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句丽渤海研究论集
》
售價:NT$
704.0

《
德国民法总论:法律行为理论(第二版)
》
售價:NT$
1023.0

《
权利之辩:哲学探赜
》
售價:NT$
440.0

《
生活就是反抗:葛兰西传(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NT$
594.0

《
文治天下:宋朝政治文化漫谈
》
售價:NT$
380.0

《
丝与茶:18世纪亚洲商品在斯堪的纳维亚
》
售價:NT$
490.0

《
不可思议的树:一本可触摸的纸上年轮博物馆
》
售價:NT$
429.0

《
中国蝉科图谱
》
售價:NT$
559.0
|
內容簡介: |
“非洲文学研究丛书”是我国首个非洲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成果。“经典文学作品”是指世界文学界已经认可的非洲文学作品,包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龚古尔奖等大型文学奖的作品。“精选文学作品”则是中国学者经过调研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东部非洲有悠久的本土语言书写传统,有丰富优秀的阿拉伯语文学、斯瓦希里语文学、阿姆哈拉语文学和索马里语文学等。随着英语成为独立后多国的官方语言,在文学创作方面,东部非洲的英语文学表现突出。东部非洲的英语作家和作品较多,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产生了一批国际知名作家,还有大批文学新秀在国际文坛崭露头角。该分册共十六篇,研究了乔莫·肯雅塔、恩古吉·提安哥、格雷斯·奥戈特、查尔斯·曼谷亚、大卫·麦鲁、伊冯娜·阿迪安博·奥沃尔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能够反映出彼时彼地的时代风貌和时代心理。
|
目錄:
|
总序 揭示世界文学多样性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
序
001 肯尼亚文学
003 第一篇 乔莫·肯雅塔 民族志《面向肯尼亚山》叙事的发生
029 第二篇 恩古吉·瓦·提安哥 小说《血色花瓣》中的幻灭与希望
049 第三篇 格雷斯·奥戈特 小说《失去雷声的土地》中的肯尼亚女性
067 第四篇 格雷斯·奥戈特 小说《应许之地》中的女性成长主题
081 第五篇 查尔斯·曼谷亚 小说《妓女之子》中的底层叙事
095 第六篇 大卫·麦鲁 小说《献给姆巴塔和拉贝卡》中的城乡叙事
107 第七篇 伊冯·阿蒂安波·欧沃尔 小说《尘埃》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23 第八篇 宾亚凡加·瓦奈纳 杂文《如何书写非洲》中的当代非洲书写
137 乌干达文学
139 第九篇 奥克特·普比泰克 诗歌《拉维诺之歌》中的文化争辩
155 第十篇 摩西·伊塞加瓦 小说《阿比西尼亚纪事》中叙述者的身份建构
173 埃塞俄比亚文学
175 第十一篇 萨勒·塞拉西 小说《阿菲沙塔》中的三重主体建构
195 第十二篇 奈加·梅兹莱基亚 小说《鬣狗的腹部笔记》中的自我书写
213 第十三篇 马萨·蒙吉斯特 小说《狮子的注视下》中的创伤叙事
229 卢旺达文学
231 第十四篇 约翰·鲁辛比 小说《当她归来时》的身份叙事研究
249 第十五篇 斯科拉斯蒂克·姆卡松加 小说《尼罗河圣母》中受害者形象研究
265 索马里文学
267 第十六篇 纽拉丁·法拉赫 小说《地图》中的反思、解构与隐喻
287 参考文献
297 附录 本书作家主要作品列表
|
內容試閱:
|
总序:揭示世界文学多样性 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似乎又爆了一个冷门,坦桑尼亚裔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此殊荣。授奖辞说,之所以授奖给他,是“鉴于他对殖民主义的影响,以及对文化与大陆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的毫不妥协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古尔纳真的是冷门作家吗?还是我们对非洲文学的关注点抑或考察和接受方式出了问题?
一、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
英语文学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始终势头强劲。从起初英国文学的“一枝独秀”,到美国文学崛起后的“花开两朵”,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印度、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索马里、坦桑尼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英语文学遍地开花的“众声喧哗”,到沃莱·索因卡、纳丁·戈迪默、德里克·沃尔科特、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J.M.库切、爱丽丝·门罗,再到现在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等“非主流”作家,特别是非洲作家相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重要奖项。英语文学似乎出现了“喧宾夺主”的势头。事实上,“二战”以后,作为“非主流”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洲文学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对此我们却很少关注,相关研究也很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较多跟随西方人的价值和审美判断,而具有自主意识的文学评判和审美洞见却相对较少,且对世界文学批评的自觉和自信也相对缺乏。
非洲文学,当然指的是非洲人创作的文学,但流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第一代非洲人对非洲的书写也应该归人非洲文学。也就是说,一部作品是否是非洲文学,关键看其是否具有“非洲性”,也就是看其是否具有对非洲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和对在非洲生活、工作等经历的深层眷恋。非洲文学因非洲各国独立之后民主政治建设中的诸多问题而发展出多种文学主题,而“非洲性”亦在去殖民的历史转向中,成为“非洲流散者”(African Diaspora)和“黑色大西洋”(Black Atlantic)等非洲领域或区域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标识,并在当前的全球化语境中呈现出流散特质,即一种生成于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之间的异质文化张力。
非洲文学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其流散性表征,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非洲文学都是流散文学。非洲文学实际上存在多种不同的定义和表达,例如非洲本土文学、西方建构的非洲文学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理解的非洲文学。中国的非洲文学也在“其他”范畴内,这是由一段时间内的失语现象造成的,也与学界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有关。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下学界认定的“世界文学”并不是真正的世界文学,因此也就缺少文学多样性。尽管世界文学本身是多样性的,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世界文学其实是缺少多样性的世界文学,因为真正的文学多样性被所谓的西方主流文化或者说是强势文化压制和遮蔽了。因此,许多非西方文化无法进入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关注视野。
二、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
当下的世界文学不具备应有的多样性。从歌德提出所谓的世界文学,到如今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文学,甚至我们学界所接受和认知的世界文学,实际上都不是世界文学的全貌,不是世界文学的本来面目,而是西方人建构出来的以西方几个大国为主,兼顾其他国家和地区某个文学侧面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所谓“世界文学”,因此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互鉴。
肯尼亚文学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与索马里、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南苏丹接壤。1890年,英、德两国瓜分东非,肯尼亚被划归英国,1895年,英国政府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又改为殖民地。1921年,青年吉库尤协会(Young Kikuyu Association)和青年卡瓦隆多协会(Young Kavirondo Association)成立,标志着肯尼亚非洲民族主义的开始。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时的吉库尤中央协会书记乔莫·肯雅塔(Jomo Kenyatta)曾两次前往英国,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试图向英国的殖民部阐释本部族的土地主张和土地问题,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20世纪50年代,肯尼亚爆发“茅茅起义”(Mau Mau Uprising),其核心诉求就是夺回土地,重获自由。尽管起义没有取得军事上的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让步,这些让步导致了1963年的独立。”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没有“茅茅起义”就没有肯尼亚的独立。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宣告独立,次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乔莫·肯雅塔担任首任总统。
肯尼亚英语文学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20世纪初直到当下,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作家和著名作品,比如乔莫.肯雅塔的《面向肯尼亚山》、恩古吉·瓦·提安哥的《大河两岸》《一粒麦种》《血色花瓣》、格雷斯.奥戈特的《应许之地》和查尔斯·曼谷亚的《妓女之子》等,这些作品皆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和民族气息,是世界文学大花园中亮丽的风景。
第一篇 乔莫·肯雅塔 民族志《面向肯尼亚山》叙事的发生
乔莫·肯雅塔
Jomo Kenyatta,1893-1978
作家简介
乔莫·肯雅塔被称为“东非民族主义之父”,是肯尼亚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理(1963-1964)和第一位总统(1964-1978)。
乔莫·肯雅塔在肯尼亚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29年,肯雅塔作为吉库尤中央协会(Kikuyu Central Association)的领导人前往伦敦的殖民办公室(Colonial Office),介绍吉库尤人的土地主张,要求官方承认女性割礼习俗以及允许吉库尤开办自己的学校,1930年因经费不足而短暂回国。1931年,肯雅塔再次赴英,直到1946年才返回肯尼亚,并担任肯尼亚非洲联盟(Kenya African Union)的主席。1952年10月20日,英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残酷镇压茅茅起义。在这个过程中,大约1.3万名非洲人遭到杀害,10万多名吉库尤人被重新安置。肯尼亚非洲联盟被禁,肯雅塔也因涉嫌参与“茅茅叛乱”遭到关押。1961年,肯雅塔获释,英国被迫同意非洲人购买和耕种白色高地(White Highlands)。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亚宣告独立,次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enya)成立,肯雅塔当选总统。肯雅塔的一生大多数以政治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其实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面向肯尼亚山》(Facing Mount Kenya,1938)就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