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营救里斯本丸
》
售價:NT$
308.0

《
鸟瞰最美国保全书(刷边版)
》
售價:NT$
5489.0

《
上海市民生活记忆
》
售價:NT$
374.0

《
分肥游戏:古代中国权力分配规则
》
售價:NT$
329.0

《
结构 Structures(埃隆马斯克推荐读物之一,经典又实用的结构力学普及读物)
》
售價:NT$
435.0

《
影响世界的十八个定律:破解万物运行规律人类,如何用公式定义世界?
》
售價:NT$
305.0

《
道教大辞典·道教百科全书(通识版本+飞机盒): 附赠32张海报:神仙谱系大全x1、道教宗派与法术全鉴x1、时间线上的道教史x1
》
售價:NT$
1520.0

《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
售價:NT$
551.0
|
內容簡介: |
《喀斯特山区耕地地力评价与利用——贵阳市花溪区》紧紧围绕贵阳市花溪区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花溪区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花溪区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花溪区各乡镇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
目錄:
|
目录第1章绪论11.1耕地地力及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11.2耕地地力评价的必要性11.3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31.3.1国外研究动态31.3.2国内研究动态4第2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62.1自然与经济概况62.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62.1.2土地资源概况62.1.3自然条件72.2农业生产概况92.3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回顾102.3.1农业生产施肥现状102.3.2历史施用化肥数量、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122.3.3施肥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2.3.4耕地利用程度与耕作制度142.3.5耕地保养管理的简要回顾15第3章耕地地力调查与数据库建立173.1调查取样内容与方法173.1.1取样布点173.1.2调查采样183.2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183.2.1样品分析183.2.2质量控制193.3耕地资源信息数据库223.3.1数据库建立标准223.3.2数据库建立方法223.3.3评价单元的确定及各评价因素的录入223.3.4数据库的质量控制233.3.5数据库图件编制24第4章耕地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54.1立地条件状况254.1.1地形地貌254.1.2海拔254.1.3坡度264.1.4降水量264.1.5积温274.1.6成土母质274.2农田基础设施294.2.1水利设施294.2.2农业设施294.2.3生态环境建设294.2.4水土保持304.2.5退耕还林30第5章耕地地力评价315.1耕地地力评价依据315.2耕地地力评价原理与方法325.2.1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原理325.2.2技术路线335.2.3指标335.2.4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365.2.5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375.2.6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划分415.3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地力等级概述415.3.1耕地地力评价结果425.3.2耕地不同耕地地力等级概述425.3.3花溪区耕地地力等级归入国家耕地地力等级体系465.4各地力等级耕地描述465.4.1一等级耕地465.4.2二等级耕地535.4.3三等级耕地605.4.4四等级耕地695.4.5五等级耕地775.4.6六等级耕地855.5耕地不同土壤肥力土壤面积及分布935.5.1耕地土壤肥力等级的确定935.5.2各等级土壤肥力耕地面积935.5.3不同土壤肥力等级耕地在各乡镇分布945.5.4各乡镇不同土壤肥力等级耕地分布95第6章花溪区耕地地力与改良利用分区996.1花溪区概况996.1.1耕地土壤利用现状996.1.2耕地土壤养分现状1016.2耕地利用障碍因素1026.3改良利用分区1036.3.1区划原则及依据1036.3.2分区概述1036.4对策及建议1096.4.1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1096.4.2提高农民改良利用耕地意识1106.4.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1106.4.4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1106.4.5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1106.4.6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加快土壤熟化1106.4.7深耕改土与免耕栽培1116.4.8搞好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1116.4.9加强耕地地力培肥机制建设1116.4.10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111第7章花溪区耕地地力与施肥分区1127.1耕地基本概况1127.1.1耕地地力概况1127.1.2耕地土壤养分概况1127.2施肥分区评价依据、原则和方法1157.2.1分区依据1157.2.2分区原则1167.2.3分区方法1167.2.4施肥标准1167.3施肥分区结果1187.4施肥分区概述与施肥建议1197.4.1中西部控氮稳磷控钾区1197.4.2东部稳氮稳磷稳钾区1227.4.3黔陶稳氮补磷补钾区125第8章花溪区耕地地力与种植业布局1298.1种植业发展历史及现状1298.1.1农业自然条件1298.2种植业布局1318.2.1布局原则和依据1318.2.2种植业分区1318.3对策与建议1358.3.1依托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向1358.3.2积极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1358.3.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地力1358.3.4大力改造中低产田1368.3.5完善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1368.3.6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1368.3.7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36第9章花溪区土壤养分与耕地土壤肥力1379.1自然条件1379.2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1379.2.1耕地土壤类型1379.2.2土壤类型分布1399.3花溪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状况1409.3.1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09.3.2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1409.3.3土壤有效磷含量1419.3.4土壤速效钾含量1419.4耕地各土壤类型养分含量现状1429.4.1耕地各土壤类型的酸碱度(pH)的情况1429.4.2耕地各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的情况1439.4.3耕地各土壤类型的碱解氮含量的情况1439.4.4耕地各土壤类型的有效磷含量的情况1439.4.5耕地各土壤类型的速效钾含量的情况1439.5土壤养分评价标准与方法1439.5.1评价标准1439.5.2评价方法1449.6土壤养分评价结果1449.6.1土壤养分要素等级概况及分布1449.6.2土壤养分要素与花溪区第二次土壤普查(1984年)结果对比情况1489.7耕地土壤肥力150第10章花溪区水稻适宜性评价15110.1水稻基本概况15110.1.1特征形态15110.1.2基本特性15110.1.3种植技术15110.1.4水稻病虫害15210.2花溪区水稻种植现状15410.2.1水稻种植品种15410.2.2水稻种植面积15410.3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5510.4参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15510.4.1参评指标的选择15510.4.2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15510.4.3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15510.4.4水田水稻适宜性评价等级划分15510.5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15610.5.1水田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15610.5.2水田水稻适宜性特性15610.5.3水田水稻适宜性区域分布概况15710.6各乡镇水稻适宜性分布16010.7水稻发展方向及区域布局16310.7.1发展方向16310.7.2区域布局163第11章花溪区玉米适宜性评价16411.1玉米基本概况16411.1.1特征形态16411.1.2基本特性16411.1.3种植技术16411.1.4病虫害16511.2花溪区玉米种植现状16611.2.1玉米种植品种16611.2.2玉米种植面积16711.3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6711.4参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16811.4.1参评指标的选择16811.4.2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16811.4.3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16911.4.4适宜性评价方法16911.5耕地玉米适宜性评价17411.5.1耕地玉米适宜性评价结果17411.5.2耕地玉米适宜性特性17411.5.3耕地玉米适宜性区域分布概况17611.6各乡(镇、街道)玉米适宜性概况17911.7玉米发展方向及区域布局18111.7.1发展方向18111.7.2区域布局181第12章花溪区辣椒适宜性评价18312.1辣椒基本概况18312.1.1特征形态18312.1.2基本特性18312.1.3种植技术18512.1.4病虫害18712.2花溪区辣椒种植现状18812.2.1辣椒种植品种18812.2.2辣椒种植面积18812.3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8912.4参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18912.4.1参评指标的选择18912.4.2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19012.4.3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19112.4.4适宜性评价方法19112.5耕地辣椒适宜性评价结果19712.5.1耕地辣椒适宜性评价结果19712.5.2耕地辣椒适宜性特性19712.5.3耕地辣椒适宜性区域分布概况19912.6各乡(镇、街道)辣椒适宜性概况20212.7辣椒发展方向及区域布局20412.7.1发展方向20412.7.2区域布局204第13章对策与建议20613.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0613.1.1完善排灌渠道建设20613.1.2完善配套田间道路20613.2因地制宜加大土壤改良措施20713.3科学施肥20813.3.1控制氮肥20913.3.2稳施磷肥20913.3.3稳施钾肥20913.3.4增施有机肥20913.4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1013.4.1耕地资源合理配置21013.4.2搞好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21013.4.3实行集约化经营21013.5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农业发展21113.5.1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21113.5.2以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保障21113.5.3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21213.5.4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21213.5.5优化种植结构,改进品质,因地制宜,选用良种21313.6加强耕地质量管理21313.6.1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21313.6.2加强耕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法规21313.6.3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21413.6.4加大土地用途管制力度21413.6.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1413.6.6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214参考文献2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