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文学概况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简称坦桑尼亚,地处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临印度洋。坦桑尼亚旅游资源丰富,非洲三大湖泊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和尼亚萨湖均在其边境线上,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世界闻名。坦桑尼亚的著名自然景观包括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东非大裂谷、马尼亚纳湖等,另外还有桑岛奴隶城、世界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阿拉伯商人遗址等历史人文景观。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首都为多多马。原首都位于达累斯萨拉姆,现今仍为该国主要商业城市以及大部分政府机关的所在地。达累斯萨拉姆也为坦桑尼亚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文学主要由斯瓦希里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构成。斯瓦希里语文学有深厚的历史传统,最早的手稿可追溯到18世纪,以宗教主题的史诗为主。夏班·罗伯特(Shaaban Robert,1909-1962)是坦桑尼亚著名的斯瓦希里语诗人、小说家和语言学家,被誉为“东非的莎士比亚”,创作了20多部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寓言等。英语文学中出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和享有世界声誉的莫耶兹·瓦桑吉,他们的作品都力图反映坦桑尼亚悠久的历史、欧洲殖民影响、复杂多元的东非文化和现当代生活。
第一篇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小说朝圣者之路》中的幻灭、救赎与身份重建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Abdulrazak Gurnah,1948一
作家简介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1948一),202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来自坦桑尼亚的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岛,母语是斯瓦希里语,用英语写作。1968年去英国求学,1980年到1982年任教于尼日利亚的巴耶鲁大学,1982年取得肯特大学博士学位,1985-2017年任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古尔纳的作品主要涉及身份认同、流散以及殖民主义和奴隶制的遗产形成等问题。他共出版了10部小说:《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1987)、《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1988)、《多蒂》(Dottie,1990)、《天堂》(Paradise,1994)、《绝妙的沉默》(AdmiringSilence,1996)、《海边》(By the Sea,2001)、《遗弃》(Desertion,2005)、《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2011)、《砾石之心》(Gravel Heart,2017)、《今世来生》(Afterlives,2020),还有若干短篇小说。多部小说曾入围布克奖长名单、短名单,短篇小说《我母亲在非洲住过农场》(My Mother Lived on a Farm in Africa,2006)获英联邦作家奖。古尔纳对非洲文学推介做出了重大贡献,主编了两卷《非洲文学论文集》(Essays on African Writing 1-2,1993,1995)、《剑桥萨尔曼.拉什迪研究指南》(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alman Rushdie,2007),发表了若干后殖民作家研究论文,是《旅行者》(Wasafiri)杂志的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