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厚土无疆:古代中国的今生与来世
》
售價:NT$
449.0

《
画龙西方传世影像里的中国形象1500-1949
》
售價:NT$
806.0

《
似锦
》
售價:NT$
383.0

《
首饰之美: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NT$
806.0

《
旧庙新神: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论衡系列)
》
售價:NT$
296.0

《
道心惟微: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战略文化与历史启示
》
售價:NT$
500.0

《
重写灵魂:多重人格与记忆科学(共域世界史)
》
售價:NT$
556.0

《
新伦巴第街:美联储如何成为最后交易商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本书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过程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结合作者长期以来在科研和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主要针对国产数控机床组线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讨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基本组成和发展趋势;阐述数控机床组线的布局、仿真分析、设备选型等技术规范及可靠性保障技术,既有基本理论,也有相关的科研成果、场景案例和前沿介绍。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机械工程领域的企业工程师、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人员等的参考用书。
|
內容簡介: |
我国大力推动数智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国产数控机床得到广泛应用。本书对国产数控机床组线技术进行研究,阐述了数控机床组线的技术规范和柔性生产线的可靠性保障技术,探讨了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基本组成和发展趋势。本书是围绕国产数控机床组线关键技术,并结合作者在该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写成的。
全书共分为5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个行业对国产数控机床组线的需求、智能制造生产线组线布局技术、生产线布局的数字化建模、智能制造生产线组线性能的仿真分析;国产数控机床组线设备及刀具选型、国产数控机床生产控制规范、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评估与运维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教材,也可作为机械工程领域的企业工程师、智能制造领域的研究人员等的参考用书。
|
關於作者: |
王红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北京市高层次创新计划领军人才。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10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6部,教材15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
王翰洋,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硕士学位,青年学者,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风险评估信息技术的研究,兼具跨学科领域视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深度学习模型,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1部。
|
目錄:
|
第1章绪论1
1.1国产数控机床的行业需求2
1.1.1航空工业需求2
1.1.2兵器工业需求2
1.1.3船舶工业需求3
1.1.4汽车工业需求4
1.1.5电力工业需求4
1.1.6工程机械需求5
1.1.7重型机械需求6
1.1.8农业机械需求6
1.1.9铁路行业需求6
1.2汽车行业生产线的现状7
1.2.1汽车行业数控机床发展现状7
1.2.2汽车生产线关键零部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8
1.2.3国产数控机床在汽车行业生产线的应用需求18
1.3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19
1.3.1智能制造生产线组成20
1.3.2智能装配生产线组成22
1.4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关键环节24
1.4.1生产线规划设计24
1.4.2信息系统建设25
1.4.3自动化设备集成25
1.4.4人员培训与组织变革26
第2章智能制造生产线组线布局技术27
2.1生产线布局的基本原则32
2.1.1生产线类型32
2.1.2生产线布局的基本形式33
2.1.3生产线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40
2.1.4生产线布局要素42
2.2基于SLP的车间布局设计43
2.2.1生产线布局规划方法43
2.2.2生产线布局约束条件43
2.2.3生产线布局初步设计43
2.3生产线布局的数字化建模46
2.3.1数字化建模涉及的因素47
2.3.2数字化建模的方法47
2.3.3构建生产线设备的3D数字模型48
2.4生产线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49
2.4.1生产线布局评价方法49
2.4.2构建物流模型51
2.5实例:汽车零部件凸轮轴生产线的布局规划设计51
2.5.1实例背景51
2.5.2凸轮轴生产线的布局设计52
2.5.3构建加工设备和物流设备的3D数字模型61
2.5.4生产线物流系统分析与优化61
2.6某铝合金结构件生产线的布局67
2.7某发动机叶片的生产线布局69
第3章智能制造生产线性能的仿真分析70
3.1智能制造生产线的仿真分析与优化70
3.1.1仿真优化的步骤71
3.1.2仿真的分析、优化和完善72
3.2智能制造生产线仿真分析设计规范75
3.2.1任务需求响应指标75
3.2.2生产资源管理指标76
3.2.3作业疲劳程度评价指标78
3.2.4生产线建模的完整性78
3.3设计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79
3.3.1车间规划原则79
3.3.2设施布局方案评价指标79
3.3.3数控装备的选型原则80
3.4调试验证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82
3.5运行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83
3.5.1生产线可靠性评价指标83
3.5.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84
3.5.3加工设备的可靠性评价指标84
3.5.4设备效能关键绩效指标90
3.5.5维修决策指标体系91
3.5.6生产线可靠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91
3.5.7生产线仿真模型的评价标准92
3.6凸轮轴生产线系统的仿真与性能评价93
3.6.1基于Petri网的生产线仿真模型构建93
3.6.2四期凸轮轴生产线系统仿真结果分析与优化95
3.6.3四期凸轮轴生产线人员规划与优化分析99
3.7基于数字孪生的叶片生产线仿真106
3.7.1生产线数字孪生模型构建108
3.7.2叶片生产线仿真分析与优化114
第4章国产数控机床组线设备及刀具选型116
4.1加工设备选择116
4.1.1加工设备选择指标116
4.1.2加工设备选择步骤118
4.1.3加工设备选择算法118
4.1.4国产数控机床的选择规范124
4.2刀具的选择126
4.2.1数控加工刀具的分类126
4.2.2数控加工对刀具的要求127
4.2.3数控刀具的失效形式128
4.2.4数控加工刀具的几何参数128
4.2.5刀具安装位置对刀具几何角度的影响132
4.2.6数控加工中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132
4.2.7数控加工刀具的选择方法133
4.2.8国产数控机床刀具的选择流程141
第5章国产数控机床生产控制规范143
5.1数控机床的结构特点143
5.2数控机床故障分类144
5.3数控机床故障总体特点145
5.4数控机床机械故障诊断方法147
5.4.1简单方法147
5.4.2现代诊断方法148
5.5数控机床运行状态监测的内容和步骤152
5.6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评估153
5.6.1可靠性的评估153
5.6.2可靠性研究中的概率分布160
5.6.3提高可靠性的方法162
5.7基于可靠性、动特性和精度的数控机床综合性能评价163
5.8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关键设备的故障间隔分析167
5.8.1生产线设备的故障间隔分析方法167
5.8.2某变速器生产线设备的故障间隔时间分布模型的应用175
5.9基于故障模式的生产线关键设备运行状态分析178
5.9.1设备故障模式分析的基本原理178
5.9.2生产线设备的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MEA)180
5.9.3生产线关键设备的危害性分析(CA)183
5.9.4某凸轮轴生产线磨床子系统故障分析184
5.9.5某凸轮轴生产线磨床的危害性分析187
5.10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设备的选择性维修决策技术190
5.10.1可靠性维修理论190
5.10.2生产线可靠性维修方式决策模型191
5.10.3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的选择性维修决策191
5.11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关键设备的故障预测技术198
5.11.1基于RBF神经网络生产线关键设备故障预测方法198
5.11.2基于RBF神经网络生产线关键设备故障预测应用201
5.11.3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生产线关键设备故障
预测方法203
5.12基于网络的生产线服役状态监测与预测209
5.12.1基于网络的生产线服役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框架209
5.12.2生产线设备的状态监测与信息获取210
5.12.3基于网络的生产线服役状态监测与预测系统的功能模块212
5.12.4系统实现215
参考文献217
|
內容試閱:
|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发展。近十年来,人们将制造技术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有机融合,逐渐形成新一代“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线是制造业中的关键元素,对生产线设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能推动制造业乃至国计民生的发展。特别是大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后,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航空结构件加工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高档数控机床。国产数控机床成套能力不强、可靠性低,特别是服役阶段的运行可靠性已成为国内机床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引起行业和学术界高度关注。这些严重制约着国产数控机床的市场推广和工程化应用,急需全面梳理数控机床组线资源,分析重点行业对组线工艺的需求,开展国产数控机床组线方法研究,为重点领域对成套数控装置及组线配套技术需求提供指导性参考。
本书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制造过程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结合作者长期以来在科研和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主要针对国产数控机床组线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探讨智能制造生产线的基本组成和发展趋势;阐述数控机床组线的布局、仿真分析、设备选型等技术规范及可靠性保障技术,既有基本理论,也有相关的科研成果、场景案例和前沿介绍。
全书共分为5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个行业对国产数控机床组线的需求、智能制造生产线组线布局技术、生产线布局的数字化建模、智能制造生产线组线性能的仿真分析;国产数控机床组线设备及刀具选型、国产数控机床生产控制规范、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评估与运维等。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IS240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5055),“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2015ZX04001002),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KZ201211232039),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JC0016),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计划项目(Z201100008320004),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资助项目(PHR201106132),北京市科技计划(D121100004112001、D08010400130801)等项目的资助。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对课题组的徐小力、韩秋实、杨庆东等所有老师,课题组的孙磊、柴树峰、林雯雯、周玉飞、冯昊天、杨俊峰、毛向向、徐统等全体研究生表示衷心的感谢!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高端装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暨未来数智产业学院和北京市高水平教学团队项目的支持,对北京市教▲委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
书中的遗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作者
2025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