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恋爱与之后的一切
》
售價:NT$
218.0

《
黑格尔与国家
》
售價:NT$
500.0

《
和平的毁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遗产
》
售價:NT$
959.0

《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 儒学与欧洲文明研究丛书
》
售價:NT$
959.0

《
烟草:一部资本主义政治史
》
售價:NT$
398.0

《
AI短视频创作攻略
》
售價:NT$
449.0

《
黛莱丝的一生(诺奖得主莫里亚克钟爱之作,当婚姻变成“枷锁”,人生如坠漫长黑夜)
》
售價:NT$
245.0

《
牛津西方音乐史(卷四):20世纪早期音乐
》
售價:NT$
1214.0
|
編輯推薦: |
宋诗如茶,需细品方知其韵。霍松林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视角,将120余首宋诗置于党争、变法、南渡等宏阔的历史背景中,揭示诗歌背后的时代脉搏与文人命运。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鉴赏集,更是一部浓缩的宋代心灵史。霍先生以“诗史互证”之法,将学术的严谨与审美的灵动完美结合,既有对诗歌语言的精妙剖析,又有对历史细节的深刻洞察。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宋诗的艺术魅力与人文情怀。一卷在手,尽览宋诗精华;大家领读,感悟古典之美。让霍松林先生的文字,带你穿越千年,与宋代诗人对话,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探寻文艺的真谛。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霍松林先生宋诗鉴赏作品120余首。霍先生的宋诗鉴赏凭借丰富的历史细节,超越了一般层面的语言审美;更以深广持重的生命体悟,引领后人在文史交叠处探寻文艺真谛。从专业性的学术论断到审美鉴赏,霍先生的宋学研究似乎采取了一条“接地气”的大众路径,但个中内容却是经过了高度的学术淬炼。霍先生凭借一身学养,对既有的文学体裁“鉴赏”进行了规范与升华,将其变成复合文学学术和日常审美为一身的文艺载体。
|
關於作者: |
霍松林(1921—2017),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著有《文艺学概论》《西厢述评》《历代好诗诠评》《唐宋名篇品鉴》《唐宋诗文鉴赏举隅》等30多种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辞赋大辞典》《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等
50多种。
|
目錄:
|
郑文宝
柳枝词 / 001
王禹偁
村行 / 003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 006
寇准
春日登楼怀归 / 007
林逋
山 园 小 梅 / 009
晏殊
示张寺丞王校勘 / 011
梅尧臣
汝 坟 贫 女 / 013
鲁 山 山 行 / 014
东溪 / 019
欧阳修
戏 答 元 珍 / 021
啼鸟 / 023
画眉鸟 / 025
别滁 / 026
再和明妃曲 / 027
苏舜钦
哭曼卿 / 029
和淮上遇便风 / 030
淮中晚泊犊头 / 031
苏洵
九日和韩魏公 / 032
曾巩
西楼 / 034
王安石
河北民 / 036
梅花 / 037
明妃曲(其一) / 037
明妃曲(其二) / 040
泊 船 瓜 洲 / 042
题西太一宫 / 043
北 陂 杏 花 / 048
书湖阴先生壁 / 049
王令
暑 旱 苦 热 / 051
张舜民
村居 / 052
苏轼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 054
和子由渑池怀旧 / 056
饮湖上初晴后雨 / 057
有美堂暴雨 / 058
韩干马十四匹 / 060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 067
题 西 林 壁 / 078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 079
赠 刘 景 文 / 080
荔支叹 / 082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 084
道潜
临 平 道 中 / 093
黄庭坚
寄 黄 几 复 / 095
登快阁 / 102
送范德孺知庆州 / 103
题竹石牧牛(并引) / 106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 107
秦观
春 日 五 首(其一) / 110
张耒
有感 / 111
陈师道
别三子 / 112
寄外舅郭大夫 / 113
春怀示邻里 / 115
晁补之
自题画留春堂山水大屏 / 116
晁说之
明皇打球图 / 118
徐俯
春日游湖上 / 120
韩驹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 121
李清照
乌江 / 123
咏史 / 125
曾几
三 衢 道 中 / 127
陈与义
早行 / 129
襄 邑 道 中 / 138
巴 丘 书 事 / 139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 141
伤春 / 143
牡丹 / 144
朱弁
送春 / 146
萧德藻
登 岳 阳 楼 / 148
次韵傅惟肖 / 149
古 梅 二 首 / 151
韩元吉
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 154
王质
山 行 即 事 / 156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 / 160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 162
游 山 西 村 / 164
剑门道中遇微雨 / 165
长歌行 / 172
楚城 / 181
夜 泊 水 村 / 188
关山月 / 191
书愤 / 193
临安春雨初霁 / 194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 195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196
沈 园 二 首 / 197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 286
…………
|
內容試閱:
|
郑文宝
(953—1013),字仲贤,汀州宁化(今属福建)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其诗清新婉丽,多警句。惜其诗集已佚,仅散见于《皇朝文鉴》《麈史》《温公诗话》等书。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细玩诗意,并非如此。第一句写画船系在“春潭”边的柳树上,这当然有“一顿”;但只有外景而未写内景,不知船上在干什么,因而紧接着补写一句:那船直系到“行人酒半酣”,这当然又是“一顿”。“直到”者,“直系到”也,“系”字承上省略。如此写法,也很新颖,算得上“体格独别”。船上的“行人”本来要解缆出发,但送行者一再劝酒挽留,所以那船直系到“行人酒半酣”。依依惜别之情,都从“系”与“直到”中曲曲传出。“直到”又透露到此为止的意思。尽管船外风雨交加,江上烟波浩渺,那船却不能再“系”了!于是后两句“一气连说”,动人心魄。
全诗写送别、写“离恨”,却以“画舸”为主语,贯彻始终。“画舸系春潭”,直系到“行人酒半酣”,仿佛已经够讲情面了;接下去,它就“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正如吴乔《围炉诗话》所说:“人自别离,却怨画舸。”这就是所谓“无理而妙”。《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四称此诗“好事或填入乐府”,四处传唱。周邦彦则将此词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乍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离恨”是抽象的,此诗却化虚为实,说它有体积、有重量,“画舸”载着它“过江南”,强化了艺术魅力。李清照《武陵春》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石孝友《玉楼春》词中的“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起”,皆从此化出。
王禹偁
(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等职,文学韩愈,诗先学白居易、后学杜甫。其文学主张和诗文创作实践,开欧阳修等诗文革新先河。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作诗而以《村行》命题,其作者大抵并非村民,而是身居闹市乃至官场,偶然来到乡村闲行,目之所接,耳之所遇,在在处处,都有一种新鲜感,从而摇荡性灵,形诸吟咏。因而可以这样说,这一类诗,一般写诗人“村行”之时的所见所感。当然,其所见所感,是因人而殊,因地而异的。且看晚唐诗人成文幹的《村行》:
暖暖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全诗似乎只写目之所见,而心之所感即寓其中。诗人对那位牧童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显然是无限向往的。
同样以《村行》命题,王禹偁的这首诗,却是另一番情景,另一种写法。
这是一首七律,从章法上说,七律是要讲起、承、转、合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王禹偁的这首《村行》,就突破那种框框。首联“起”,颔、颈两联“承”,尾联则以上句突转,以下句拍合。章法井然,而又富于变化。
首句的“马穿山径”,写了“行”,却未见人,只提马;写了“行”的场所,却只见山,未提“村”。而继之以“菊初黄”,则马上有人,山中有村,便依稀可想。为什么?“菊初黄”,非马能辨,只能是马上人的眼中景。初黄之菊,又自然是山中人培植的。于是乎,读者凭借自己的经验驰骋创造性的想象,因菊花而想见竹篱,因竹篱而想见茅舍,一幅山村秋意图,就展现在眼前了。次句更明白地写出马不过是人的坐骑。那马上人并无明确的目的地,只是任凭马儿穿过山径,自由地行走,悠悠然领略山乡风光。两句诗,既点题而又不限于点题。环境、景物、季节以及“村行”者的神态、心情都跃然纸上,在章法上,又水到渠成,引出颔、颈两联。
颔联写大景,视觉、听觉并用而默会于心,既移情入景,又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了审美共鸣。“万壑有声含晚籁”一句,显然吸取了《庄子·齐物论》中关于人籁、地籁、天籁的议论而又自铸伟词、自成意象。“万壑”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说它“有声”,便立刻使人感到它是有生命的东西,并且以声传情,倾吐它的内心世界。再以“含晚籁”作补充,又使人联想到庄子关于“地籁”的描绘,从而以“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等等来丰富“万壑”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数峰无语立斜阳”一句更精彩。山峰,本来不能语。说它“无语”,则意味着它原是能语、有语的,只是如今却沉默了。那么,这立于“万壑”之间、“斜阳”之中的“数峰”又为什么沉默了呢?就不能不引人遐想。
颈联与首联中的“菊初黄”相照应,描绘秋季山乡的两种典型景物。“棠梨叶落”,不无萧瑟之感,却说那飘落的叶片“胭脂色”,十分秾艳。“荞麦花开”,有如白雪铺遍田野,令人赏心悦目,但更诱人的,还是那吸引了无数蜜蜂的芳香。于“白雪”后着一“香”字,作者和读者都不禁为之陶醉了。
这四句诗紧承首联,写“信马悠悠”之时的见闻感受,以见“野兴”之“长”。在写法上,高低相形,有无互立,形声交错,开落对照,色香毕具,充分体现了艺术辩证法,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诗境,内涵深广,耐人寻味。
凡有创作甘苦的人,都会想:用七律的体裁写“村行”的题材,一口气写了六句,还略无转折,将怎样收尾呢?不要说收得好,就是不出现败笔,也是很难的。继续读下去,第七句“何事吟余忽惆怅”,以问为转,转得出人意外,第八句“村桥原树似吾乡”,以答为合,合得贴切自然。这当然与作者的才华、功夫有关。但更起作用的,还是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淳化二年(991),他方判大理寺,庐州妖尼诬告徐铉,他据实抗疏为徐雪诬,触怒皇帝,朝臣又乘机谗害,因而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团练副使。这首《村行》,乃次年秋天在商州所作。明乎此,就知道他离开官署,在乡村山野里徜徉,无非是为了解忧散闷,呼吸一点新鲜空气。但当他沉浸于山乡风物,野兴方长,吟情正浓之时,不觉斜阳满目,晚籁盈耳,流连忘返而又不得不回到那污浊的官场,便忽然惆怅起来。和官场相比,这山村乡野的确是美好的,但这究竟不是自己的家乡啊!而自己的家乡不是和这里一样美好吗?于是乎,这里的村桥,这里的原树,这里的一切,便唤起对家乡无穷的忆恋。那么,为什么不拂衣归去呢?读诗至此,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当然,作者一想到辞官归田,就卷起铺盖回去了,那倒是很爽快。可是,他是一个“罪人”,贬到商州乃是皇帝给他的处分,哪能想走就走呢?尾联所表现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全诗的意境,也因此而忽然升华,展现了一个新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