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优质教育看父母:做孩子成长的基石和明灯

書城自編碼: 41285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李秀明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8588433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抗日战争时期中英借款交涉研究 》

售價:NT$ 403.0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大学问·中国城市史研究系列 茶馆 天津工人 晚清中国城市的水与电 亦官亦商(套装共4册) 》

售價:NT$ 1805.0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索恩丛书·信仰与权力:阿拉伯世界的裂变与重生 》

售價:NT$ 658.0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哲学之旅(第8版):一种互动性探究(最新完整版,2025中国-东盟影响力图书) 》

售價:NT$ 764.0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何以为帝:雍正继位新探(清史泰斗冯尔康,从继位疑案读懂中国封建皇权,看清人性与制度的极致博弈) 》

售價:NT$ 347.0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元照英美法词典(简装学生版) 》

售價:NT$ 505.0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防患于未“燃”:故宫历史上的火灾与消防(在故宫) 探秘故宫防火智慧 解码古建营造技艺 》

售價:NT$ 403.0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从家族企业到商业世家:创业家族世代繁荣的路线图 》

售價:NT$ 403.0

編輯推薦:
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家庭教育类的图书。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者作为资深的社会工作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阅读指导师,专注于家庭教育、社会工作方向,通过身边的案例,为家长解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探究科学育儿的方法。
內容簡介: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家庭到学校,从 教育 部门到妇联,社会各个层面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更加支持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局面逐步形成,家庭教育展现良性发展。本书意在矫正家长在教育观念里的错误认知,通过身边的案例,为家长解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探究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孩子的身心成长、习惯养成、个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關於作者:
李秀明,笔名沐丹青,山东济宁人,社会工作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阅读指导师,专注于家庭教育、社会工作方向。作品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齐鲁文学》等书刊。
目錄
第一篇?为人父母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001

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 003
家长做好情绪管理很重要 007
幼时差一棵树的距离,长大可能差整个森林 011
爱,需要很多种方式存在 015
隔代抚养没有那么可怕 020
好的父母都是好的“骗子” 024
试着把爸爸培养成育儿主力 027
家庭教育中唱红白脸为何1 1=0 030
嗬,我的身边竟然睡了一个影帝 033
最优质的教育,是做让孩子引以为傲的父母 038
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中,谁也不是路人甲 042
孩子的依恋类型决定孩子的未来 046
敏感期孩子跳跃式发展,稍纵即逝 050
第二篇?养育不是一帆风顺的旅途 055

让恐吓吞噬了孩子的安全感 057
对待孩子欲望的态度会决定孩子的人生轨迹 061
你被你家“熊孩子”威胁过吗 064
小心孩子染上习得性无助 068
这十句话你小时候最不爱听,你却在跟孩子说 072
别把孩子培养成人人喊打的“熊孩子” 076
制止孩子的重复等于妨碍孩子成长 080
你不恰当的爱可能会成为限定孩子发展的牢笼 084
你为孩子扫除的障碍,将来会翻倍重来 087
请不要忽视语言暴力的伤害 091
别在该他律的时候高估孩子的自律 095

第三篇?孩子是父母的升级版复制品 099

没有口德的父母,难以养出幸福感满格的孩子 101
我爸妈没钱,不配有我这么好的儿子 104
你是孩子坏习惯的始作俑者吗 108
这句话害人无数,你却把它当作鼓励孩子的法宝 112
你是直升机式父母吗 115
标签是孩子的“紧箍咒” 118
揪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小心超限效应起反作用 121
爸爸也经常把单位的垃圾袋拿回家 124
樊胜美的妈妈为何成了最失败的家长 128
走出糟糕的原生家庭 132

孩子会不会举一反三,关键在于你是否培养他的这种能力… 135
我家孩子是个“人来疯” 139

第四篇?优质的教育是最合适的爱 143

你家的“害羞宝”是怎样炼成的 145
你让孩子说谢谢,可他是否真心呢 148
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是陪伴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151
世界正在偷偷奖励有幽默感的人 156
适时让你的孩子独自面对这个社会 159
好好学习不是唯一的选择,却是最好的选择 161
孩子的专注力不需培养,别去打扰就好 165
教会孩子敬畏规则,这不是限定,而是保障 169
走心的陪伴才是孩子成长的安全带 173
內容試閱
前?言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是这样说的:“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儿童所在的集体;四是儿童本人;五是书籍;六是偶然出现的因素。”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被列在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和根本,它被称为“培根教育”。要知道,孩子80%的坏习惯都是在家里养成的。所以,如果父母不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哪些行为需要及时纠正,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作者察觉到,一些家长自身就存在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错误行为而不自知,最终导致孩子接受错误的教育,这让作者感到很痛心。有些影响一旦形成,会给孩子留下一辈子都难以磨灭的印记。然而,家长宁可把孩子送到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去接受所谓的学习,也不愿意自己主动学习养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孩子在一天天地成长,环境在一天天地改变,家长却还是原来的家长。所以,作者希望通过对家庭教育案例的分享和剖析,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不是顺其自然,更不是传统家庭教育的简单延续,而是需要学习和反思。尽管作者本人也只是小城市里相关领域内的基层人员,但仍然希望和所有的父母一起,探究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呵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说到底,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成功的家庭教育造就优秀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所谓的“熊孩子”。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却不知道怎么做出改变。
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育儿路其实也是父母的修行之路。
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成功的父母只是善于学习,注重自我成长。
没有谁天生就是成功的父母,但是已经觉醒的父母始终走在前面。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做父母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修养的过程。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通过四十余篇文章,为您解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探究科学育儿的方法,希望与您做科学育儿路上的同路人,为孩子的身心成长、习惯养成、个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篇?为人父母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

一大早,我便看到姐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说她做编剧的网络大电影已经完成拍摄,明年即将上映。我心里不由得感叹,姐姐真厉害!这份惊喜中有自豪,也有深深的羡慕。
惊喜过后,我继续投入忙碌的工作中。直到此时,没来由地在内心深处涌起一阵悲哀。姐姐在北京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却待在这座三线城市里每日为房贷、车贷和孩子的奶粉钱而奔波……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小时候,伯父在市里工作,伯母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当时,姐姐和伯母住在村里,伯父平时都住在单位宿舍,只有周末才回村子。我和姐姐在吃喝用度方面都是一样的,我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学习成绩也差不多,见识的世界一样大。那时,我们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后来,伯母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到市里的小学去教书,姐姐也随之到市里上学。而我,依旧在村里的小学读书。
到了高考时,我们之间的差距就十分明显了,不光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体现在选择上。姐姐虽然成绩不算特别优异,但她知道有些院校会有和艺术类相关的专业提前招生,便选择了一所二本大学的编导专业。而我甚至都不知道有这种选择的存在,在学习成绩不够突出的情况下,只好选择退而求其次,进入一所专科院校。
后来,她留在北京写剧本,我留在三线城市的老家做文案。后来,她的剧本一集卖到几万元,我每个月的薪水只有几千元。再后来,她嫁了一个经营公司的老公,我嫁了一个和我同样是公司职员的老公。现在,她创作的剧本要上映了,而我则是每时每刻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碌着。差距,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拉大……

父母把我们养大已是天大的恩情,我们不能去责怪父母为什么没有办法给我们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必须承认一个事实: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点,父母的眼界左右着孩子的格局。
父母的高度和眼界决定了孩子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结交的朋友,自然也能间接地影响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
我曾经无数次想过,我终其一生的奋斗终点,会不会只是别人的起点?那我的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最终,我找到了答案。
和优秀的人进行比较,是为了认识父母的格局和眼界的重要性,但不能因此而沉浸在挫败感中,更没有必要产生自我怀疑的负面情绪。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浸在失败之中,而是要正确认识距离有多远,且应该如何积极缩短距离。我们越努力,为人父母后,孩子就越能进一步缩短距离。这才是真正的意义。
这个世界是承认努力的,量变最终也会发生质变。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改善。只要付出行动,任何时候都不晚。
所以尽管沮丧,我们却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如果满足于现状而不去奋斗,我的孩子将继续仰望别人。如果我们多努力一点儿,就能够让孩子看到更多的风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空间,那么,他的人生就可以有不一样的作为。
眼界和格局决定孩子能走多远,而家长就是他的起点。
作为家长,如果能再努力一点儿,让孩子的起点高一点儿,那孩子离梦想的距离就不会那么遥不可及。
我们不必内疚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很多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内疚无益。只要我们都在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着,为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而努力提升自己。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有的读者可能会疑惑,甚至提出质疑:我觉得你说得不对。某企业家就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从小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一名船夫,母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妇,但他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他的父母和我们的父母有什么区别吗?这不是和作者的说法有出入吗?
首先,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太低了。正是由于概率太低,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农村出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才会引起轰动,成为全村老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是长辈教育孩子的模板,是所有农村孩子的榜样。
其次,尽管这位企业家的父母只是普通的船夫和农民,但其他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尤其是在性格培养方面,这些意志品质都是企业家成功必须具备的素质。对普通人而言同样如此,比如有的父母饭后喜欢给孩子讲故事,讲自己的所见所闻,让孩子对写作产生兴趣;有的父母喜欢带着孩子去逛街、逛集市,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做生意的小窍门;有的家长不善言辞,但性格坚忍,培养出孩子不服输的品质……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般地全方位影响孩子,甚至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
其实,当读者开始反问,又或者是质疑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人、小老百姓,不管做什么,都会因为失败而不敢去尝试,害怕承担失败的后果。
被这种思想禁锢的人,不仅无法提升自己的高度,还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负面形象,导致他遇事畏畏缩缩,不敢尝试。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尝试着提升自己,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带孩子去见识不一样的风景。不要借口工作忙、没时间、不会做来逃避提升自己。
提升自己并不是要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哪怕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在工作中更用心一点儿,在生活中少抱怨一点儿,在教育孩子时多共情一点儿。
昨天你看了一篇文章,认识到在公共场合指责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在亲戚聚会的时候想要批评孩子的你忍住了,等回到家后才给孩子分析事情对错。孩子懂得了道理,也觉得自己被尊重了。
今天你又看了一篇文章,说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忍住玩手机的冲动,拿起一本书在他旁边陪伴着,你又进步了一点儿;你把吸烟的钱省下来,周末带孩子去旅游,告诉他好好学习,就可以走得更远……
看,家庭教育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只要你想,就可以让自己和昨天不一样,正是这点儿不一样,就能带给孩子很大的影响和变化。
把别人讲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家庭教育的实际,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上,孩子的起点在你一点点的提升中得到提高,孩子的格局在你开阔眼界的时候也一点点打开。


家长做好情绪管理很重要

和我关系不错的同事某一天情绪不佳,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她说,昨天晚上没有忍住,对孩子发了脾气,还打了他。等冷静下来后又觉得是自己太冲动了。孩子因此情绪低落了很长时间,她也感到很难受。
我问:“你当时为什么发脾气呀?”
“他看电视的时候离电视机太近,我看到后就让他坐远点儿,没想到他不仅不听,还冲我嚷嚷。我一生气就骂了他几句,他觉得委屈就哭了。看他哭哭啼啼的样子,我心烦又忍不住踢了他一脚。”
我没有被同事的沮丧带偏,反问:“那你为什么不关掉电视呢?给孩子讲明看电视的条件,要离得远一些,他同意了再看,不同意就不要看,这是立规矩。而打他骂他,孩子的心里除了抱怨、怨恨,还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哇?”
“我也知道是自己不对,情绪太激动了,可当时真是忍不住哇。”同事很懊恼,“我也觉得这么对孩子,自己真不是个好妈妈……”
“孩子都八九岁了,你还因为这种琐事打他,自然不好。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要学着做好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这个词其实并不陌生,在职场中常常能看到,后来也被引用到两性关系中,却忽略了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时间最长久的家庭生活。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简单点儿说,就是认识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
首先,要铭记:教育孩子的时候做好情绪管理,不做大吼大叫的父母。
我们必须认识到随便对孩子发脾气的坏处。
Jutta Bauer出版过一本叫作《发脾气大叫的妈妈》的绘本,风靡全世界,并获得了德国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文学奖儿童绘本类金奖。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只企鹅妈妈对着小企鹅发脾气,吓得小企鹅身体的各个部分四分五裂,脑袋飞去宇宙不能思考,肚子落入大海因贪食不利于消化,翅膀掉到丛林无法飞翔,嘴巴插在高山上不能言语,尾巴困在街上,只剩双脚在沙漠里行走。作者借此表达孩子因为妈妈的大吼大叫会受到多么大的伤害。
故事的结尾是企鹅妈妈把小企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找回来,缝合好,并向小企鹅道歉。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小企鹅在身体分裂和缝合的过程中,内心是多么痛苦。
虽然这只是一则寓言小故事,但也用最直白的表达方式告诉我们,随便对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绝对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对孩子乱发脾气,周围会形成一个高压环境,孩子很难心平气和地思考:自己哪里做错了?爸爸妈妈为什么会生气?我到底该怎么做?这些问题被大吼大叫掩盖,孩子的关注点只能集中在家长的语气、用词和情绪上。
其实,稍微了解过亲子教育知识的父母都知道,不能对孩子大吼大叫,不能使用暴力,要耐心教导。可是,遇到小孩子状况百出又不肯听话的时候,绝对会让家长崩溃,一时忍不住就会大吼大叫,实在管不住了,甚至还会把孩子拉过来照着屁股打两下。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好好跟他讲道理他就是不听呢?火噌地一下涌上来,哪还有理智去压制怒火呢?一通发泄过后,又后悔不已,怎么会管不住自己的脾气呢?看把孩子给吓的……
这个场景在很多家庭中无数次地发生过,可能不是因为看电视,而是因为吃饭、玩电脑,等等,但永远都在重复“家长说了→孩子不听→家长骂人→孩子哭→家长哄/家长更恼火→没解决问题”这个过程。
我们经常会提及原生家庭,甚至还有关于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性格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性格特征都和成长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原生家庭占据主体,或者说居主导地位的是“家长”,尽管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但不要忘记,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就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居主导地位。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子女产生影响,他可能会习得你做事的风格和处世的态度,从而影响他的一生。再往深了说,他也有可能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管理学中著名的“踢猫效应”。情绪是会传染的,比较恶劣的典型就是家暴,家暴者大多在童年时期都曾被自己的父母家暴过,或者是目睹过家庭暴力,长大后,他们也成了施暴者,他的子女大多会沿袭这种恶劣的行为模式。
所以说,认识到随意发泄情绪的危害,是做好情绪管理的基础。
其次,发脾气之前请定好规矩。
很多事情提前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有章可循。当错误行为发生后,不要着急发脾气,让孩子先对照规则发现自己的错误。
一味地打骂会让孩子产生“抗体”,之后你再怎么打骂都起不到正向作用,即使孩子当面承认错误,转头又犯。
比如看电视这件事,你可以和全体家庭成员都约法三章:不能离电视机太近、不能超过两小时、不能躺着看电视。不管是谁,只要违反了其中一条,都禁看电视两天。然后,每个家庭成员互相监督,犯错以后必须接受惩罚。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应对方方面面的事情,复杂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们无可避免地会产生负面情绪。特别是孩子做错事情又不服管的时候,家长心里产生怒火可以理解。如果是全职妈妈,整天面对的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哭闹玩,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脾气更是难以控制。
所以,给孩子制定规则之后,也需要给家长制定发脾气的规则。
在发脾气之前,家长应该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点儿事情值得发脾气吗?吓到孩子怎么办?一旦发脾气孩子可能受到伤害,我会不会后悔?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自我询问的过程中,怒火往往也就被控制住了。
孩子犯了错,家长要选择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错误的教育方法,而不是选择单纯阻止错误行为的教育方法。当然,有危险的行为除外。
就比如同事遇到的那个情景。她最先做的应该是想办法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她说的话,如关掉电视。换到其他场景中,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如收起玩具、用食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最关键的是,要确保在你讲道理的时候,孩子是能听进去的,而不是当耳旁风:你讲你的道理,他想他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让教育总是停留在做无用功的阶段。
最后,给孩子发泄的出口。不要觉得哭闹等情绪就是无益的,是必须制止的。
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喜欢用哭闹来表达心里的不满。家长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的哭闹,一旦开口,就很难避免靠大声训斥来制止。既然如此,不如采用“冷处理”,有时太过在意孩子的情绪,反而会让他们“得寸进尺”,不理不睬便会让孩子自觉无趣,停止错误行为和哭闹。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坐在能看到孩子的地方,梳理自己的情绪,也让孩子发泄他的情绪。
任何人都需要给情绪留一个出口,孩子也同样需要发泄情绪,强行憋在心里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发泄完了反而会觉得舒畅。即便是成年人,如果心里不舒服,也会大哭一场、痛骂两句,再大睡一觉,之后会感觉很轻松。所以,当孩子因为发泄而痛哭,家长可以适当地给他空间,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如果孩子的哭闹让人心烦意乱,也可以使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疏导自己的情绪同时进行的方法来解决。
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和孩子一起撕纸片。找一张很大的纸,慢慢地撕成碎片,边撕边念叨:“真好玩儿,真好玩儿。”孩子以为这是一个新游戏,就忘了哭闹的原因,过来和我一起撕纸片。他的哭闹停止了,家长的情绪也得到了发泄,一举两得。
孩子是“天使”,也是“魔鬼”,他们的理智还不足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难免做错事、发脾气、哭闹不止。家长想要正确处理孩子的“状况”,前提是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不然,太过情绪化有可能会做出伤害孩子的举动。


幼时差一棵树的距离,长大可能差整个森林

有一天,我带着宝宝回我妈家。中午宝宝去睡午觉了,妈妈一如既往地给我说邻里的大小事,无外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哪位老人得病去世了,我上学时的哪位同学现在做什么工作,诸如此类。我也有一搭没一搭地听。
突然,我妈问:“你还记得方舟吗?”
“哪个方舟?”我一愣,心里隐隐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身影,难道是他?
“就是之前住在咱家东边那半间破屋的小孩儿,后来搬走了。”
果然是他,我幼时的玩伴。自上小学他搬家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听说他转到城里上学,后来考上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了导游。
“他怎么了?”
“他现在可有出息了,开了连锁旅行社,前两天回来,还说要做什么公益项目来回报家乡呢。”
小的时候,方舟家就在我家隔壁。那时候,村里大多是砖瓦房,有些稍微富裕点儿的家庭盖了水泥房,唯有他家是那种并不多见的土房子,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虽然他家房子很简陋,但是里面收拾得很整洁。方舟的父母都是勤劳节俭的人,村里很多人都劝他们把房子翻盖一下,可是方舟父母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方舟的父母突然带着他搬到市里去了,说是在市里给方舟找了学校,他们也在学校旁边的饭店找到了工作。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并没有投资教育的意识,所以村民们对方舟父母此举很是惊讶。背井离乡不说,还要花钱租房子,为什么要到城里去呢?
“为了孩子的教育”,这是方舟爸爸给出的理由。村里人对此都嗤之以鼻,觉得他们是多此一举。那时我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自然也不懂方舟父母此举的良苦用心,只是很羡慕他能去城里读书。
现在想想,当年方舟的父母带着他去博物馆里看展览,教会他去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畅游在知识的海洋,学习累了还能听听收音机里的新闻、歌曲;反观留在村里的家长,除了农忙,就是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闲聊,或者吆五喝六地打牌。
我的父母和方舟的父母差了一小截,但是我和方舟就已经差了一大截。

网络上有一个话题总是能够引来各方争论:穷人到底应不应该生孩子。
我认为,这个问题太过极端,生不生孩子和穷不穷没有必然联系,更何况,“穷”只是一个衡量标准,账户上有多少钱才能算不“穷”呢?
在帖子里,看到过这样的回答:我没有那么多钱,买不起学区房,所以没办法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接受教育;我没有那么多钱,培养不了孩子的特长(此处的特长特指英语、奥数等),所以孩子注定会输在起跑线上;我没有那么多钱,没法带孩子去旅游见世面……
几乎所有人都将“穷”和“接受不了好的教育”画上等号。但是,在所有的教育中,包括教育专家也认同:家庭教育才是陪伴孩子最长时间的“教育”,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老家,有个年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事迹因为自媒体账号的报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在大城市里工作,而是回老家承包土地务农。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还嘲笑他是在大城市里找不到工作才灰溜溜地回来种地。但几年过去了,他已经承包了上千亩土地,收获颇丰,每年都能赚到可观的收益,让村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一次闲聊时,我好奇地问他:“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都选择留在城市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舒适又体面。你怎么会选择回农村种地呢?”
听到我这么问,他笑着说:“你不是第一个这么问我的人了,包括这个村子里的乡亲,还有我的大学同学,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是啊,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别的不说,高中那三年头悬梁锥刺股的,如果只是回村里种地,为啥不干脆高中毕业后就回来种地呢?”我说出心中的疑惑。
“这是两个问题。”他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为什么回来种地?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喜欢。从小看着我爹种地,觉得种下种子,看它发芽、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我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人就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又伸出一根手指,继续说,“第二,为什么还要去读书?那是因为我父亲说,读书是为了让我开眼界,小时候说喜欢种地,那种喜欢可能是小孩子贪玩。读了书见了世面后,还选择回来种地,这个选择相对成熟些。”
我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又说:“村里人人都种玉米、小麦,你却种大蒜,收成还那么好,真有眼光。”
这是事实,他承包的上千亩土地专门种植大蒜,雇了几十个人来做农活儿。每到农忙的时候,地里人头攒动;大蒜收获的时候,村口停满了来拉蒜的卡车。
“这也多亏父亲告诉我,不管做什么事情,付诸行动之前都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看看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有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承包土地之前,我就对市场需求做了一番调研,发现这几年大蒜市场火爆,还专门去金乡学习怎么种蒜……”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即使不能给孩子提供进入重点小学的机会,也可以提升自己,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三观。
帖子里总是能看到类似的话:我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老百姓,哪里懂得怎么教育小孩呢?我天天忙着工作,只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他们跟不上现在的育儿观念;我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学习,学出什么成绩是他自己的本事……
家长总能给自己的懒惰找到各种理由。要想让孩子更努力、更主动地学习,就要亲力亲为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如果我们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又有什么资格严格要求孩子呢?
又有家长说:“我已经三四十岁了,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还让我学习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这不是为难我吗?”
改变,从一点一滴做起,点滴也能引起“蝴蝶效应”。
对小孩儿的教育并不只是大道理的堆砌,也不是枯燥的说教,更多的是以身教之,春风化雨。很多时候,家长不经意间的一个行为、一句话语,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而长久的影响。
如果你每次外出时都将垃圾扔到垃圾桶内,并教育孩子要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那孩子自幼就会培养出环保观念,并且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如果你平时多带孩子去图书馆,那自然能够培养出孩子热爱阅读,并且最终形成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你平时在工作之余多带孩子回父母家,帮父母做做家务,对父母多多关心,那孩子自然会感受到家的温馨,并且懂得孝顺……
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局限于课本之中、学堂之上,而且这些日常的点滴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深刻且持久,远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因为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
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与别的父母相比差了一棵树的距离,等到孩子长大了,可能就是一个森林的距离。教育无小事,教育在点滴,家长作为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人,就应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用心一些,别等孩子长大了再后悔,也别自欺欺人地找借口说自己不懂教育,以此来逃避责任。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