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身体使用“神圣人”IV,2

書城自編碼: 412509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52047264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NT$ 403.0
女性私密健康全书
《 女性私密健康全书 》

售價:NT$ 347.0
白轮船 典藏版
《 白轮船 典藏版 》

售價:NT$ 230.0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售價:NT$ 255.0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NT$ 296.0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NT$ 347.0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NT$ 653.0

編輯推薦:
★意大利政治哲学巨擘横跨20年的“神圣人”系列研究终章,生命政治的完美收官之作
阿甘本“神圣人”是近几十年来政治哲学领域最具开创性与雄心的研究之一,它探究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深层基础,揭示了当代政治主体被剥夺政治存在而沦为纯粹生物学存在的根本机制。《身体使用》是这项历时20多年研究的第九卷,也是最后一卷。它不仅回应了前八卷的核心问题,更确立了阿甘本思想体系的整体性,是理解当代欧陆政治哲学的重要文本。

★完整呈现阿甘本思想核心概念“生命-形式”
“政治的奥秘就在我们的生命-形式之中,不过正因如此,我们没有办法穿透它。它是如此亲近、如此紧密,以至于倘若我们想要把握它,它留给我们的只是难以理解的、冗长无趣的日常生活。这就像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城市和房子的形式一样,它们完全对应于我们在其中虚度的生命,或许正因如此,它会在一瞬间让我们看不透彻,而在另一些时候,在刹那间,在革命的那个瞬间,它在集体层面上受到支配,似乎向我们揭示出了它的奥秘。”

★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作
从古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到罗马法传统,从法学、美学到哲学,从本雅明、海德格尔到福柯,阿甘本以其标志性的跨学科研究方法,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最重磅的研究项目“神圣人”系列的最后一卷,它一方面澄清了整个项目其他各卷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全新的论点。本书延续了阿甘本对生命政治的关注,进一步探讨了身体、使用与主体性的关系,试图超越传统的主权与法律结构的束缚,寻找一种新的伦理与政治可能性。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讨论为起点,重思了自我身份的概念;第二部分呼吁对西方本体论进行彻底重构;第三部分则探讨了“生命-形式”这一神秘的概念(在各种意义上,它都是整个“神圣人”项目背后的驱力)。
關於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意大利哲学家,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美学、文学等多学科领域。他对“赤裸生命”“例外状态”“生命权力”等概念的探索塑造了当代政治哲学有关主权、生命政治及法律与暴力之关系的讨论。

译者简介
蓝江,1977年生,湖北荆州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思想、数字资本主义,著有《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下的哲学反思》《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等。译有阿甘本《王国与荣耀:安济与治理的神学谱系》《什么是哲学》》《语言的圣礼:誓言考古学》及巴迪欧《存在与事件》《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逻辑》等。
目錄
总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序言
第一部分 身体使用
1 无劳作之人
2 使用
3 使用和操心
4 使用世界
5 使用-自我
6 习惯使用
7 灵性工具和技术
8 无法占用之物
间奏一
第二部分 本体论考古学
1 本体论装置
2 本位理论
3 样态本体论
间奏二
第三部分 生命-形式
1 分裂的生命
2 与其形式密不可分的生命
3 生命的冥思
4 生命是由生活所产生的形式
5 走向风格本体论
6 一个人同一个人的流放
7 “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8 劳作和安息
9 厄尔的神话
尾声 走向一种破坏潜能的理论
內容試閱
序 言
1.
我们很好奇,居伊·德波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私人生活的不足,与此同时,他或多或少地相信,在他自己和他友人们的生存中,有一些非常特别,也堪称典范的东西,值得人们记住,值得去传播。于是,在《分离批判》(Critique de laséparation)中,他一度曾谈到了“我们所拥有的私人生活的秘密性(clandestinité)”(Debord , p.49),是无法传达的;然而,在他最早的电影以及在《颂辞》(Panégyrique)中,他又不停地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他朋友的面庞,有阿斯热·约恩(AsgerJorn)、莫里斯·魏凯(Maurice Wyckaert)、伊万·切奇格洛夫(Ivan Chtcheglov),还有他自己,以及身旁的他最心仪的女人。不仅如此,在《颂辞》中还出现了他住过的房子,有佛罗伦萨的卡勒黛大街28号的房子、香波山区的乡村农舍、巴黎外方传教会广场(实际上位于巴克街109号,这是他最后的寓所,在这座房子的画室里有一幅1984年的照片,照片里德波端坐在他似乎十分钟爱的英格兰皮质沙发上)。
在这里有着某种主要矛盾,而情境主义者们从未成功解决这个矛盾。与此同时,还有某种珍贵的东西,需要被重新提及——这种珍贵的东西或许是种懵懵懂懂的、不为人知的觉察,即真正的政治元素恰恰在于这些无法传递的、几近荒谬的私人生活的秘密状态。因为,十分明显,它——这个秘密状态,我们的生命形式——是如此亲近、如此唾手可得,倘若我们试图抓住它,那么残留在我们手中的只会是无法理解、沉闷烦琐的日常状态。不过,或许正是这些同名异义性的(omonima)、不明确的、阴暗的在场使政治的秘密——秘密权力(arcanumimperii)的另一副面孔,所有这秘密革命的传记、所有对它的革命都沉没了——得以保留。居伊·德波,当他分析和描述景观社会中的异化的生存形式时,他是如此精明、狡黠,而当他试图向人们传达自己的生命形式时,试图直接面对并消除伴随他生命始终的秘密生活的历程时,又是如此天真、无助。

2.
《我们一起在黑夜中游荡,然后被烈火吞噬》(In girumimus nocte et consumimir igni, 1978)开篇就同它所处的时代宣战,并坚持不懈地分析市场社会在其最后发展阶段中,在全世界建立起的那种生活的前提。不过,出乎意料的是,那种细致入微、冷酷无情的描述中戛然而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忧郁的描述,几近悲伤的对个体记忆和事件的召唤,那些记忆与事件预言了他打算公开出版《颂辞》这本自传。居伊回忆了已经不复存在的他青年时代的巴黎,在当时的巴黎街道上和咖啡馆里,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出发,坚持要探寻那座“谁都不愿意要的邪恶圣杯(Graal néfaste)”。正是这座圣杯,这座人们只是“匆匆一瞥”而非“与之相遇”的圣杯,毫无疑问必然带有一种政治含义,因为那些想找圣杯的人“觉得他们自己有能力按照真实生活来理解虚假的生活”(Debord, p. 252)。尽管如此,但这种时而被一些引自《传道书》(Ecclesiastes)、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am)、莎士比亚、博须埃(Bossuet)的引文所打断的纪念式的语调,同时也不容置疑地带有一种怀旧和阴郁的色彩:“在真实生活的旅途中,我们发现自己被一种浓烈的忧郁所包围,在那业已消逝的青春的咖啡馆里,那是用嘲弄和凄凉的字眼来形容的忧郁。”(同上书,p. 240)。在业已逝去的青春里,居伊回想起了迷惘,回想起了他的朋友和爱人(“我不禁记起那帮可爱的混蛋,想起那些曾和我一起住在贫民窟里的傲娇的女士们[……]”,[Debord 1, p. 237])。与此同时,吉尔·J. 沃尔曼(Gil J. Wolman)、季思兰·德玛白(Ghislain de Marbaix)、毕诺-嘉里乔(Pinot-Gallizio)、阿蒂雅·柯唐伊(Attila Kotanyi)和唐纳·尼克尔森-史密斯(Donald Nicholson-Smith)的影像出现在了屏幕上。但是到了影片的结尾,这种自传式的冲动才以更为强烈的方式重新出现,也是在结尾处,佛罗伦萨的景色(当时,佛罗伦萨还如此自在悠闲)与居伊的私人生活影像以及那些1970年代与他一起生活在那座城市里的女人们的影像交织在了一起。随后,我们可以看到一堆迅速掠过的居伊住过的房子——克莱沃胡同、圣雅克大街、圣马丁大街、基安蒂的一个小镇、香波山区,然后再一次掠过他那些朋友们的面容,此时,我们听到的是一句电影《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du soir)中的吉尔的歌词:“那些凄惨的消逝的孩子们,我们在黑夜里游荡[……]”在电影结束前的最后几个镜头中,出现了19岁、25岁、27岁、31岁和45岁的居伊的照片。这座情境主义者们试图寻找的邪恶圣杯,不仅带有政治的意蕴,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私人生活的秘密状态的意蕴,电影毫不犹豫也丝毫不觉得羞耻地展现了这些秘密状态的“可笑的文档”。

3.
然而,这种自传性的意图已经出现在电影标题的回文结构中了。在唤起了他逝去的青春后,居伊立即补充道:只有“‘我们一起在黑夜中游荡,然后被烈火吞噬’这种严谨的回文”才能表达出这种失落,这一古老的词组像一座由字母建构起来的无法逃脱的迷宫,因此完美地结合了消逝的形式和内容(Debord, p. 242)。这个词组有时被定义为“邪恶的韵文”。实际上,根据赫克歇尔(Heckscher)的一篇短论,它来自象征文学,指的是扑火的飞蛾,最终被烛火所吞噬。这个象征由一句铭文(impresa)——一个词组或一句箴言——和一个图像构成;在我所能查阅到的书中,被烈焰吞噬的飞蛾的意象经常出现。不过,这个意象从未与这个回文结构联系在一起,而是与表达爱的激情的词句(“爱欲贪欢,自取其亡”,“爱如刀割”)有关,或在极少数情况下,它涉及政治和战争中的鲁莽(“任何伟大的君王都不会盲目行动”[non termere est cuiquam temptandapotentia regis],“盲目且冒险”[temere ac periculose)。在奥托·凡·维恩(Otto van Veen)《爱之象征》(Amorumemblemata, 1608)中,长着翅膀的爱神凝视着扑向烛火的飞蛾,旁边的铭文写着:短暂而伤人的快感(brevis et damnosavoluptas)。因此,居伊选择这个回文做标题,很有可能是在把他自己和朋友们比作扑火的飞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L’ideologiatedesca)——这本居伊烂熟于心的著作——中,马克思批判性地激发了这一意象:“这就像夜间的飞蛾,当普世之光业已从大地上升起,他们还在寻找分殊的灯光。”因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尽管有这样的警告,居伊仍不停地寻找这道光芒,坚持不懈地寻找独特、私人生存的火焰。

4.
1990年代末,在巴黎一家书店的书架上,放着德波插图版《颂辞》第二卷——也许是出于偶然,也许是书商出于反讽刻意为之——这本书被摆在了保罗·利科的自传旁边。最具启发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比较这两本书对图像的使用。利科书中的图片仅仅描绘了学术会议上的哲学家,仿佛这就是这位哲学家唯一的生活了,而《颂辞》的图片则意图达到一种传记性真实的状态,它涉及作者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简短的序言告诉我们:“一幅本真的插图会照亮一种真实的话语[……]人们最终可以看到,我在生命的各个阶段看起来是什么样子的,我周围的人们的脸长什么样子,以及我曾住过的那些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再说一遍,尽管这些文档有着明显的不足,且如此之平庸,但生活——隐秘状态的生活——走向了前台。

5.
巴黎,一天夜晚,当我告诉爱丽丝许多意大利的年轻人非常想看居伊的作品,并希望从他那里获得只言片语时,爱丽丝回复说:“我们活着,这对于他们来说就够了。”她说“我们活着”是什么意思?当然,在那些日子里,他们离群索居在巴黎和香波山区,没有电话,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眼睛转向了过去,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存”完全隐蔽在“私人生活的秘密状态下”。
再说一遍,1994年11月,他自杀前不久,他为Canal 频道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的标题——《居伊·德波,他的艺术,他的时代》(Guy Debord, son arts, son temps)——就影片的传记意图而言,似乎并非完全反讽的;尽管他出人意料地用了“他的艺术”这个说法,在全神贯注地集中于“他的时代”的恐怖之前,这一(类)精神性的遗嘱和证明,以同样的坦白,通过同样的老照片,反复吐露出他对过去生活的怀旧。
那么,“我们活着”是什么意思?生存——在任何意义上,这个概念都是西方第一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或许应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谋生。亚里士多德写道:“去存在,对于活着的人来说就是要活下去。”千年之后,尼采进一步说明了“去存在:我唯一能表达的就是去活着”。这揭示了——超越了所有的生机论(vitalismo)——存在与活着的紧密关联:今天,这就是思想(以及政治)的任务。

6.
《景观社会》(La società dello spettacolo)以“生活”一词开篇(“在现代生产条件所支配的所有社会生活中,所有的生活本身都展现为景观的巨大堆积”[Debord 3, §1]),直至结尾,该书的分析都不停地指向生活。在景观中“生活于其中一切都疏离为一个再现(representation)”(§1),景观被定义为“生活的具体颠倒”(§2)。“如今他的生活越是他的产品,他就越疏离于他的生活”(§33)。在景观条件下的生活是一个“伪生活”(§48),或“求生(sopravvivenza)”(§154),或“生活的伪用(pseudo-uso della vita)”(§49)。与这种异化的生活和分离的生活不同,居伊所肯定的生活是“历史生活”(§139),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生活似乎是一种“与永恒决裂的快感”:“在意大利城市的奢靡中[……]生活是白驹过隙的时间中的欢愉。”多年以前,在《关于短时间里几个人的经过》(Sur le passage de quelques personnes)和《分离批判》中,居伊已经说过,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需要重新创造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成为他们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所有者”(p.22)。他们那次会议似乎“标志着从一种更富张力的生活,一种从未被真正发现过的生活中解脱出来”(p. 47)。
这种“更富张力”的生活是什么?在景观中被颠倒和歪曲的东西是什么?甚至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理解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也没有说清楚;不过,指责作者前后不一或用词不当,就太容易了。在这里,居伊仅仅重复了我们文化中的一种持续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中,生活从未被这样定义过,它只是一再被界定为bios与zoè、有政治资格的生活和赤裸的生命、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植物性的生活与关系的生活之间的衔接与分裂,如此,每一个部分都只能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得到界定。在前面的分析中,或许正是生活本身的不可判定性,才使得生活每次都必须以政治的方式和独特的方式(singolarmente)被判定。居伊在他自己的私人生活的隐秘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他来说,这种私人生活的隐秘状态显得更加转瞬即逝、难以记录)和历史生活之间,在他个人传记和他所记录的这个既蒙昧又难以割舍的时代之间踯躅不定。这般犹豫显露出一个难题,即至少在当前的条件下,没有人可以幻想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无论如何,坚持不懈地寻找圣杯,无谓地被火焰吞噬生命,这些都绝不能还原为以下任何一个对立的选项:既不能被还原为私人生活的愚蠢,也不能被还原为公共生活的不明晰的威望。事实上,它所质疑的正是将它们区分开来的可能。

7.
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看到了传统的生命观念(不是“某一个生命”,而是一般的“生命”)被视为与单个有生命的人的经历没有关系的“科学事实”。它是某种匿名的、一般性的东西,有时候生命可以被视为一个精子、一个人、一只蜜蜂、一个细胞、一头熊、一个胚胎。这个“科学事实”如此泛泛,以至于科学无法对其进行界定,教会将其作为神圣的终极领域,而生命伦理学则成为其无能的废话中的关键术语。无论如何,比起关乎个体的生机活力或生命形式(forma di vita),今天的“生命”更多地与生存相关。
只要某种神圣的残余物(residuo sacrale)已经以这样的方式悄悄渗入了生命之中,居伊所追求的秘密状态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情境主义试图恢复政治的生命力,但这又遇到了一个同样紧迫的难题。

8.
我们的私人生活像一个秘密一样伴随着我们,这究竟是什么意思?首先,作为一种隐秘状态,它与我们分离;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秘密状态(clandestino),在某种程度上它又与我们密不可分,悄然与我们共在。这样的分离和不可分离性不断地界定着我们文化之中的生活状态。它是某种可以分裂的东西——但在某台机器中,无论这台机器是医学的、哲学—神学的还是生命政治的,它总是被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在我们或漫长或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作为一个秘密陪伴着我们的不仅有私人生活,还有肉体生命本身,以及传统意义上被铭刻在所谓的亲密关系领域中的一切:滋养、消化、撒尿、排便、睡眠、性爱……这些没有面容的伴随物如此之重,以至于每一个人都试图与其他人一起共享——然而,异化和秘密绝不会彻底消失,即便在与最亲密的爱侣一起的生活中也无法解决。在这里,生命真的就像那只被偷的狐狸,男孩把它藏在自己的衣服之下,即便狐狸正毫无顾忌地撕咬他的血肉,他也不能承认狐狸在他的衣服之下。

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隐隐约约感觉到了,正是我们无法传达的隐秘生活,在其中保存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元素,一个典型的可共享的元素——不过一旦我们试图共享它,它就会坚决摆脱我们的掌控,只给我们留下一些荒谬的、无法传达的剩余物。在西棂城堡中,政治权力的对象仅是身体的植物性生命,在这个意义上,西棂城堡就是真相,同时也是现代政治——实际上就是生命政治——的失败的形象。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将政治带入日常生活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政治就会触礁沉没。

正如今天所发生的那样,当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消逝,只留下了私人生活和赤裸生命时,作为这个领域的唯一主人,就其私人生活层面上,必须将自己公之于众,并试图传播自己不再可笑的文献(尽管它们仍然如此)。在这一点上,这些文献与之丝丝入扣地吻合,其平凡日常被现场记录下来,并通过各种屏幕传达给他人。

不过,唯有当思想能发现业已隐藏在独特生存方式的秘密之中的政治元素,唯有当我们有可能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政治生活和自传生活、zoè和bios的分裂之外描绘出生命-形式(forma-di-vita)的轮廓和身体的共同使用,政治才不会哑然失声,个人传记才不会显得如此愚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