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
售價:NT$
658.0

《
西方毛发时尚演变
》
售價:NT$
500.0

《
法国革命史(史外一种:圣鞠斯特)
》
售價:NT$
500.0

《
情绪彩虹书:CBT与艺术的轻疗愈手册(珍藏版)
》
售價:NT$
1020.0

《
趣说中国女性
》
售價:NT$
347.0

《
被艺术疗愈的勇气:生活的答案之书
》
售價:NT$
408.0

《
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
售價:NT$
704.0

《
不被情绪内耗的10种能力
》
售價:NT$
357.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份来自前线的《T-34实战报告》,由十余名苏联坦克老兵共同完成,从单个部件用途到整车技术特点,从单车指挥到步坦协同,你将从不同车组乘员的视角,了解T-34坦克的真实性能,以及苏联红军为什么能用它击败德国人。
本书采用口述历史的形式,以“我”的视角讲述老兵们的东线战争经历,比如有人在一次战役中就干掉九辆敌方坦克,二十岁左右成为坦克营营长;也有人因为丢掉坦克去了惩戒连,后来却阴差阳错“逃到”待遇更好的“喀秋莎”炮兵团……可以说每个老兵的经历都值得专门拍一部电影,实在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本书并不只是涉足战争,你还能从中了解那个年代真实且鲜为人知的苏联:为何苏联人大多认为德国的入侵“好比狗咬了大象”?军人在苏联国内大受欢迎有哪些原因?你甚至能在书中发现一些直指人性且引人深思的矛盾,比如畏战逃跑、*奸平民、枪*战俘等——如果你是军事法庭的法官,你将如何审判?
|
內容簡介: |
T-34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大经典坦克型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战争进程。本书讲述的就是多名身居不同岗位的T-34乘员(车长、驾驶员等)与他们的坦克在战争中的经历。作者采访了当时参与作战的十余名坦克乘员,深入了解了战时苏联坦克兵的日常生活、他们对待德国人的态度变化。因此,本书不仅能从亲历者的视角描述T-34坦克的日常操作细节,还能准确展现出诸如坦克的机械缺陷,以及德国人研制出克服该缺陷的武*后,T-34乘员所经历的实战和他们遭受的可怕损失,是亲历者对东线坦克作战的生动回忆。
|
關於作者: |
■[俄]阿尔乔姆·德拉布金,[俄]奥列格·舍列梅(著);张一鸣(译)
[俄]阿尔乔姆·德拉布金,著有《装甲*手:东线反坦克作战》《斯大林格勒的红色之路:一名苏联步兵的回忆》《巴巴罗萨与莫斯科撤退:东线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回忆录》等。他创建了一个专门介绍二战东线口述历史的网站。
[俄]奥列格·舍列梅,俄罗斯人,曾翻译《从列宁格勒到匈牙利:一名红军士兵的记录(1941—1946年)》。
张一鸣,军事历史爱好者,专注于二战史,著有《T-34:*方位记录T-34坦克的百科全书》,译有大量坦克手回忆录。
|
目錄:
|
前言
*一章/“伙计们,让我们成为坦克手!”
*二章/“跟T-34作对的德国坦克就是垃圾”
第三章/“他们打不穿我们的前装甲”
第四章/“现在我知道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坦克兵”
第五章/“我的坦克成为另一个牺*者”
第六章/“火光照得战场如白昼一般明亮”
第七章/“炮塔被一发炮弹打中,坦克里浓烟滚滚”
第八章/“我们的坦克是最好的”
第九章/“只有比较幸运、聪明且狡猾的车组才能活下来”
第十章//“你们要是不去,就会被枪毙”
第十一章/“只要你的部队还在,你就得跟他们在一起!”
第十二章/“你一旦停下,就完了!”
|
內容試閱:
|
我从2000年开始采访曾参与二战的俄罗斯老兵。那时距离德国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已经将近60年了。
有人说:“现在太晚了。这些80岁的老兵什么都不记得了。”相信我,事实并非如此。战争在他们的灵魂深处留下了如此深刻的伤痕,以至于一些退伍士兵拒*与我见面,因为他们不愿回顾战时那些*远铭刻在他们记忆中的事件。
在一系列访谈中,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热列兹诺夫(本书中的一章内容就是他的回忆)请求我停止向他提问,因为在我们上一次见面后,他感觉非常不舒服。当然,我遵从了他的请求。尽管如此,我还是记录下了自己和许多曾在*名的T-34坦克中战斗过的人的访谈,并在这里呈现了其中的一些。我尽可能地保留了每位老兵的讲话风格,并希望这种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得以保留。
我要强调的是,访谈作为信息来源,确实存在许多缺点,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注意这一点。首先,读者不应该期望(受访者)对事件的描述完*准确,毕竟事件发生至今已近60年。有时几段记忆融为一体,而另一些记忆则消失得无影无踪。其次,读者应该考虑到,每位叙述者对他所描述的事件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而且,读者不应该因为不同人讲述的故事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及这些故事呈现出的碎片状结构而打退堂鼓。我认为,与坦克的具体数量或行动的确切日期相比,受访者们的真挚和诚实,对于我们理解这些曾踏入战争地狱的人们更为重要。
在正文前两章中,我们会尝试总结众多受访坦克兵的个人经历,并将(他们作为)战争一代的共同特点与个体感知之间的差异区分开来。尽管这些内容远不能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但它们确实代表了坦克手对装备、车组人员内部关系,以及前线生活经历的普遍态度。
阿尔乔姆·德拉布金
2005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