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念遥遥 (口碑作者Further古言意难平之作)
》
售價:NT$
218.0

《
大清300年
》
售價:NT$
347.0

《
AI文案写作指南
》
售價:NT$
398.0

《
大学问·亦官亦商:明清时期天津的盐商与社会
》
售價:NT$
449.0

《
真希望父母能这样爱我
》
售價:NT$
254.0

《
动画视频+全彩图解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汽车
》
售價:NT$
357.0

《
江恩时空理论:精华笔记图文版
》
售價:NT$
403.0

《
都市两极:北京14人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打破“纸上谈兵”的千年魔咒!当古兵法撞上新谋略,看知乎百万级大V如何用现代思维激活2500年前的东方智慧,让历史迷看懂“云梯攻城”背后的后勤博弈,让管理者学会“庙算五事”的决策框架,更让创业者掌握“避实击虚”的破局 法则。每个军事细节都是企业管理的隐喻,每场经典战役都在重演当代商战剧本。
跨界破圈的认知升级指南:北航计算机学士×莱顿大学理学硕士×ASML工程师×瓜子二手车创始人,多重身份淬炼出的战略思维——用芯片级的逻辑拆解冷兵器时代的博弈密码,带你参透“善战者方能止戈”的人性玄机。
是经典兵书,更是高维竞争的元代码——当AI改写竞争规则的时代来临,用流传2500年的东方智慧构建不可替代的决策优势,助你在不确定时代做出确定性选择。
|
內容簡介: |
从战略谋划到军事部署,从商业管理到平衡博弈,作为一部流传2500多年,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经典,《孙子兵法》早已超越了战争本身,成为博弈场上的永恒指南。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锋芒。
本书打破逐字逐句讲兵法的解读传统,直击兵学攻略背后的“战争实况”。古代士兵攻城,真的是靠肉身爬城墙吗?为什么私藏铠甲的罪名,竟比私藏兵器更重?谋士献策,为何都爱提“上中下”三策?长平之战,非得要赵括领兵吗?既通过军事细节还原兵法原意,又带你看到经典战役后隐藏的博弈,巧妙引申出兵法智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实战应用。新视角讲出新精彩,愿所有翻开本书的读者,涨知识的同时扩认知——在兵法中悟管理之道,在论战中学致胜之法。
|
關於作者: |
墨子连山,知乎平台大V,全网粉丝超百万,累计阅读量数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士,莱顿大学自然科学硕士。曾就职于荷兰ASML总部,回国后先从事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后独立创业,成为瓜子二手车金融业务创始人、车多多联合创始人、墨子俱乐部创始人。带过数支团队,培养出的管理者、创业者数以百计。曾出版《职场答案簿》《老子教我来创业》,前者被读者誉为“最强职场通关攻略”,后者被誉为“老子嘴替”。
|
目錄:
|
始计篇 名将的管理从预算开始
开始的前提是敬畏/003
用“五事七计”盘自己/005
高效能将领的自我修养/008
锚定战略后不要摇摆/011
先把利益谈明白再讲感情/013
削弱敌人就是增长自己/015
为何谋士都爱提上中下三策/017
作战篇 讨价还价的战争艺术
打仗的兵从哪里来/021
逐渐演变的征兵制度/024
名将打仗照样饿肚子/026
兵贵神速:战争有多烧钱/028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折腾/031
时刻记得自己最初的目的/033
谋攻篇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多数人都有肉搏恐惧症/037
弓弩射不透铠甲还有用吗/041
刀才是战场非主流/044
钝器:小锤四十,大锤八十/047
古人力气比现代人大吗/049
不动手不是因为 /052
不要让控制欲“硬控”了自己/055
军形篇 不失误才能赢得总冠军
不要低估战马的战斗力/061
能保住命才有人上战场/066
头可断,阵型不能乱/071
打好“零失误”的组合拳/075
不败神话,管理巨星/078
兵势篇 不懂棋谱必然是臭棋篓子
古代战争为什么要屠城/083
名将最会趁人之危/091
激水漂石:试错、迭代、量变质变/094
史上最能打的名将/097
虚实篇 布自己的局,下对手的套
骑兵对步兵的降维打击/105
可以忙,不可以“穷忙”/113
越是名将套路越深/116
从来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好事/118
军争篇 名将都是节奏大师
有节奏,才不会被带节奏/125
摒弃“暴饮暴食”式管理/129
帝国双翼的矫健飞行/132
九变篇 领导力不是权力,是影响力
权力运行的底层逻辑/141
君命有所不受/146
长平之战:君臣博弈名场面/149
行军篇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行军中的吃喝拉撒/161
魔鬼藏在细节中/165
好学生更容易成为名将/171
地形篇 越接近战斗细节越多
战场之外的战场/177
有便宜就要占尽/183
吃对手的饭,打对手的人/186
老好人是做不好管理的/191
九地篇 想使人挨打,先使人落单
分裂敌人就是加强自己/195
战略堂堂正正,战术出其不意/202
将统一战线做到极致/205
火攻篇 科技是乘法
名将打仗时刻不忘回本/215
最适合普通人学习的名将/218
用间篇 顶级名将对决靠的是信息差
信息差就是生产力/225
不见血的战争对决/229
将军可以不搞政治,但不能不懂政治/233
《孙子》简明十三条/236
|
內容試閱:
|
前 言
小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人聚会,饭桌上大人们喜欢逗小孩。最常问的就是,你们长大想做什么?
一群弟弟妹妹里面,有想当老师的,有想当科学家的 ,还有人说想当领导,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轮到我,那时候正看《三国演义》小人书看得入迷,说将来只想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吓得全家人一起捂住我的嘴。那之后再没人问过这个问题,但那个回答却在心里扎了根,萦绕不去。直到现在,我仍旧觉得这是中国男人最大的浪漫。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征战沙场”这个假想目标似乎总在冥冥中引导着我,有意无意地去研究了不少“实战”技能,仿佛一直在为走上沙场那一天做准备。
例如我痴迷运动,尤其是竞技性集体运动,足球、篮球、手球,对抗性越强玩得越起劲,因为那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从小学开始打篮球,初中做过当家球星,高中却进不了大名单,后来一步步打到核心控卫(负责组织球队进攻的角色)。之后读大学,出国,回国工作,创业,一路走来,始终没有远离球场,角色也从分卫(负责跑位得分的角色)变成控卫,从队员变成队长,最后索性当起了教练。
其实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当时只觉得文字很酷,至于内容则云里雾里,懵懵懂懂。直到后来上过场,带过队,再回去读,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说的是这个意思。
例如所谓阵法,不就像篮球里的站位?什么时候人盯人(一个人负责防守一个对手),什么时候守联防(与人盯人相对应,一个人负责防守一个区域),什么时候二三联防(一种防守站位,内线两个人,外线三个人),什么时候又要三二联防(另一种防守站位,内线一个人,两个底角各一个人,弧顶两个人)?
人家有强点,守联防容易被错位单打。人家挡拆(一种篮球基本战术,队友挡住防守人员,迫使对方换人防守)多,人盯人防线就要被打成筛子。人家突破多,三二联防篮下空了被人家得分。人家有外线,二三联防两个底角就会被人家投成三分球训练。5V5的篮球尚且如此,何况几十万人的两军对垒?
类比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军阵的重要。
体验积累得多了,终于有一天我开窍了,就像堵了多日的马桶忽然通开,那一刻甚至能感觉到脑子里哗啦啦一阵水响,这大概就叫醍醐灌顶吧。
当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只算是“通”了,但还不“透”。因为还有很多细节缺乏实践,拿不到一手体验,总似雾里看花,不够真切。例如为什么军队不绕开关隘直接攻击都城?为什么步兵那么怕骑兵?为什么私藏铠甲是谋逆大罪要满门抄斩,但私藏兵器却问题不大?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我开始骑马,后来一发不可收,参加过环湖骑马拉力赛,去内蒙古草原跟牧民转过场,甚至还带回一匹马驹,自己租了院子养马。
这时才知道,马在古代战争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后来我还不满足,又去练习射箭,定制了仿唐代的明光铠,以及仿宋代的步人甲。弓马娴熟之后,还玩过具装骑射,大太阳下面顶盔贯甲骑马游击。
自然也体会到了烈日照在那铁罐头上如烤箱般的温度,然后方知,原来“卸甲风”并不只是个传说,是真会要命的。试过用刀砍盔甲,也穿着盔甲让人用刀砍过,然后方知,有甲对无甲,无异于单方面屠杀。
有了这些体验,再回头看《孙子》就不再抽象,眼前会有一幕幕画卷展开, 黄沙百战,残阳如血。
那些原本停留在画像里的名将们仿佛也鲜活起来,从二维纸片化身为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拥有人性的一切弱点,但他们足够坚韧,拒绝成为欲望的奴隶,而是选择征服欲望,成为它的主人,并驱使欲望为己所用。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解,我在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不断实践,调整迭代,逐渐验证了《孙子》中的整套方法论。于是,我将这么多年在各个领域的实践经验以及心得体会总结出来,跟大家分享。
读书的收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获取专业知识,例如教科书。第二类是获得情绪价值,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例如小说。第三类是突破认知,读到某一处时恍然大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原来还能这样”。那么,你能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呢?我所期待的是,6分认知,3分情绪,1分知识。为什么如此定位?因为《孙子》本身是一本战争教科书,不论结构还是内容,都紧紧围绕着战争展开。如果直接解读,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不仅很难将其套用到实践中去,甚至会觉得读起来味同嚼蜡,难以为继。与其如此,倒不如通过我的个人经历,结合历代名将事例,把它变得用户友好一些。毕竟,只有愿意读下去,然后才谈得上有所收获。作为一本战争教科书,《孙子》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的知识,诸如《行军》《地形》《火攻》等篇章,但这些内容对于绝大多数读者并没有实际用途。可有些人非要将战争教科书生搬硬套到管理、商战、博弈中,牵强附会的结果只会驴唇不对马嘴,扭捏造作如跳梁小丑,徒增笑柄。虽然《孙子》中的内容无法直接运用于工作生活,但其中的很多底层原理却是相通的。尤其对于管理者而言,书中揭示的很多管理底层逻辑会让人耳目一新,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门,这就是所谓的认知突破。因此,我把这本书定性为6分认知。
诸位不妨先读故事部分,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更容易读进去,读完故事趁热打铁去读注解。如此穿插着读便不觉枯燥。经典浓缩了智慧,常读常新。加上作者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读得太少恐怕要错过很多精彩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