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零信任网络:在不可信网络中构建安全系统(第2版)
》
售價:NT$
560.0

《
经营方略(全新修订版)
》
售價:NT$
500.0

《
走遍世界寻国宝
》
售價:NT$
653.0

《
时刻人文·中国之诞生:中国文明的形成期
》
售價:NT$
500.0

《
血与火的50年:昙花一现的西晋
》
售價:NT$
500.0

《
找到你的真北:成为真诚领导者(畅销欧美亚18年 企业转型实战指南 哈佛、麻省、清北创新领导力指定用书)
》
售價:NT$
500.0

《
权力尚简:《老子》的权力政治学解读
》
售價:NT$
449.0

《
齐民要术(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高中)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作者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经典著述。通过精选一系列代表性的段落,本书巧妙地围绕建筑、城市规划、艺术遗产、建筑教育四大核心主题,生动再现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深邃而丰富的营造思想。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中国建筑的答案
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梁思成以《营造法式》研究为基础,用现代建筑学方法解析中国古典智慧,使千年技艺跨越时空,成为可传承、可发展的理论体系。
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面对“修旧如旧”还是“重建如新”的争议,林徽因提出“建筑意”的概念,强调古建筑保护不仅是物质存续,更是精神延续。
建筑的使命:重塑城市文明与人文精神
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今天,我们为何仍要回望梁思成和林徽因?
反思千城一面——当现代建筑陷入复制与平庸,梁林对“中国固有式”的探索,为今天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文化自觉的样本。
重建人地关系—— “北京城墙存废”论战到《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本书再现了那一代学人如何以建筑为媒介,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的深刻联结。
建筑师的社会担当——真正的建筑大师,不仅是空间的塑造者,更是文明的守护者。本书将带我们重新思考:今天的中国建筑,该如何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梳理梁思成及林徽因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经典著述,精选代表性的段落,按照建筑、城市规划、艺术遗产、建筑教育四大主题,试图立体地呈现中国第一代建筑学人的丰富的营造思想;同时,作者按照历史学研究范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采用当代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问题与方法予以述评,试图系统探讨中国建筑学先贤的人生事业和营造哲学思想体系。
|
關於作者: |
安子昂,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清代藏传佛教的王朝化》。曾在《清史研究》、《西北民族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若干文章,参与教yu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清代宗教与国家关系研究”,参与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学术助理工作。现任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
目錄:
|
绪论
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哲学的奠基
一、“梁思成热”与“营造哲学”
二、梁思成生平的若干关键因素
三、中国建筑的历史与范畴
四、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构想与基本问题
五、艺术遗产的理念与方法
六、建筑教育与建筑师的使命
七、梁道:中国营造事业的馈赠
甲篇 建筑
一、中国建筑的优良本质
二、建筑意
三、历史时空中的建筑
四、中国建筑的发端
五、“修旧如旧”原则
六、“历史之镜”与中国建筑的永续
七、建筑史视野下的孔庙
八、旧建筑的中国质素
九、木构:中国建筑的精华
十、逆时代的工作
十一、古建的测绘记录
十二、唯物主义建筑史观
十三、中国营建不求永存的观念
十四、皇家园林的形制
十五、中国建筑史的分期
十六、营造学社的建筑调查
十七、建筑是历史的反映
十八、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语汇”
十九、建筑的“可译性”问题
二十、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二十一、佛教建筑的文明意义
二十二、建筑的双重性
二十三、建筑风格的内涵
二十四、建筑艺术的技巧
二十五、复活古书《营造法式》
二十六、中国建筑遗存的历史分期
乙篇 城市规划
一、城市规划的先声
二、工商乃城市之本
三、大市问题
四、滨江城市的规划
五、城市分区
六、帝都北京的城市格局
七、城市规划“择邻”思想
八、首倡城市规划制度
九、规划乃建筑设计之扩大
十、城市规划“慎始”
十一、欧美城市的前车之鉴
十二、新都北京规划的远见
十三、行政中心的规划选址原则
十四、建筑与历史名城的协调
十五、工业化浪潮下城市的“体形环境”
十六、建设规划应量力而行
十七、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丙篇 艺术遗产
一、雕塑为艺术之始
二、造型美术首重实物考察
三、人民的艺术
四、艺术与民族共生
五、艺术的舶来之功
六、呼吁设立专门文保机构
七、文物建筑保养办法
八、北京城墙的“纪念碑性”
九、建筑与其他诸种艺术之比较
十、建筑艺术的“变”与“不变”
十一、文物“古为今用”原则
十二、艺术考古与近代建筑复兴
丁篇 建筑教育
一、市政公民教育
二、民众教育为保护之治本
三、建筑的真谛与建筑师的使命
四、术语与建筑学的专门化
五、中国传统“匠学”的局限
六、效仿欧美筹建建筑学院
七、“体形环境”与建筑师的素养
八、建筑师的责任:服务与教化民众
九、建筑教育的地理学视野
十、建筑师的三重任务
十一、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之辩
十二、建筑师的人民立场
十三、建筑学教育的“博”与“精”
十四、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
十五、建筑设计的“立意”
十六、人之“群性”与参政情怀
十七、建筑内涵的认知与教育
十八、建筑创造力源自“温故知新”
十九、建筑学的诗意
戊篇 林徽因建筑与艺术语录
一、 东方建筑的独立系统
二、中国建筑的将来
三、中国建筑系统及东西方之比较
四、建筑“三要素”辨析
五、清代建筑的特征
六、为人民设计住宅
七、城市规划中的住宅供应失衡
八、欧美国家住宅供应的经验
九、首倡北京文物建筑调查
十、中国建筑师与“民族形式”
十一、文物建筑与名城
十二、设计的原则: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十三、中国建筑彩画与装饰艺术
十四、佛教:中国艺术的契机与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