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日本简史 近现代日本发展之路的通俗历史读本 解析日本百年来的兴盛与阵痛
》
售價:NT$
449.0

《
墨菲定律受益一生的黄金法则和人生定律心理学基础入门
》
售價:NT$
250.0

《
企业国家:一部日本经济史
》
售價:NT$
653.0

《
汉简《苍颉篇》研究
》
售價:NT$
653.0

《
抑郁症(精装全彩版)牛津科普系列:拨开抑郁症的迷雾,探索情绪背后的深层真相
》
售價:NT$
449.0

《
天才的盛会:文艺复兴艺术三百年
》
售價:NT$
500.0

《
裘锡圭学术文集(全六卷)
》
售價:NT$
4998.0

《
从马可波罗到马戛尔尼:十三世纪以降的欧亚世界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本书不仅是一部包拯的个人传记,更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
全书考据有出处,通过大量史料、奏折等,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形象;
语言平实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兼备学术性与可读性,是了解包拯及北宋历史的通俗读本;
以刚正清廉著称的包拯,今天读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代人学习的楷模。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全新视角深度解读北宋历史名臣包拯,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细腻的北宋制度剖析,结合包拯丰富的仕宦经历与成长历程,以及他与同僚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全方位、多维度地重构了包拯的真实人生轨迹。
本书以翔实史料为基,巧妙融合包拯的每一份奏折与当时朝廷重大事件,生动展现其智慧与勇气。书中不仅聚焦包拯本人,更描绘了杨亿、刘筠、文彦博、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北宋群星的璀璨风貌,以及他们与包拯之间鲜为人知的真实关系。这些历史人物在书中交相辉映,共同织就一幅北宋社会的斑斓画卷。
|
關於作者: |
马丽春,浙江永康人。高级编辑,文史学者,作家。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档案文化研究会副主任。有过5年行医史,近30年纸媒从业史。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书画文史和宋史的研究,参与2023《安徽文化读本》及合肥系列读本的撰写,著有《与欲望无关》《画画这事儿》《大宋名臣包拯》《陈亮师友录》《萧龙士年谱长编》等书。
|
目錄:
|
引言:为何是包拯??001
游学和十年归养?001
倔强的老祖宗?002
进士父亲白脸娃?002
倔强的老祖宗?008
宋朝的制度建设?013
等差遣等到头发白?020
进士二代的家教?023
宋人都读什么书?034
宦游和宦学?039
生于草茅,早从宦学?039
惠安在哪里?043
县府实习生?046
包拯那个母校?051
文坛大佬来了?056
为筠所知?063
游学南京?070
东京,东京?070
虞部员外郎?075
不寻常的书院?076
青年偶像范仲淹?078
新同学文彦博?081
天子门生?086
宋人怎么考试?086
天子门生?090
夫人董氏?092
考官们的锁院生活?095
那场考试?097
殿试也刷人?100
“拜黄门”和“序同年”?105
十年归养?111
解官归养?111
刘筠再知合肥?116
大怪咖林隐士?118
御史官的远见?123
一、谁在追包拯?124
那些著名同年?124
谁在追包拯?126
天长小知县?130
县令的考核指标?133
二、端州大变局?138
康定元年的春天?138
不持一砚归?140
端州大变局?143
一行题字?146
御史官?150
京朝官?150
一对老连襟?153
如何做上御史官?158
御史官小试牛刀?162
晏殊罢相?168
小聚会大风波?174
七弹王逵?178
外交使臣?187
一对特殊“兄弟”?187
皇帝的工作模式?189
送伴使的观察和建议?192
出使辽国?195
转运使?202
越级提拔的御史官?202
向绶一案?205
不争气的杨“国舅”?209
京东转运使?213
第二次被人追?222
户部副使?227
包弹大名传天下?233
裁军方案设计师?234
天章阁对策?234
顶头上司叶清臣?238
冗员冗兵大数据?244
裁军设计?248
盐法改革?254
包弹大名传天下?259
假皇子案?259
多情的皇帝?266
张家故事?269
预言家出场?272
开弹张尧佐?277
包弹大名传天下?284
七求外任?289
弹劾二宋?289
唐介被贬?295
为何七求外任?299
进魏郑公三疏?302
弹劾藏书家?305
做父母官?310
一通珍贵书简?310
安抚使的苦恼?314
推荐张田?320
丧子知庐州?322
降官与复出?328
降官知池州?328
包拯的一通私信?333
仁宗诡异的疾病?334
寄药和复出?339
诰词和笑脸?343
包老真中丞?347
开封府尹?348
老大难的开封府?348
治理天府第一人?351
小儿子的出生?360
了不起的崔氏?364
弹劾三司使?369
太子问题?369
包老真中丞?375
欧阳修为何弹包拯?380
执掌三司?384
两位牛下属?384
直人张田?388
第二次被弹劾?392
举荐人才?396
枢密副使?401
除命枢密副使?401
董夫人进宫?403
伟人倒下?405
何人要写墓志铭?407
包公身后事?414
包公祠的由来?414
文氏和包家?418
小儿子包绶?420
长孙包永年?425
那些著名后人?429
主要参考书目?435
|
內容試閱:
|
引言:为何是包拯?
999年二月二十五日(农历),一位伟大的人物呱呱坠地。此人就是本书主人公包拯。
包拯生前是位极优秀的政务官,官至枢密副使,但在历史上,却以威风凛凛的御史官、谏官著称。究其履历,他在中进士甲科后,十年不出,居家读书,侍候老父母,便以孝行名闻天下;约在39岁时,他才出来做官,从小县令开始起步,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做过各种行政官员,官至开封知府、御 史中丞、枢密副使。最后死在枢密副使的位置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虽然出道迟,但履历丰富,且在每一任内,都留下闪光的政绩。这样的官员,在他那个时代,亦极为鲜见。
在生前,包公就已非常著名,尤其是在开封知府的任上,他是北宋一百八十多位开封府尹中,最为知名的一位。在他任内文件数量最为清简,老百姓打官司,可以直接上堂来,和他面对面;而他处理市政,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约束部下,纪律严明,严禁关说;而他自己,则带头守法执法。他在治理市政上的种种作为,都是开封历任府尹所没能做到的。也因此,包公获得了广泛认可。开封,又称东京,是当时全世界第一大都市,人口达一二百万,权贵多,经济活跃,消费指数高,又是北宋首都。包公能在首都市政上做出如此优秀的成绩,堪称历史第一人。
在御史官、谏官、御史中丞的位置上,从七弹王逵,弹宰相宋庠,弹劾皇亲张尧佐,再到后来的两弹三司使……包拯在弹劾时的风采,广泛出现在宋人笔记中。而他杰出的审案才能,则很快进入文学家和戏剧家的笔下,出 现在各类艺术作品中。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水浒传》,在其开篇“引首”中,提及仁宗降生时,昼夜啼哭不止。朝廷出黄榜召人医治。感动天庭,遂差遣太白金星下界,化作一老叟,进入宫廷。当老叟抱起仁宗时,在他耳边 低低说了八个字,小仁宗便迅速止哭。这八个字是什么字呢?便是“文有文曲, 武有武曲”:
文曲星乃是南衙开封府主龙图阁大学士包拯,武曲星乃是征西 夏国大元帅狄青。这两个贤臣,出来辅佐。 这朝皇帝,庙号仁宗天子。在位四十二年,改了九个年号。…… 且说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无其太半。开封府主包待制亲将惠民 和济局方,自出俸资合药,救治万民。
《水浒传》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自明中叶起,便被大量翻刻、传播。小说在人物和结构上多有虚构,当不得真,但历史学家认为,小说也是历史,小说和史料各有各的价值,小说提供更多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未必全然 是虚构。就像诗歌可以证史一样,小说也可以证史。小说家之所以敢这样写,亦可见包公当时在民间的影响之大,用现在的说法,包公堪称一妥妥的流量王。故后期出现的大量公案小说,主角多是包公。
为纪念包公,包公祠后来亦在海内外广泛出现。在晚清末年,就连偏远的广东小县四会,都建有包公祠。每年元旦,县令会率领文武官员,诣包公祠行礼。而威风凛凛一身正气的“黑脸包公”,后来成了京剧中的一个著名脸谱。到了晚近,包公又进入了电视剧、电影、各种短剧中……当然这些艺 术形象,和真实的包公,还是有相当距离的。但北宋一位官员,能以这样的 方式,被人怀念,亦令人对真实的包公产生好奇: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 为什么在他死后不久,就进入了各类艺术作品中?为何是包拯,而不是别人?
包公死于1062年,时为北宋仁宗(赵祯)期间。仁宗12岁就当皇帝了, 一直当了42年,是北宋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包公死后一年,他亦死。 包公一生就在他手下做官,而他本人的故事则比电视剧更好看更精彩。包公死的时候,仁宗上门来悼念,为他“辍朝一天”。以这样的方式为大臣志哀,慰问家属,并且息工一天,也是一种极暖心的方式。
包公生前是三品官,死后追赠为二品官,谥号“孝肃”。这个谥号,还真很配包公。包公生前以孝著称,他的脸虽不黑,却也不无严肃。有意思的是,包公父亲包令仪,他的字为“肃之”。可见,包公的性格是有遗传的。有人天生不喜言笑,包氏父子,大约就是这一种。
包拯为自己取的字是“希仁”。古代同道之间都不称名,而称字,可见, 一个人为自己取的字,代表着他的追求和理想。而包拯终其一生,和“希仁”两字,是十分匹配的。他表面看起来很严肃,内里却温暖如春,对工作始终充满热情,为人正派,廉洁正直,工作能力超强,且极富创造性,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包公。
1973年,包公墓及其家族墓被挖掘出来,这在当时,是极为轰动的一件事。 包公及家属墓志铭的出现,让包公从传说中,回到人间里来。当然,还有很多最新研究,也让真实的包公活了起来。
这本书里,既写到了包公,更写到了那个时代,写了他的很多同学、老 师、同僚和属官,刘筠、杨亿、范仲淹、欧阳修、晏殊、文彦博、富弼、宋祁、 宋庠、张方平、苏东坡、司马光、王安石等北宋名臣,都出现在书里。他们或跟包拯同朝为官,或曾做过包公的属官,有的人曾举荐过包拯又弹劾过包拯,而在包拯死后,又主动要求来写墓志铭,比如欧阳修便是如此;而有的人曾深刻影响了青年包拯,后来成了包拯考上进士时的主考官,而在他死后,包拯又以独特的方式回馈了他,比如恩师刘筠;而有的人则为包拯的老同学,后来一起考上进士,几十年间同朝为官亲密有加,在包拯死后多年,又把小女儿许配给包拯的小儿子,这就是三朝为相的文彦博。而包拯墓志铭的作者,是他生前最要好的朋友吴奎。两人一起弹劾,共事多次,结下深厚的友谊。
包拯一生履历丰富,他的思想处处闪耀着光芒。他是个言行如一的真君子, 守身如玉的真伟人,对自我有着极高要求的政治家,而在做事风范上,却又极具现代思想。他是行动派,不是空头理论家;重调查,也重然诺。他对民众的关心,体现在他的一百多篇奏折中。真实的包拯,远比传说中的更伟大,也更亲切。他的思想光芒,不光接地气,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书最后一篇,写到了包拯的儿孙和他的著名后人。合肥包公祠,为何出现在包公死后第四年?包公的清白家风为何能传承久远?本书以史上最真实的史料作支撑,讲述最生动最真实的包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