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中年面相
》
售價:NT$
296.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改变长期以来美术教育研究中缺乏严谨性与方法科学性的状况,以扎实的科学方法论为基础,提供明确的研究范式,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建立比较系统的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全书共七章,章论述了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育研究的内在联系,通过历史比照和逻辑归纳的方法,探讨了现代美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养和能力。第二章详细阐述了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并对目前国内美术教育研究的现状做了大致说明。第三章介绍了美术教育研究的常见类型与特点,并结合案例对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做了细致说明。第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七章结合大量现实案例介绍了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与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本书既可以作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过程中的参考书,有较大出版价值。
|
目錄:
|
起步——美术教师还是美术教育研究者?
第一章 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育研究的内在联系 002
第一节 美术教师的新角色——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今日之师 002
一、比较古今美术教师 003
二、思考当代的美术教师 005
第二节 美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006
一、科学理性的研究态度 006
二、必要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础 008
三、积累一定量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 009
四、精致人微和持之以恒的研究态度 010
五、合理规范的表达能力 012
体验与成长——美术教育研究究竟为何物?
第二章 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特点和现状概述 016
第一节 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从一个案例谈起 019
一、研究选题 023
二、研究步骤设计和研究方法选择 027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处理 029
四、得出结论 030
五、撰写研究报告 031
第二节 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和研究现状概述 033
一、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 033
二、我国美术教育研究的现状概述 034
思考与改善
第三章 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特点和基本概念 040
第一节 美术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与特点 040
一、美术教育研究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041
二、美术教育研究中的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049
第二节 美术教育研究中的基本术语及概念 053
一、样本母体和抽样 053
二、变量 063
三、测量 066
四、误差 072
五、研究效度和信度 074
六、操作性定义 080
实践与应用——美术教育研究中各类研究方法的原理及操作
第四章 美术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 086
第一节 生活观察和科学研究中的观察 086
第二节 观察法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美术教育研究中的价值 090
第三节 观察法的分类及其在美术教育研究中的运用 093
一、结构化观察(structured observation) 094
二、无结构观察(unstructured observation) 102
第五章 美术教育研究中的调查研究法 111
第一节 调查研究法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12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类型 113
一、现状调查研究
二、相关性调查研究 115
三、发展变化调查研究 118
四、原因调查研究 120
第三节 美术教育研究中的基础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123
一、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123
二、问卷调查的一般过程及要求 124
三、问卷调查法的其他一些注意事项 137
第四节 美术教育研究中的基础调查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 139
一、访谈调查法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140
二、访谈调查法的一般过程和要求 145
第六章 美术教育研究中的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 155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156
第二节 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构成和逻辑框架 158
一、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构成方面 158
二、实验研究的基本逻辑框架 160
第三节 实验研究法的各种类型及特点 161
一、实验室研究和自然情境实验研究 162
二、前实验研究、真实验研究和准实验研究 162
二、单因素实验研究和多因素实验研究 165
第四节 几种常见实验研究类型的设计 166
一、单因素实验设计 167
二、多因素实验设计 176
第五节开展实验研究的一些注意事项 179
一、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79
二、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180
三、实验研究者的素质和伦理观 180
起步——美术教学研究课题为了什么?
|
內容試閱:
|
起步美术教师还是美术教育研究者?
当下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画好画就够了吗?
美术教师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如何判断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美术师范生如何从教学新手顺利地成长为合格的学校美术教师?上好课就够了吗?
……
这些,不仅是一线美术教师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对于那些即将步入美术教育领域的师范生们而言,更是亟须解答的现实命题。该命题的另一种表述就是:
美术教师为什么要研究美术教育?
第一章 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美术教育研究的内在联系
作为开篇,本章内容主要关注的是美术教育研究与现代美术教师职业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历史比照和逻辑归纳的方法,探讨现代美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科研素养和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你将能够:
解释现代美术教师与传统美术教师在职业内容上的差异;
了解美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时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与条件。
第一节 美术教师的新角色——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今日之师
曾经有这么一段非常幽默的对话:
问:如果有人想要教大象画画那么他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条件?
答:只要比大象懂得更多就行了!
这段对话看似荒唐,却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传统社会人们对美术教师职业的常见偏见,即认为,一名美术教师只需要具备高于学生的知识境界,譬如说,比学生更能画,比学生画得更好,或者比学生更了解美术史中的艺术家传奇故事等,就足以胜任教育工作了。实际上,与这种“只要有知识就能当老师”类似的观点,不仅普遍流行于社会大众的潜意识中,甚至不少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乃至美术教师们自己也都同怀视之。时至今日,随着国内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各类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普及,大多数人都已经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这种观念,那么,我们今天在教材开篇里再次探讨这个旧话题,是否有剩饭再嚼之嫌?其实不然,只要时代不断进化,美术教育就会始终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由此我们认为,对于美术教育的理解,或者说是对于美术教师这一教育“事业”的本质内涵的理解,一直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
在农耕时代的中国,学识渊博的教育工作者常被人们尊称为“经师”。如果他能够在教学的同时诲人不倦,将“言传”与“身教”整合一体,那么就可以被视为“人师”了。历史上有许多大教育家都是符合这两方面要求的,不论是“有教无类”的孔夫子,还是“学不可以已”的荀子,或者是秉持“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理念的韩愈,他们不仅自身学识渊博,而且身体力行探究教育事业之本质,注重通过合理有效的教育过程来改变人的内在属性,使人性向着正义和善良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些教育家所提倡的教育观只是基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其教育目的也多为传递和巩固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如“明劝戒,著升沉”,又如“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等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顺应农耕社会的各种礼教规范。在当今这样一个区域文化和个体价值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我们对“美术教师”的理解,一方面延续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基线,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既有关于美术教师的职业内容的,也有关于美术教师的社会地位的,还有许多涉及其他方面的改变,对此,我们可以借用下表加以说明。(表1-1)
一、比较古今美术教师
通过表1-1可以看出,古代教师和现代教师在各个方面的明显差异,表格中所涉及的许多方面在本系列的其他几本教材中已有充分说明,这里我们所要关注的是灰色的那一块。
在表格1-1第四项“教师角色”中我们看到,现代美术教师的角色,相对于古代美术教师来说已有显著的改变。古代的美术教师并不是独立的社会职业,在当时,教师人群主要由一些绘画水平高超且学识渊博的文人自觉或自发承当。所谓的专业美术教育,更多是文人雅士们在仕途之外的“业余活”。除像翰林图画院等由朝廷操办的专业美术教育机构外,面向社会普通大众的美术教育机构少之又少。古代美术教育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师傅”和“徒弟”,师傅们凭借口手相授的形式开展教学,徒弟们只管默默接受、细心操练,其教育内容常局限于某一流派的传统技法和审美观,教育目的多为“表功颂德”,千百年来莫不如此。
古代师徒形式美术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而弊端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的人们,包括美术教育者在内,对美术教师社会角色的狭隘认知。即便到了20世纪,国内大众对美术教师和美术课程的理解依然失之偏颇。早在20世纪初期,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教育思想,当时的中小学校施行规则里也明确提到了美术课程的要旨是“练习意匠,涵养美感”。20世纪中后期,虽然美术教育界一致认可将审美教育确立为美术教育的主线的理念,美术教科书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欣赏、绘画、工艺、雕塑等不同的部分,但不少人还是先人为主地把绘画的比重主观放大,甚至将之等同于美术。例如,人们常以“图画老师”来称呼美术教师,用“图画课"或“画画课”来定义美术课程内容”,美术课的教具学具,除了教师课件里的几幅范画、几尊石膏静物之外,剩下的就是学生们手里的画纸画具,至于教育内容,美术史和欣赏部分可以照本宣科,压缩简化,其他大部分内容无非是今天画个卡通,明天描绘自己的梦想,后天玩玩泥巴,要么就是找些树叶秸秆拼贴成一幅风景画……而评判一个美术教师的能力高低时,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之与其绘画水平等同起来。绘画技艺高超又屡获大奖的老师,毋庸置疑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美术教育圈里的权威,也更容易获得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当然,时代总有其发展的局限性,陈旧的观念总有其当时的合理性,我们不能总是以今人的视角去批判过去的种种不足,而应该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放眼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