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天然的香草香精提取自一种兰花,它还一度被认为能够催情?
你可知道,兰花曾经化身杀手,在科幻小说的温室和丛林中戮人无数?
你可知道,兰花曾经拍出过合今上千万元的天价,在大萧条时期撑起了一大门产业?
这一切乍一看互不相干的历史,是不是真的互不相干?
后一个问题的提法可能容易把人引向学术化的思考,但请允许我们马上把大家拉回来。因为本书的作者吉姆?恩德斯比,似乎并没有太把这个问题挂在心上。阅读之中,我们实在看不出他怀有什么势必要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的雄心。写作本书的源起,纯属巧合。恩德斯比只是一直对达尔文的植物学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他对雷蒙德?钱德勒和H. G. 威尔斯的小说同样痴迷。也许是某次吃着香草味的巧克力看电影看得太陶醉(我们不得而知),兰花的身影变得显眼,让他无法移开视线。但正是这样一次次随机出现的夺目,让某些脉络在纯然令个人感兴趣的事物之间渐渐呈现、贯穿。此刻如果我们重新凝视兰花,无论在历史之中还是现时当下,都会看到,兰花,本就鬼魅。
也许可以把历史比作一部很长的电影,那作者恩德斯比做的就是落眼于兰花,给历史拉片。当我们首先通过聚焦于兰花而逐帧到特定
內容簡介:
地中海的夏季有着半干旱的天气,一类植物为了熬过这样的环境,在地下发育出了块状的贮藏器官。曾在这片地区活跃的古希腊人,取象比类,以球形外观推断用途,口耳相传其能操控生殖。公元前300年左右,民间传说被采进成卷本的著作;在西文文献中,这类植物第一次落为orchis之名—它,正是本书的主角,兰花。本书要讲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现代意义上用来指称整整一个科的近缘植物的“兰花”概念,要等到大约两千年后的18世纪才会出现。但即使在被理性的分类赋予科学的名称之后,兰花仍然以其充满矛盾的特性吸引人类投射幻想:既与生命之源交缠,又与终结相伴。从莎士比亚到以H. G. 威尔斯的《奇兰花开》为代表的科幻小说,从雷蒙德·钱德勒被搬上过银幕的《长眠不醒》到邦德系列第11部电影《铁金刚勇破太空城》—兰花频频现身:性感、诱惑、掀起过狂热、挑起过争端,致命,但又脆弱……它们从来不是被动的客体,其意图在虚构作品中若隐若现,直到达尔文向我们揭示,自然之中的兰花也确为主体,机敏如人:充满欲求,狡黠求生。
深耕生物学历史的科学史学家吉姆·恩德斯比在意:围绕兰花的文化意象究竟于何时、因何、以何方式积淀出现?既然文化意象从来不可能与科学解读切割,笼罩在兰花之上的想象为何顽强存在了更长时间,这些想象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对兰花的认知以及与兰花的关系?从古希腊科学探起,途经启蒙和维多利亚时代,一路走到20世纪,恩德斯比借历史、商业、艺术和科学之光,透过古本、小说、电影和科学研究,以兰花为镜,寻迹西方文化演变的草蛇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