品系列)
》
售價:NT$
398.0

《
日和:经历晚年的孩子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这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用图像写就的岭南文明进程志!
——以寺院递藏考据社会变迁,用雅集画卷重现文人风骨,借革命油画解码红色记忆,在“艺术现场”的考古式重建中,用图像、事件、符号破译广东五百年文化基因。
★ 填补学术空白:shou部系统梳理广东艺术史“边缘文本”的深度研究
抢救被忽视的历史碎片:独家考据湮没寺院、甲工学潮、民国美展夭折事件,挖掘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民间艺术档案,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重构地方艺术史脉络:通过三编十二章个案,串联16—20世纪广东艺术的社会动员力,填补岭南视觉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 跨界方法论:艺术与历史的双重对话
以图证史:从军事舆图《三省备边图记》解码明代边疆治理,从雅集画卷《肤公雅奏图》还原文人生活,揭示图像作为历史密码本的价值。
以事观艺:剖析“革命红棉”“鼎湖山山水法乳”等主题,阐释艺术如何凝练为地域精神符号,推动文化认同的生成。
★ 独家档案揭秘:打捞历史褶皱中的“艺术现场”
shou度公开珍稀史料:披露陈炯明与孙中山往来信函、民国寺院递藏秘辛、滇系将领与岭南画派的笔墨因缘,重现被遮蔽的民国文化生态
|
內容簡介: |
当艺术史研究遇见地方史深耕,这本书用“图像证史”的显微镜,在《肤公雅奏图》的墨痕里窥见明清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以“事件观艺”的望远镜,从革命红棉题材美术创作中解码时代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书中更以独家披露的陈炯明与孙中山往来信函、民国寺院藏品递藏等珍贵史料为依托,还原历史语境下艺术发展的真实脉络,填补了广东艺术史研究的多项空白。?
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探险,更是一趟寻根之旅。从明代边镇图绘到当代文化地标,本书用艺术的棱镜折射广东千年文脉,为地域文化认同注入鲜活的历史基因。无论你是痴迷历史秘闻的考据派,还是渴望读懂岭南文化灵魂的探索者,翻开此书,即刻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奇旅!
|
關於作者: |
李若晴,1975年生于广东海丰。199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协理论艺委会主任。出版有《玉堂遗音:明初翰苑绘画的修辞策略》《青萍之末:嘉道年间岭南的文人生活与艺术世界》等专著。
|
目錄:
|
序:从岭南看世界 / 洪再新
第一编 作品个案
第一章 图像中的粤东平寇:明刊本《三省备边图记卷》考析
第二章 诃林饯别:《肤公雅奏图卷》考析
第三章 找寻一座湮没的广州寺院:《曾宾谷长寿寺修禊图》递藏及相关问题考析
第四章 文化资本与区域竞争:《艮泉图咏》考析
第二编 艺术事件
第五章 国画研究会与滇系将领的笔墨因缘:以蔡守、李根源与赵藩为中心
第六章 论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题材绘画为中心
第七章 山水法乳:鼎湖山与岭南画派山水画语言体系的建立
第八章 烈士精神与革命记忆:20世纪诗画中的红棉意象
第三编 粤画人物
第九章 最后的远征:高剑父的京沪之行(1935—1937)
第十章 惊变:1921年甲工学潮中的高剑父与陈炯明
第十一章 一次夭折的美育启蒙:陈炯明与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1921)
第十二章 瑜亮情结:从一封陈炯明致孙中山佚函谈胡陈之争
后记
补记
|
內容試閱:
|
序:从岭南看世界
洪再新
作为专题文化史,岭南的艺术自成特色。探究其成因,可有多种途径。海丰李若晴《越台春望:视觉文化与广东形象》所收三编十二章艺术史个案研究,讲述了一组延绵五百年的故事。这是一本从岭南看世界,开启了一扇认识近现代全球艺术史的窗户的著作。
遥想岭南艺术,其诗画中的红棉意象,“诚天下之丽景”,蔚然壮观。木棉为南国代表树种,今为广州市市花。在区域文化竞争中,这一视觉表征允为中国绘画母题的典型之一。同一母题,被近代著名诗人番禺潘飞声写入《浣溪沙·越台春望》一词,愈显南粤风情:
极浦蛮烟一抹清。啼鸪深树唤新晴。雨余山寺塔层层。
曾是昔年歌舞处,霸图消与暮钟声。木棉红出越王城。
同一意象作为文集正题,李若晴以一“望”字,画龙点睛。从岭南看中国,聚焦于区域竞争,如潘词下阕末句的画境——“木棉红出越王城”,意味隽永,在跨语境范畴中,呈现出广东艺术无尽的张力。
……
潘飞声以善画木棉者郭适的典故题《岭南画征略》,有“谁能唤起征君笔”之问,李若晴的《越台春望》给出了充满自信的回答:“一写岭表五百春。”这个长时段的立场,通过跨语境范畴,可从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再做申发。试想:为什么慧能这个被五祖称为“獦獠”的新兴人,不仅把佛教中国化,而且也将禅宗普世化,致成心性的开悟,从而扭转人类思想史的乾坤?这提示读者,答问的前提是基于一个普世的立场,提出更一般的问题。这也是梁任公序蒋百里《欧洲文艺复兴史》,却写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本因。关注艺术史的专题,脱不开这样的眼光。不同历史时期的“问题意识”不同,看学脉演变,结论也会不同。梁任公一代史笔,对乡邦文化的定位,最有全球眼光。然而在艺术上却因其缺乏收藏鉴赏的比较研究,见地不及潘飞声。相比之下,独立山人除了为高剑父老师居廉代笔诗文题画,还在《翦淞阁随笔》等著述中梳理了粤画的学脉,由此揭示英国美学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所说“艺术之书”之所以“最可信赖”的奥秘。正因如此,潘飞声的至交黄宾虹,在1947年准备去星洲旅行前,这样寄厚望于粤友:
它时遇好而力者同嗜此,或荷传播,胜大痴哥待五百年后期赏音也。一笑。
这是多么会心的一笑!
据此长时段立场,本书向所有对广东故事感兴趣者展示了区域研究的潜力之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