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危机、改革与崩溃 : 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
》
售價:NT$
398.0

《
零信任网络:在不可信网络中构建安全系统(第2版)
》
售價:NT$
560.0

《
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
》
售價:NT$
500.0

《
走遍世界寻国宝
》
售價:NT$
653.0

《
时刻人文·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
售價:NT$
500.0

《
血与火的50年:昙花一现的西晋
》
售價:NT$
500.0

《
找到你的真北:成为真诚领导者(畅销欧美亚18年 企业转型实战指南 哈佛、麻省、清北创新领导力指定用书)
》
售價:NT$
500.0

《
权力尚简:《老子》的权力政治学解读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人大附中一线教师精选 典范文言文 精讲字词句 积累古代文化通识 提升文本赏析能力 立足中高考文言阅读难点
|
內容簡介: |
《古文观止》选取了从春秋战国到明代末年三千多年间的散文名作222篇展现了中国古代散文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学习文言文的绝佳范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 32篇文言文,其中有18 篇就出现在《古文观止》中。《古文观止》收录的《陋室铭》《桃花源记》等10篇文言文篇目,也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这么多篇目选自《古文观止》说明《古文观止》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备考。
本书通过《古文观止》57篇经典篇目的精读,带领学生欣赏经典文言文韵律和美感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初高中文言文中固定的范式:实词、虚词、句式,扩展必要的古代文化知识,掌握文言文翻译以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方法。同时当下,新教改更强调学生对经典名著的解读,本书以《古文观止》为例,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解读,触类旁通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
關於作者: |
刘准,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二十多年,多年带毕业班。主编《特种教练》《高中语文基础知识一本就够》《初中语文阅读高分策略》《中学古诗文助学 120 篇》,参编《人大附中高考语文在线》等图书。
王丹霞,南开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从教十余年,有多次带高三毕业班的经验。多次获得北京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师“风采杯”展示一等奖。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语文教育类文章二十余篇,主编《《巴黎圣母院》阅读多样化指导手册》,参编《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详解与案例丛书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多部图书。
|
目錄:
|
导读
了解《古文观止》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yān)
曹刿(gui)论战
宫之奇速假道
烛之武退泰师
塞(jiǎn)叔哭师
专题:春秋无义战
季札观周乐
《国语》
召公谏厉王止谤(周语上)
叔向贺贫
《公羊传》
春王正月
专题:微言大义
《礼记》
曾子易箦
专题:礼乐治国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唐雎不辱使命
李斯
谏逐客书
专题:劝说艺术
《古文观止》的阅读方法
面对如此多的文言文,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学习难度比较大,不知道该如何读完全书。编者结合自己多年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理出如下一些阅读路径,供同学们参考。
(一)了解本书的整体结构
首先,不妨先读一读前言和目录,从中大致了解书籍的大致框架。如《古文观止》中的文言文虽然很多,但根据目录可知,它按照朝代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的诸家散文。每个朝代的散文特征不同,阅读者可以按照朝代从古至今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先选取某个朝代的散文阅读,读完全书以后,再将各个朝代的散文进行内容、艺术特征等方面的纵向比较,形成对古代散文发展脉络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由易人难,不断攀登
为了树立阅读信心,不妨先从相对简单、容易阅读的文章开始,再读篇幅更长、更深奥的文本。如同为西汉文章,可以先读《史记》中叙事性较强的文本,后读贾谊的政论性文章《过秦论》等。读《史记》时,可以先读篇幅较短的《孔子世家赞》等赞文,再读篇幅长的《屈原列传》《太史公自序》等。
(三)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
(一)和(二)解决了阅读上手困难的问题,那么,在阅读每一篇文本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如果想要学好一篇文言文,需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文言层面的问题,应该疏通句意,掌握一些文言表达规律,进而举一反三,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二是文本解读层面的问题,阅读时应深入挖据文本的意蕴,并在不同的文本之间找到表达、思想等方面的规律,建立不同文本之间的联结,形成相关阅读经验,以更好地阅读其他文言文。下面,先来看看文言层面需要注意什么。
1.了解汉字来源
一篇经典在选词上往往非常讲究,如《曹刿论战》“齐师伐我”用“伐”《宫之奇谏假道》中“遂袭虞”中用“袭”“伐”与“袭”同为攻打之意,为何两篇文章选用了不同的词呢 因为“袭”是秘密进攻,“伐”是公开宣战,齐国伐鲁国是正面交战,而晋国攻击虞国则是偷袭,用“袭”表现出作者对这场战争正义性的怀疑。一字寓褒贬,一字含态度,对字义的解读便显得极为重要了。
有些近义词的区别还需追溯到它们的造字之初,追寻它们的本义,根据汉字的字理来精准理解文中之意,这就需要借助相应的工具书,如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等。
2.识记文化知识
文言文毕竟与现代有时间距离,有一些文化知识现在很少使用了,这就需要阅读者对其进行积累,这样,再读到其他文言文时,才能迅速地进行辨析、理解。如“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赤壁赋》)中的“望”就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既望”即为“十六”
3.积累常见实词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关于它的外延,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相关的争议,这里不进行讨论。不存在争议且文言文时常涉及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名词是人、事、物、地点等的统一称呼如老师、会议、商品、天坛等。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语,如敲击、喜欢等。形容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代词,如漂亮、昂贵等,形容词与名词组合的词组如漂亮的衣服、昂贵的商品等。代词是用来指代名词或一句话,现代汉语中的代词一般有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这边、那边等,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等。文言文中的常见代词有此、斯、彼、其、厥等,此、斯的常见意思是这,彼的常见意思是那、那个,其既可以充当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它、他们等,也可以是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我们等,厥的常见义项为他、他们。学英语时,需要识记一些高频单词,学文言文也是如此。只有不断积累常见实词,脑中形成了相关实词词库,在阅读陌生文言文时,才能迅速反应出它们的意思,读懂文本。因此,编者在对每篇文本进行讲解时,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实词进行相应的解释。但限于篇,精讲的词语有限为了方便阅读者理解词义,编者在翻译全文时,尽量保证直译,即一字-句对应翻译,只有无法直译时,才会意译。因此,读者可以在将原文与翻译进行对照的过程中,仔细辩析词语的意思,并对其进行积累。
|
內容試閱:
|
专题:微言大义
《公羊传》重在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何为“微言大义”?如果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借助微小的言辞表达宏大的义理。“微言大义”是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它的来源是《春秋》,因此也叫“春秋笔法”或“春秋书法”。它指的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物的看法,而是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是使用某些字眼,委婉含蓄又是非分明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道德评判。“微言大义”的标准是合乎礼法,《春秋》一书就是以当时的道德为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往往于一字中暗含褒贬,强调等级秩序,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表明鲜明的政治理念与道德倾向。它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经文在隐公元年所写的“春王正月”就带有明显的“微言大义”倾向,“王正月”简单的三个字,指出历法是周王室创立的,强调了周朝“大一统”的理念;而不言“即位”,也是从鲁隐公并非名正言顺君主的角度做的记录,这里强调了宗法制度下的继嗣之法。
“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在《春秋》中的记录是:“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对此,《左传》给出的解读是:因为段不尊敬兄长,因此不用“弟”这个称呼;交战的双方就像两个国家的君主一样,因此用“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作为哥哥,却对弟弟疏于教导,也表明这是庄公的本意。不写“太叔出奔”,是难于下笔的缘故。《左传》在记事的过程中,也继承了“春秋笔法”,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姜氏与郑庄公最终在黄泉和好,作者写道:“遂为母子如初”,作者看似并未对这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一“初”字却意味深长,因为最初这母子的关系就不融洽,庄公从出生之时开始,就一直不被母亲姜氏所喜,姜氏一直支持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在其谋反时,试图帮助他打开城门。因此,这一“遂为母子如初”含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用“伐”,而《宫之奇谏假道》中最后晋国灭掉虞国写的是“遂袭”。“伐”和“袭”都指的是军事进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袭”指的是秘密进攻,“侵”指不宣而战,“伐”指的则是公开宣战。《宫之奇谏假道》中晋国灭掉虢国以后,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偷袭了虞国,十分不光明正大,因而作者用“袭”而非“伐”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不赞同。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以礼义为标准的历史叙事手法,渐渐失去了它的尊严,因此坚持“微言大义”据事直书的创作原则,有时可能会有性命之虞。如齐国太史三人就因为直书权臣崔杼“弑君”(“弑不同于“杀”,而是以下犯上的杀),三兄弟都被杀了。因而,“春秋笔法”里实则还包含了我国古代史官刚直的精神、崇高的史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