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301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704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347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449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301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4998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254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1428
 
 
 | 
         
          | 編輯推薦: |   
          | 中国古代鹌鹑文化的千年画卷 深入历史长河,本书全方位地梳理了鹌鹑在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文化印记。从先秦时期《诗经》中“鹑之奔奔,鹊之彊彊”的诗句到明清小说中市民生活中的鹌鹑形象,鹌鹑文化早已融入了古人的文学创作。此外,书中详细阐述了鹌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象征变化,鹌鹑从单纯的食物来源,逐渐演变为集娱乐、文化象征、艺术创作题材等多元角色于一身的文化动物。本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堪称中国古代鹌鹑文化的千年画卷。
 以“小物种”讲述“大历史”
 本书以鹌鹑为切入点,用“小物种”讲述“大历史”。深度挖掘了鹌鹑与文化的交融脉络。在民俗语境里,鹌鹑既是戏斗场上的竞技符号,又是吉祥图案中的常客。在文学作品中,鹌鹑的形象更加多元象征着安贫乐道的清高品质。在物质层面上,鹌鹑是食物,是药品;在精神层面上,鹌鹑更是隐喻。鹌鹑是串联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生存与审美的隐秘线索。
 科技史研究视角与博物学叙事方式有机结合
 本书将科技史研究视角与博物学叙事方式有机结合,融合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梳理了鹌鹑从狩猎对象到文化符号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鹌鹑在曲词歌赋、斗鹑民俗、艺术创作、医药文化、饮食文化等中国传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综合经、史、子、集多种史料,较为全面地梳理了鹌鹑在古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承担的角色;通过田野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运用科学史学和民俗学方法加以分析,重新发掘了今人了解较少,但却曾风行一时的“斗鹑”文化活动及其中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明清时期别具特色的动物专谱《鹌鹑谱》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原了中国古人与鹌鹑的互动关系,并以此管窥中国古代缤纷多彩的兼具自然与人文的“动物世界”。 |  
         
          | 關於作者: |   
          | 冷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硕士,生物学史方向,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馆员,现任科学出版社华南分社策划编辑,发表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等数十篇。 |  
         
          | 目錄: |   
          | 引 言 / 001 
 上篇 中国古代鹌鹑文化史各论
 第一章 鹑之奔奔——注经传统中的鹌鹑 / 017
 第一节 “奔奔”何解?—汉代至清代“鹑之奔奔”注解变化 / 020
 第二节 诗经名物研究—中国古代生物知识积累的官方阵营 / 029
 第二章 斗鹑——中国古人独特的休闲活动 / 041
 第一节 斗鹑小史 / 043
 第二节 斗鹑分类 / 055
 第三节 斗鹑流程 / 059
 第三章 鹑谱——探微中国古代动物专谱 / 073
 第一节 明清时期鹑谱流传情况 / 075
 第二节 鹑谱中所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 081
 第三节 鹑谱中所反映的人文内涵及风气变化 / 090
 第四节 戏斗动物谱录在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研究中的价值 / 094
 第四章 悬鹑——文学中的鹌鹑形象 / 099
 第一节 凤皇与鹑鷃 / 101
 第二节 悬鹑、鹑衣与鹑居 / 104
 第三节 田鼠化鹑毛彩绚 / 109
 第四节 鹌鹑题画诗 / 112
 第五节 鹌鹑应制诗 / 116
 第五章 鹌与安——艺术品中的鹌鹑形象 / 123
 第一节 鹌鹑与菊花 / 125
 第二节 鹌鹑与枸杞、麦穗及其他 / 129
 第三节 八大山人与鹌鹑画 / 134
 第六章 鹑鷃撜拘——作为食物和药物的鹌鹑 / 139
 第一节 野鸟还是家禽——鹌鹑的捕获与食用 / 140
 第二节 化生还是卵生——鹌鹑的药用价值及起源讨论 / 146
 第七章 结语 / 151
 
 下篇 明清时期鹌鹑谱合集
 张弘仁《鹌鹑谱》(残本) / 158
 程石邻《鹌鹑谱》(昭代丛书本) / 160
 程石邻《鹑谱》(汉卿氏点校本) / 171
 金文锦《四生谱之鹌鹑论》 / 194
 张成纲《鹌鹑谱》(残本) / 207
 浣花逸士《 鹑谱全集》 / 218
 参考文献 / 236
 |  
         
          | 內容試閱: |   
          | 第一章 鹑之奔奔——注经传统中的鹌鹑 中国具有悠久的解经释经传统,所释内容涉及对经典中动植物的讨论,同时还逐渐出现了专门解释动植物等名物以及某一类动植物的书目。这些讨论及专书是保存中国古代动植物知识及古人对自然认识的重要文献。本章将不同时代对《诗经》中“鹑之奔奔”的解释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微注经传统中动物知识的特点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时代下中国人的自然观的变化。
 “奔奔”何解?—汉代至清代“鹑之奔奔”注解变化
 孔子说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句话给了中国古代文人学者观察动植物、记录动植物的动力。《鄘风·鹑之奔奔》是《诗经》流传篇目中提到鹑的非常有名的一篇,虽然其对鹑的形容只有“奔奔”二字,但历代学者对这二字却有不同的解释。
 《诗经》作为五经之一,自汉武帝设立官学起,就是知识分子们重要的教科书。本节梳理了历代学者对《诗经·鄘风·鹑之奔奔》中“鹑”及“奔奔”的解释,借此了解不同时代知识分子对鹑的认识以及他们在诗意和自然观察之间的取舍。
 汉代郑玄的两种解释:“乘匹之貌”还是“争斗恶貌”
 汉代是对《诗经》进行训诂和解读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经学史专家周予同在为《经学历史》所写的序言中对今文学与古文学这两派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而其流弊为烦琐。
 东汉末年,儒学家郑玄对《诗经》做笺,统合今古文,其所作《郑笺》被赞为“集汉学之大成”。《郑笺》以《毛诗传》和《毛诗序》为底本对《诗经》进行解读,其中就有对《鹑之奔奔》这一篇的解读。
 《毛诗序·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
 《毛诗传·鹑之奔奔》:
 刺宣姜者,刺其与公子顽为淫乱行,不如禽鸟。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鹑则奔奔,鹊则彊彊然。
 《毛诗传》并未对“奔奔”“彊彊”究竟为何意作出解释。但是郑玄根据《毛诗序》与《毛诗传》中对整篇诗的注解,提出以下观点:
 奔奔、彊彊,言其居有常匹,飞则相随之貌。刺宣姜与顽非匹偶。
 并引用《韩诗》中的注解加以佐证:
 《韩诗》云:“奔奔、彊彊,乘匹之貌。”
 可见,以《郑笺》来看,郑玄认为“奔奔”为两只鹌鹑成对而行之意。但是,当他对《礼记·表记》所引的《鹑之奔奔》中相同的诗句做注的时候,却做出了迥然不同的解释。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郑玄注:姜姜、贲贲,争斗恶貌也。良,善也。言我以恶人为君,亦使我恶如大鸟“姜姜”于上,小鸟“贲贲”于下。
 斗鹑——中国古人独特的休闲活动斗鹑流程
 中国古代斗鹑驯养方法及戏斗技法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出现多部不同版本的鹌鹑谱, 下一章将进行详细介绍。除此之外,现今河南、安徽等地区的乡村仍然有斗鹑的习俗,并保留了一部分自古时流传下来的技法。本节结合田野调查及历史资料,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斗鹑驯养、把玩方法及斗鹑活动流程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以小见大,借此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风貌及人与自然的互动。
 比赛前的饲养:驯其野性,忘其熟狎,饿去浮油
 得鹑
 古人将未驯的鹌鹑称为“生鹌”, 将驯熟的鹌鹑称为“熟鹌”。生鹌来源有两种,一种为得自捕鸟网上的野鹌鹑,另一种为笼中的家养鹌鹑。“生鹌自网上得者易养, 自嘈笼中得者难养”,得自笼中的鹌鹑必须“置于空袋中饿三两日”,目的是“驯其野性,忘其熟狎,饿去浮油”,得自网上者则无须此步。此处“袋”是指斗鹑者专门用于装鹌鹑的一种袋子, 今人也称为“圈”。袋通体是软质布, 下端有硬质的圈笼,材料各异,木质、皮质、骨质、布质都有,但以竹质为多;装饰方法多样,但尺寸形制基本一致。宋代罗愿记载的“平底锦囊”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朱瞻基斗鹌鹑图》中二侍从所持红袋皆为此种袋子;清人陈淏子所著《花镜》中也有描述这种用具:“(鹌鹑)置一小布袋,口如荷包而底平,有线可收放者,纳于其中,出入吊于身旁,绝无跳跃闷坏之病。”现今斗鹑地区也沿用此种袋子。圈笼高8厘米左右,底面与手掌大小相仿,呈圆形或圆角矩形,直径10厘米或长14厘米、宽9厘米。较为精致的圈笼由竹片围成,即用一长竹片横向圈起,接缝处做直线曲尺契榫,不易开脱。圈笼两端另包以刻有图案的窄竹边,底边设四足,皆饰纹样,用竹筱固定。口边钻一排小孔以缝制内胆布袋,圈笼无底,便于从底托出袋中鹌鹑;布袋口用线绳绕扎,可别于腰间。
 洗把
 “洗”即给鹌鹑洗澡,目的是“撒浮膘而去野性也”。“浮膘”即肥肉,笼养鹌鹑往往膘性大,“早洗则油反入膛,先把三四日再洗”。“把”,又叫“拳”,即以单手握住鹌鹑,鹌鹑个头小,恰可以被人以只手握住。以大拇指和食指握其颈,其余三指托其腹,让鹌鹑两腿从指间伸出,持鹑者如按摩一般活动握鹑之手,指头缕鹌鹑头颈部,按揉其腹背部。把的目的即“驯其性情而坚其皮骨”,使其“上场争斗受他鹑狠咬,不畏不伤”。洗时,用温水或淡茶,“毋灌耳毋沸目,只洗透通身毛羽”,以纸或薄布裹于手中,把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