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他惯会装乖
》
售價:NT$
245.0

《
从大繁荣到大萧条 1919—1939年美国社会生活史
》
售價:NT$
500.0

《
中西交通史 陆海书系
》
售價:NT$
296.0

《
图说新质生产力1:科技创新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NT$
301.0

《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精神病学的历史(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NT$
398.0

《
雪
》
售價:NT$
352.0

《
当代学术·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
售價:NT$
653.0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NT$
755.0
|
編輯推薦: |
* 跨越时空,再现经典:凯迪克奖得主、杰出童书作家夏洛特·佐罗托写就经典故事,《纽约时报》十佳图画书奖得主、新锐插画家卢心远用画笔赋予故事更多意涵,成就了一部气质独特、令人回味的佳作。
* 看见童真的可贵:通过小女孩和妈妈的一问一答,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童年独有的纯粹与快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在感受童真的可贵时,成年读者很容易被触动,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 做内心丰盈的孩子:简单的游戏、对自然的感知、无拘束的想象,都能给予小女孩快乐,这源自她对生活的热爱。故事鼓励孩子们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做一个内心充实的快乐小孩。
* 珍惜当下:小女孩既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又对长大抱有期待。故事赞颂了童年的独特价值,但童年转瞬即逝,结尾那句“我喜欢做个小孩”点出了珍惜此刻的重要性。
* 亲子之间的爱与尊重:对话中,妈妈没有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以倾听和引导的方式给予她更多表达的空间,鼓励孩子表达快乐。这种互动体现了亲子之间的尊重与理解。
* 国际大奖创作者暖心呈现,画风自由而灵动:剪纸纹样与泛黄的旧纸拼贴,被橙黄色的色彩氛围笼罩,一同为画面带来旧时光的流动感,悄然涌动着古典的气息。画
|
內容簡介: |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
妈妈问:“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呢?”
小女孩说:“我现在只想做个小孩。”
小女孩开心地和妈妈分享起专属于小孩的快乐:高兴时蹦蹦跳跳,把餐桌当成房子,安静地看雨滴滑落,尝一口融化在舌尖的雪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是世界的温柔呈现,是童年独有的纯真。
凯迪克奖得主、杰出童书作家夏洛特·佐罗托,《纽约时报》十佳图画书奖得主、新锐插画家卢心远,跨越时空,再现经典。这是一场洋溢着快乐与纯真的对话,让童年的每一个“此刻”都被悉心珍藏——送给所有的孩子,以及所有曾是孩子的大人。
|
關於作者: |
作者:[美]夏洛特·佐罗托(Charlotte Zolotow,1915—2013)
美国杰出图画书作家、编辑、出版人和教育家,一生著作颇丰,由于对儿童文学的杰出贡献,荣获明尼苏达大学艾威·可蓝大奖、南密西西比大学银牌奖、美国环保署耶利米路丁顿奖等荣誉。主要作品有《暴风雨中的孩子》《说呀》《一遍又一遍》《威廉的洋娃娃》《风到哪里去了》《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等。其中,《暴风雨中的孩子》《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分别荣获1953年和1963年的凯迪克银奖。
绘者:卢心远
曾是一名产品设计师和设计策略师,因对童书的浓厚兴趣, 赴英国剑桥艺术学院攻读儿童图画书插图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一名插画家及图画书创作者。喜欢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各种可能性,包括绘画的技法、书页的互动以及主题的表达 , 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带小朋友拓展感知力,看见多元世界。已出版作品有《虫虫艺术家》《这里,那里》《下潜,潜入夜海》《声音里住着小野兽》。 作品荣获《纽约时报》十佳图画书、博洛尼亚插画展优胜作品奖、原创图画书2024 年度荣誉作品等多项荣誉。
译者:陈赛
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现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三联旗下针对青少年思维启蒙的《少年》刊主编。著有《大学的精神》《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愿你心中有一个广阔宇宙》。
|
內容試閱:
|
有风从书中吹过
本书绘者 卢心远
我是从2020年起了解童书作家夏洛特·佐罗托的。在那段特殊的时期里,有不少人在线上为孩子们读书,陪伴他们,以缓解孩子们受困于家中的烦闷。在一场读书活动中,佐罗托的经典图画书《一遍又一遍》被选为分享书目,而朗读这本书的正是佐罗托的女儿。书中,佐罗托不厌其烦地把一年中所有值得期待的日子都列举了一遍,使这本书朴素得像是一本日历。在书的结尾,佐罗托这样写道:“当然,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一切都会再次出现。”
因为这句话,我喜欢上了佐罗托。她的文字平实而日常,温暖但不甜腻,深情却有克制。2022年,我收到编辑发来的一篇文稿,惊喜地发现:作者竟是佐罗托!我反复研读文稿,试图感受并捕捉这本书应该呈现的整体气质——佐罗托与我身处的时代如此不同,这本书理应既有“当下”的我的解读,又不错失“曾经”的佐罗托的韵味。经过反复思考,“古典又自由”这个文字组合出现在我的大脑中——这正是这本书应该呈现的样子,如同午后半梦半醒间的记忆,既有“古典的旧”,又有“自由的游走”。
想要呈现这样的气质,需要找到合适的画风。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我在画面中采用了不少带有连续纹样的剪纸元素,比如版权页的图案、草地上的花,还有盘子里的蛋糕和飘落的雪。这种剪纸样式十分粗朴,充满儿时手工制作的质感。剪纸纹样与一些泛黄的旧纸拼贴在一起,再被橙黄色的色彩氛围所笼罩,一同为画面带来旧时光的流动感,悄然涌动着古典的气息。“纸元素”的使用也从开篇贯穿至尾声——小时候的记忆随着一张纸展开,又被收入即将折起的纸内。这种画风的选择,不仅是为了视觉效果,更是为了服务于图像内容的整体构思。
图像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本书的整体气质,但它不像画风那样一目了然。在此,我想分享一些我在图像构思中的“设计”细节。
在文本中,故事围绕小女孩和妈妈的对话展开。但我决定打破常规,不在画面中呈现妈妈的形象,而是将画面内容几乎完全聚焦于小女孩,且没有具体描绘母女围炉夜话或睡前拥抱的场景。这种处理方式让图画与文字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使文字仿佛“浮动”于画面之外。“声”与“画”不同步,让对话成为悬浮在记忆中“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语——这正是我们在回溯童年记忆时所拥有的那种模糊而真实的感受。
佐罗托笔下的对话围绕着现实的日常展开——地毯、蛋糕、雨水、落叶……我决定让画面从现实的末梢向想象的世界延展。在我看来,这本书是在致敬内在自足的小孩。故事中的小女孩反复坚定地表达“我喜欢做个小孩”,一定是因为她在“做小孩”的日常中找到了满足和乐趣,她能自由地在平凡的日常和丰富的想象间游走。于是,你就在画面中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松开的鞋带中涌出水来,地毯延伸成一片积水的草坡,云彩的形状激发了小女孩涂鸦的灵感,三角形的蛋糕变成了可攀爬的山峰,玻璃上的雨滴藏着秘密,盆栽的影子和树叶的阴影里有神奇的故事发生……这些都不是架空的幻想,而是孩子在日常中的创作,是现实末梢的延展。
总有人问我:“你创作图画书,一定是因为很喜欢小孩吧?”我每次都回答:“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小孩啊!”因为“我喜欢做个小孩”,也因为我相信,每个阅读这本书的孩子身旁都有一位曾经是个小孩的大人。所以在构思的最后,我为这本书留下了一点点模糊的空间:在开篇与结尾处,那只与小女孩亲昵互动的影子大手代表着什么呢?
它可以是小女孩的妈妈,是留存于睡梦中、记忆里的“妈妈的感觉”;也可以是长大后的“小孩”,是偶拾童年旧物、回忆起小时候的大人;还可以是正在阅读这本书的我们……
我相信,这也是佐罗托让小女孩在结尾处的话语转向一丝成熟的原因:“当你还是小孩的时候,你知道自己会长大。大人已经长大了。我期待自己有一天会长大。但现在……我喜欢做个小孩!”
“做小孩”的时光随着纸飞机一起飞过。书中的季节从春到冬,小花、叶子和雪花随着书页翻动的方向飘落。希望你在阅读这本书时,也能感受到有一阵风从书中吹过……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编者
历数美国现代图画书史上杰出的童书作家,夏洛特·佐罗托一定榜上有名。由她写就的图画书超过七十本。很多极具代表性的插画家都与佐罗托有过合作,珠联璧合之下,大量经典作品诞生。其中,《暴风雨中的孩子》(玛格丽特·布罗伊·格雷厄姆绘)、《兔子先生和美好的礼物》(莫里斯·桑达克绘)分别荣获1953年和1963年的凯迪克银奖。
凯迪克奖是授予杰出图画书绘者的奖项,但很多业内评论家认为,这些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作者优秀的文本创作。于是,以她命名的童书奖项——夏洛特·佐罗托奖于1998年设立。该奖项专为表彰那些拥有卓越才能的图画书文字作者,也为纪念佐罗托在美国童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佐罗托的作品始终立足于儿童视角,以细腻真挚、感性亲切却不失幽默的笔触,反映儿童的真实情感,既不刻意煽情,又饱含同理心。她认为儿童和成人拥有一样的情绪,主张给孩子写东西不能只是一味地制造一些裹上糖衣的产品。她以平视的姿态尊重儿童的情感世界,既不居高临下地审视他们的情绪,也不轻视他们面临的大大小小的成长困惑。凭借敏锐的情感洞察、颇富诗意的文字表达,以及对普遍性主题的探索,佐罗托的作品总能跨越代际和文化的隔阂,持续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儿童文学评论家泽娜·萨瑟兰曾评价道:“鲜有作家能像夏洛特·佐罗托这般理解幼儿。她对儿童的情感需求和困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以坦率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这使她成为当代现实主义童书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
这种回归本真的创作理念与她“不忘孩童时期感受”的信念紧密联系:“小时候我曾想,我会记住那些事情——那些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却被周围的大人忽视的事情。”她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在学习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尤其是儿童与成人语言思维的差异性)时,更加坚定了“铭记童年”的决心。后来,在写作教授海伦·C. 怀特的指导下,她学会了如何调动内在情感与思想,以理性与感性并重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心灵。她曾坦言,儿童文学创作完美融合了她对艺术、写作与儿童成长的三重热爱。
她的经典之作《我喜欢做个小孩》最早出版于1966年,英文书名是I Like to be Little。故事以小女孩与妈妈之间充满童趣的问答形式展开,细腻地勾勒出童年独有的诗意与哲学。
一开始,妈妈问:“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呢?”小女孩给出了最本真的回应:“我现在只想做个小孩。”这个看似稚嫩的回答背后,隐藏着对童年本质的深入探讨。接着,小女孩开心地和妈妈分享起专属于小孩的快乐:高兴时蹦蹦跳跳,把餐桌当成她的房子,安静地看雨滴滑落,尝一口融化在舌尖的雪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是世界的温柔呈现,是童年独有的纯真。
佐罗托的叙事智慧在于,她让故事中的妈妈始终保持倾听者的姿态。妈妈没有敷衍孩子,而是以“还有吗”“还有什么吗”进行追问,给孩子更多的表达空间。当妈妈说出“可以做一个像你这样的小女孩的妈妈”时,成年读者或许会突然明白,那些被珍视的童年瞬间其实从未消失——故事完成了代际之间的精神传承,让我们明白,成长并不是失去童真,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美好。
正是有感于故事中妈妈的这句话,以及小女孩的那句“我躺在床上,想着长大以后会像你一样……”,新锐图画书创作者卢心远用画笔赋予了故事更加丰富的意涵。在画面中,她仅以一个虚影来象征“大人”,当这个“大人”展开纸飞机的那一刻,小女孩如一缕阳光那样“跃”然纸上,开启了自己的快乐旅程。跳出文本的局限,画家赋予了故事更多的可能,这场对话不再仅仅发生于母女之间,也可以发生于已经长大的小孩与曾经的自己之间。
作品落幕之际,童年的纸飞机飞向远方,小女孩说:“我期待自己有一天会长大。但现在……我喜欢做个小孩!”这不仅是她的心声,更点出了珍惜此刻的重要性。佐罗托曾谈道:“你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书写未来。你拥有的只是现在。”这就是为什么历经半个多世纪,佐罗托的故事依然能启迪人心,散发出隽永而迷人的魅力。21世纪的今天,插画家卢心远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这位伟大的作者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这个追求“加速成长”的时代,这部作品提醒我们,童年不是亟待跨越的人生阶段,而是我们一生怀念的心灵原乡。那些在日常忙碌中早已遗忘的快乐瞬间,会随着文图的流淌重新浮现在成人读者的眼前。而孩子们则能从书中汲取坦然表达快乐的力量。在成长过程中永远保持孩童般发现美好的能力,将是人生中 最 珍贵的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