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美经济群雄逐鹿300年
》
售價:NT$
347.0

《
应期而生 利奥梅拉梅德与现代金融的诞生
》
售價:NT$
403.0

《
女性私密健康全书
》
售價:NT$
347.0

《
白轮船 典藏版
》
售價:NT$
230.0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日本姓名的历史学
》
售價:NT$
255.0

《
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研究
》
售價:NT$
434.0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文学社团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背景、组织形态及其对新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研究,揭示文学社团的聚合、流散、分化与另一种形式的集结,本质上反映的是现代作家在各种思想浪潮中找寻精神认同和精神栖息的过程,是一种主体精神在搏斗中得以确证的过程,通过探寻社团与新文学思潮的流变历程,得以回归到现代文学的内部系统,厘清现代文学形成思想谱系的脉络和规律
|
關於作者: |
张悦:文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论述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面上基金“左翼文艺与中共初期政治话语建构研究”。
汤晶,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讲师,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重庆市写作学会会员。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发表多篇文章。
|
目錄:
|
目录
001 绪论 从文人结社到现代社团
003 一、文人结社的传统
006 二、现代社团的出现与新文学的转型
009 三、社团的蜂起与新文学格局的形成
015 第一章 现代文学社团的复杂形态
017 一、现代文学社团的多重面貌
027 二、社团演化发展的多种形态
033 三、“文学”的社团:文学思想的各自为营
040 四、“社团”的文学:文学团体多种形式
049 第二章 文学论争与社团势力的消长
051 一、反不反传统:五四文学社团的争鸣
059 二、为人生还是为艺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互看
069 三、“后五四”路在何方:革命文学论争与文学格局的重塑
084 四、文学如何抗战:文学团体的“战时联合”
093 第三章 地缘因素与文学社团的谱系分布
095 一、同乡?同人?同盟
101 二、文学社团与现代地域文学格局的形成
116 三、社团的超地域性辐射
125 第四章 现代教育与文学社团的代际更迭
127 一、留学背景的先在影响
138 二、学院教育的平台聚集
148 三、“门生”“新人”与社团的发展
155 第五章 社约活动与文学社团的圈层建构
157 一、公共空间与文人交往
167 二、核心人物与权威话语
177 三、文学唱和与人际交往
187 第六章 刊物出版与文学社团的话语空间
189 一、阵地:“一团一刊”模式的形成
207 二、编辑团队:知识权威的号召力
220 三、市场效益:商业机制下的运作
225 第七章 “非典型”社团:“游移者们”的选择
227 一、欧美派的“出逃者”:林语堂的选择
232 二、孙犁:一个人的流派
236 三、京海地域之外的“京派”与“海派”
243 附录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简录
257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后记
现代文学社团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新青年阵营、新潮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未名社、沉钟 社、京派、海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七月派、九叶派等,它们的存在清晰 地描画出了新文学发展的轨迹,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纪元。面对着这 样纷繁复杂的对象,我们应该如何在一种纵横交错、四方融汇、相互关联之 中梳理社团自身的发展流脉?又应该如何在一种立体的观照中把握不同社团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都迫使我们探寻一种行之有效的、适合文学社团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谱系学研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西方尼采、福柯的学说在中国大陆学界的深入研究,“谱系”这一概念开始广泛出现在各类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当中。根据福柯自身对于“谱系学”的解释,谱系学就是要“将一切已经过去的事件都保持在它们特有的散布状态上;它将标示出那些偶然事件,那些微不足道的背离,或者,完全颠倒过来,标识那些错误、拙劣的评价,以及糟糕的计算,而这一切曾经导致那些继续存在并对我们有价值的事情的诞生;它要发现,真理或存在并不位于我们所知和我们所是的根源,而是位于诸多偶然事件的外部”。如果说以往的历史研究把历史看成是一个具有本质意义、连续性的东西,那么“谱系学”则注重历史背后的断裂、差异和偶然性,反对一味地追问历史规律和逻辑性,关注世界中一些边缘存在和历史本身的丰富性。
与西方的“谱系学”不同,中国对谱系有着另外的方法语境。《隋书?经籍志二》曾有“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明代归有光的《朱夫人郑氏六十寿序》中写道“至于今四百余年,谱系不绝”,清代顾炎武《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诗云:“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可以看出,相较于福柯的那种强调发现历史复杂性和差异性的“谱系学”,中国的谱系研究更加注重历史性、秩序性、考据性,通常是为了加固传统礼教、秩序和价值观,强调文化上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西方的谱系研究强调其中的断裂、差异性,中国的谱系研究则看重其中的联系性、关联性。
本书对于中国新文学社团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中西两种谱系方法的中和。既在历时的演变过程和共时的相互关联中,考察不同社团共生互养而又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的关联,又讨论这种关联背后那些边缘性、偶然性、异质性的因素,以及两者之间是如何共同决定了中国新文学社团最后的形成和形态。比如说新文学社团与新文学思潮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两座孤岛,如果说文学社团是一棵大树,那么文学思潮滋养着社团的种子生根发芽,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它也会使大树枝叶飘零,走向流散解体的命运。其实新文学社团的流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结果,但流散的过程和原因是值得探寻和思索的。社团的流散既受到战争、政治局势等外部条件的影响,社团成员在思想上的分歧和分化,促使各自选择不同的文艺道路,也会催化社团的分裂。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更为复杂,更能反映出新文学作家思想的演变,更能体现社团内部受到纷繁多样的新文学思潮感染下的抉择。再比如社团之间的关系,无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还是京派、海派,作品与作品之间都有着丰富的关联,它们之间构成一个完整、深厚、开阔的脉络联系。把这些作品在一个发展的脉络中统摄起来,在点面结合中得出文学谱系的架构。还有地域跟社团之间的关系,有些社团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同地域的纽带关联,比如《新青年》早期撰稿人队伍的聚合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皖籍占据了半壁江山,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新青年》自初创以迄于首卷六期,杂志性质基本上可称之为以陈独秀为中心的皖籍知识分子的同仁杂志。”而对于有的社团流派来说,地域性的影响又超出了这种限制。鲁迅在化名“栾廷石”发表的《“京派”与“海派”》中指出:“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1938年,沈从文这样回忆京派的文艺活动:“北方《诗刊》结束十余年……北平地方又有了一群新诗人和几个好事者,产生了一个读诗会。这个集会在北平后门慈慧殿3号朱光潜先生家中按时举行,参加的人实在不少。北大有梁宗岱、冯至、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卞之琳、何其芳诸先生,清华有朱自清、俞平伯、王了一、李健吾、林庚、曹葆华诸先生,此外尚有林徽因女士,周煦良先生等等。”这里提及的作家几乎都不是北京本地人。实际上,从整个京派的人员来看,真正是北京本地人的京派作家很少:周作人是浙江人,朱光潜是安徽人,废名是湖北人,沈从文是湖南人,李健吾是山西人,梁宗岱是广东人,冯至是河北人,林徽因是福建人,何其芳是四川人,王了一是广西人……这些作家的成长背景各有不同,他们在作品中展现的也往往是各自家乡的风情民俗,何以被归入同一个“京派”?这是因为京派的形成,更多的是来自这批作家在文化观上的共通与近似,正是在这样一种相近、相通的文化观的巨大辐射下,京派作家内部因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审美倾向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被融合、被忽略了。也正是由于京派是出于这样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而形成的,也让它不像其他社团那样受到人事交往的巨大影响和牵掣。
如果说新文学社团的聚合、流散、分化本质上反映的是现代作家在各种思想浪潮中找寻精神认同和精神栖息的过程,那么本书对新文学社团谱系形态的探寻,也是对新文学作家、作品主体精神的另一种展示和诉说。当然,由于研究对象的纷繁复杂和笔者的能力所限,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梳理和研究还尚显乏力,不少地方仍然存在着疏漏,真诚地期待各位同行以及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在此感谢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廖小芳等多位编辑在编校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力,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张 悦 汤晶 2024 年 12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