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1848:欧洲革命之年
》
售價:NT$
913.0

《
克林索尔的最后一个夏天(精装刷边版,黑塞自传式小说)
》
售價:NT$
230.0

《
财富聚变时代: 发掘逆周期的生存智慧
》
售價:NT$
398.0

《
组合数、递推序列与同余式
》
售價:NT$
857.0

《
自由之困:非自由主义如何塑造美国历史
》
售價:NT$
500.0

《
零号琴(日本科幻大师飞浩隆花十年写的长篇代表作!2019年星云奖*佳长篇小说得主!)
》
售價:NT$
459.0

《
鼓楼新悦.创造居场所:孤独与归宿的社会学
》
售價:NT$
388.0

《
售前之道:销售工程师手册(第4版)(新时代·营销新理念)
》
售價:NT$
505.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着手,提出行为金融学理论对于金融理论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证券市场异象,指出该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通过心理学实验的设计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介绍,了解人类在不确定性决策下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前景理论对于期望效用理论的替代;结合金融市场特征和心理学的知识,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分析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作为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运用的结晶,本书针对证券交易中人类行为特点,分析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资产组合理论,并提出行为投资策略,针对公司金融领域,在分析经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基础上,提出了行为公司金融理论。
|
目錄:
|
作者简介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教学建议
第1章 概论 1
本章提要 1
重点与难点 1
引导案例 价格总是对的吗 1
1.1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与发展 3
1.2 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学科基础 7
1.3 行为金融学对新古典金融学的理论挑战 12
1.4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支柱 16
1.5 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 17
关键概念 19
本章小结 19
思考习题 19
案例讨论:从“疯牛”到股灾 19
推荐阅读 22
第2章 有效市场假说及其面临的质疑 23
本章提要 23
重点与难点 23
引导案例 股价应该反映陈旧信息吗 23
2.1 有效市场假说的形成 25
2.2 有效市场假说 26
2.3 市场有效性面临的理论质疑 31
2.4 并非有效市场的实证证据 34
关键概念 42
本章小结 42
思考习题 42
案例讨论:我国A股和H股的差价 43
推荐阅读 43
第3章 期望效用理论及其受到的挑战 45
本章提要 45
重点与难点 45
引导案例 圣·彼得堡悖论 45
3.1 “经济人”假设 46
3.2 期望效用理论及其假设 47
3.3 心理实验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挑战 50
3.4 期望效用理论的修正模型 64
关键概念 65
本章小结 65
思考习题 66
案例讨论 66
推荐阅读 66
第4章 前景理论 68
本章提要 68
重点与难点 68
引导案例 房地产市场的卖者行为 68
4.1 个人风险决策过程 70
4.2 价值函数 73
4.3 决策权重函数 82
关键概念 84
本章小结 85
思考习题 85
案例讨论:克拉尔需要一个心理医生 85
推荐阅读 86
第5章 判断和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87
本章提要 87
重点与难点 87
引导案例 孩子去谁家玩耍更不安全 87
5.1 认知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偏差 88
5.2 启发式偏差 91
5.3 框定依赖偏差 103
关键概念 108
本章小结 108
思考习题 109
案例讨论:网上投票系统 109
推荐阅读 110
第6章 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与偏好 111
本章提要 111
重点与难点 111
引导案例 专用的账户 111
6.1 心理账户 112
6.2 从众行为 115
6.3 过度自信 116
6.4 证实偏差 119
6.5 禀赋效应 121
6.6 后悔厌恶 123
6.7 模糊厌恶与熟悉偏好 124
6.8 时间偏好与拖延习惯 126
关键概念 128
本章小结 128
思考练习 129
推荐阅读 130
第7章 金融市场中的个人投资者行为 131
本章提要 131
重点与难点 131
引导案例 高智商者能跑赢市场吗 131
7.1 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表现 133
7.2 处置效应 136
7.3 过度交易 140
7.4 注意力驱动交易 143
7.5 情绪驱动交易 147
7.6 投资组合的不充分分散 149
关键概念 153
本章小结 153
思考习题 153
案例讨论1:分析师的推荐是否过度观 153
案例讨论2:开放式基金的“赎回惑” 154
推荐阅读 155
第8章 金融市场的股票收益率异象 157
本章提要 157
重点与难点 157
引导案例 天气影响股票市场的收益吗 157
8.1 股权溢价之谜 158
8.2 市场非有效的几个早期异象 161
8.3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167
8.4 投资者注意力与股票收益率异象 171
8.5 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异象 175
关键概念 178
本章小结 179
思考习题 179
案例分析:中国股市的“春节效应” 179
推荐阅读 180
第9章 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与金融泡沫 181
本章提要 181
重点与难点 181
引导案例 “非理性繁荣” 181
9.1 历史上的资产泡沫 183
9.2 个体行为偏差的作用 186
9.3 群体行为偏差的推动 190
9.4 市场机制与制度缺陷的推动 195
9.5 社会环境因素的推动 201
关键概念 207
本章小结 207
思考习题 207
案例讨论1:疯狂的普洱茶 208
案例讨论2:“全民狂欢”—2007年中国股市的盛宴 209
推荐阅读 210
第10章 行为公司金融 211
本章提要 211
重点与难点 211
引导案例 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 211
10.1 行为公司金融概述 212
10.2 市场非有效对公司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214
10.3 非理性经理层的投融资行为 218
10.4 公司股利分配的行为特征 234
关键概念 238
本章小结 238
思考习题 238
案例讨论:康柏公司的系统开发 239
推荐阅读 240
第11章 行为投资策略与管理 241
本章提要 241
重点与难点 241
引导案例 涨停的诱惑 241
11.1 基本面分析VS技术分析 243
11.2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投资行为 250
11.3 利用市场非有效的投资策略 259
关键概念 267
本章小结 267
思考习题 267
案例讨论:“好教授”与“忙碌先生” 268
推荐阅读 269
第12章 行为金融学新进展与研究展望 270
本章提要 270
重点与难点 270
12.1 行为金融学应用领域的拓展 270
12.2 行为金融学研究方法新进展 277
关键概念 286
本章小结 286
思考习题 286
推荐阅读 287
术语表 288
参考文献 304
|
內容試閱:
|
第2版前言
PREFACE
从2010年出版到今天的再版,《行为金融学》已经连续印刷了19次。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既是很大的鼓励,也是极大的鞭策,它赋予了我们更重的责任,告诫我们不能辜负读者,特别是莘莘学子对知识的渴求。与此同时,对学科最先进、最权威学术思想的把握,又敦促我们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本书使之逐渐趋于成熟。
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有两位行为金融学者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2013年,金融学中两位观点对立的学者—传统金融学理论奠基人尤金·法玛和行为金融学代表人物罗伯特·希勒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让很多人在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对诺贝尔奖评价体系对金融理论迭代发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的包容和尊重有了一定的了解。希勒在其著作《非理性繁荣》(2000)中成功预测了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并在该书再版的2005年又预测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其中体现出的学术预见性使希勒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必然;而法玛则是有效市场假说(EMH)的提出者,EMH是一系列经典传统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石,因而,法玛获奖也可谓实至名归。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被称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先驱者的理查德·泰勒。理论上,泰勒在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股票市场非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均为金融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实践上,泰勒提出了针对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储蓄投资等行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强调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不能使用强制手段,应通过选择框架的设计和某些心理干预手段来帮助人们优化决策。
在以上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行为金融学研究也产生了新的动向,正从关注个人层面的偏好走向更关注决策的社会性。斯达特曼提出行为金融正在走进2.0时代(Statman,2018),他认为人们对财富的需求正在与更多的“其他需求”结合起来,如环境保护、宗教信仰等;人们资产组合中所构建的心理账户则正在与退休收入、子女教育等需求关联起来,因而行为金融学研究将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赫什利弗则直接指出“行为金融”将跨越到“社会金融”时代(Hirshleifer,2014),研究范围将包括:社会互动结构、金融观念如何传播和发展;情感对财务决策及价格的影响;社会规范、道德态度、意识形态对借贷或储蓄行为、承担风险等决策的影响(Kumar 等(2011),Mcguire 等(2012),Hutton等(2013));影响财务决策的意识形态如何形成和传播(Han和Hirshleifer(2014))。
为了体现行为金融学的最新进展,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本书在结构和内容安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主要的修订内容如下。
(1)根据行为金融学研究动态,对部分章节做了补充和调整。行为金融学早期主要通过各种异象对新古典金融学发起挑战,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逐渐纳入现代金融学体系中。因此,本书将前一版的第3章“证券市场异象”中的部分内容纳入新版的第2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面临的质疑”之中,而将一些理论性更强,被学术广泛研究的异象纳入新增的第8章“金融市场的股票收益率异象”。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研究在公司金融领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因此我们在新版中将“行为公司金融”独立出来,作为第10章。
(2)增删部分内容,调整部分章节的顺序,优化了全书的篇章结构。鉴于前景理论在行为金融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及其与期望效用理论之间的承续关系,我们将前景理论移到新版第3章“期望效用理论及其受到的挑战”之后作第4章。对于较少被学术界关注、内容晦涩难懂、不太适合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删除了第11章“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第10章“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内容,将其中模型可读性较高的部分重新表述并归入第8章,用来解释股票收益率异象。
(3)加强了理论与应用的统一,对部分概念进行更加准确的界定,力求简明易懂。在第2章关于市场有效与非有效的讨论中,我们尽可能做到理论与证据相结合。由于行为金融学作为新兴学科已获得广泛认可,因此我们将前一版的“标准金融学”一致改为“新古典金融学”,使其表述更加准确。将个人认知偏差与心理偏好集中在第5章和第6章,而后面的第7章和第11章则体现了这些原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了增强从原理到应用的对应性,删除了一些相关性不强的心理实验或原理。
(4)补充了案例和素材,更新了图表数据。在第1章中,我们将行为金融学科发展历史进行了更新,补充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行为金融的发展动态。在第12章中,我们也增补了“社交媒体与大数据金融”“家庭金融与文化金融”“微型金融与普惠金融”等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以及该学科在研究方法论上的最新动态。此外,我们从最新的学术文献和财经新闻中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对案例进行更新和补充,以提高内容的契合度和可读性;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对部分图表的数据进行了更新。
本书的修订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与支持。首先要感谢金融学界的同仁和学子,本书被许多高校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许多老师和同学常常通过邮件与我们讨论书中的内容,也对教材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修改建议。目前,行为金融学还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属于一门“小众课程”。诺贝尔奖获得者泰勒曾经预测“行为金融学”一词将成为一个多余的词汇(Thaler,1999),因为未来的“金融学”就应该包含现实心理与行为因素,即“行为”因素应纳入金融模型中,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金融学。由此我们可以预见,行为金融学将越来越多地被纳入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里,甚至逐渐被纳入必修课的范畴,因而也将迎来更为广泛的关注。
感谢中南大学及其商学院对团队创新学科的支持。2013年,学校投资建设了“行为科学实验室”,装备了标准的实验经济学实验室、神经认知实验室和视觉认知实验室,配备了Neuroscan ERP 脑电仪、眼动仪等先进的硬件设备及国际通用的配套软件,为开展行为金融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感谢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跨学科经济科学中心”主任兼经济学系主任、实验经济学领域知名学者Daniel Houser教授。2012年以来,我们就“自我控制能力”“社会网络与人们的信任关系”等课题开展实验研究,并将相关成果联合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经济学快报》等国际知名期刊上,这对团队研究视野的拓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感谢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Erte Xiao副教授,当她还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理教授的时候,就与她的团队开展过“社会互动的微观行为机理”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并将其相关成果发表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与经济学》(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等期刊上。
感谢德国WHU?-奥托拜斯海姆管理学院的王媚教授,跟她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9年,对跨文化金融的共同兴趣使我们聚到了一起,随后我们就“有限注意力”“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效率”等主题开展了实证研究,并在《国际金融评论》等期刊上联合发表了文章。
感谢教材的合著者彭叠峰副教授和盛虎副教授,感谢团队的王建新老师,作为骨干力量,他们支撑和推动着行为金融研究团队,他们得到了自我的成长,也将生生不息的 “financer”(金融人)学子凝聚到一起,围绕共同的目标开展自由探索。感谢团队的博士研究生鲍玮、许琳、何鲁、张灿、蓝婷婷、陈地强等同学,他们在本书编写中对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等活动付出了大量劳动。感谢整个financer团队,这里犹如一个小小的舞台,让每一个financer充分展现自我,勤勤恳恳地付出,点点滴滴地积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是前人给我们的告诫,多年来,它洗涤着我们的灵魂,激励着我们的斗志,成为金融人团队共同的信条。
最后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它不仅给了我们一个优质的平台,也给了我们信任和鼓励—“华章20周年优秀作者”的水晶奖杯更是寄予了一份沉甸甸的重托和厚望。感谢出版社的王洪波女士,她耐心细致又谦让宽厚,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与自由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剔除浮躁之心,静静地兑现自己的承诺。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异常复杂,经济发展走势跌宕起伏,不断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人类的贪婪与恐惧,演绎着经济的非理性繁荣与低迷。委内瑞拉的恶性通胀和货币危机、土耳其的债务泡沫和经济危机,无不揭示了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瞬息万变。因此,如何应对金融风险,从防范“黑天鹅”事件的意外冲击转变为防控“灰犀牛”式的金融风险底线的冲击;如何维护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健康,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而由这些问题激发出的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使我们不断面对新的挑战,解释新的问题,解决新的矛盾。我们无法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书籍中直接找到答案,却能从其逻辑机理中找到症结,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个领域,有那么多新问题、新理论、新模式等待我们去探索,它值得我们付出持之以恒的耕耘。让我们一同用激情与理想,用辛勤与汗水去浇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壤!
饶育蕾
2018年9月8日
第1版前言
PREFACE
弹指一挥间,《行为金融学》(第2版)一出版已有5个年头了。5年来,金融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形势可谓瞬息万变,经历了极度的非理性繁荣与恐慌: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股票综合指数在一年内上涨6倍,又在随后的一年里下滑70%的跌宕起伏。与此相伴随的是美国爆发的房地产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金融产品的高度泡沫化以及泡沫破裂所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金融市场微观个体的行为偏差在信息不完全、制度缺陷、监管缺失和社会文化诱因的驱动下,演化成系统性群体偏差和市场动荡。在巨幅震荡的洗礼下,人们对金融市场非理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却不能改变对金融投资一如既往的热情和疯狂。
金融危机为行为金融学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出了深刻的思考,正如行为金融学家赫什·舍夫林所说:“次贷危机从本源上说是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泡沫”;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也认为次贷危机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非理性亢奋”;阿克洛夫一针见血地指出凯恩斯通过选美竞赛所隐喻的心理偏差是资本市场不稳定的根源,金融市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着宏观经济,他倡导宏观经济学回归到凯恩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上来。奥巴马政府以桑斯坦和泰勒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梦幻智囊团”更是意味着行为经济与金融理论在政府监管决策中有着重要的用武之地,代表了政策如何“帮助人们认清复杂事物和拒绝诱惑,以免他们受社会影响做出错误判断”的引导。
这一切,无不激励着行为金融学研究者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我们需要更多地理解自身的行为特征及其后果,需要更多的决策者来理性诱导人们的行为。为此我们把《行为金融学》编写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教材,旨在从学生开始进行理性教育和理性诱导,使未来的金融从业人员多一份对投资行为和市场非理性的清醒认识。
本书的特色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的实验描述
考虑到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交叉融合的学科,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需要运用到大量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全书在“期望效用理论与心理实验”“认知过程的偏差”“心理偏差与偏好”“前景理论”等章节里补充和描述了反映决策心理特征规律的心理学实验,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行为金融学赖以依托的交叉学科的知识点。
(2)丰富的案例素材
教材针对金融市场背景和金融决策行为特征进行了广泛的案例搜集与编制,全书案例总数达50余个,案例涵盖国内外投资者决策行为偏差和金融市场异象等方面的典型表现。案例类型包括“引导案例”“案例”与“案例讨论”3种:“引导案例”是在各章的开篇,试图通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用来引发读者对本章重要知识点和核心内容的思考;“案例”用来诠释书中出现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案例讨论”则是作业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分析和思考。
(3)强调中外对比与借鉴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本市场的考察,我们在引入经典国外文献的观点和案例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异象和行为规律,力图展示中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行为特征,以便读者对中国市场和投资者行为进行分析、讨论和思考。
(4)力图深入浅出
强调理论系统性的同时,也兼顾读者群的认识基础,尽可能以朴实的文风和尽可能翔实的图表,来刻画作者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解和诠释。在语言本身所带来的预读乐趣之外,作者的兴奋终将来自于读者的共鸣和对行为金融问题的共同探讨。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许多国内外的同行学者所给予的认同、鼓励与支持。首先感谢加州圣塔克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列维商学院(Leavey School of Business)的赫 什·舍夫林教授,作为国际上最早开始关注和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学者之一,舍夫林的《超越贪婪与恐惧》《资产定价的行为方法》等一系列著作奠定了其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先行者的学术地位。他在2007年10月应邀前来中南大学期间,非常热诚地参与了作者所在的学术团队举行的研讨会,他对作者及其同事和学生们积极、活跃、创新的学术氛围给予了支持与鼓励,并对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感谢苏黎世大学的瑞士银行研究所所长Thorthten Hens教授的邀请,使作者有幸于2009年3月前往苏黎世大学访问,他所带领的“行为团队”(behavioral group)与作者在行为金融学领域有着强烈的共鸣,我们就金融决策行为、实验金融、跨文化金融等前瞻领域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确立了共同研究的选题和合作思路。其中的Oliver Mack博士从苏黎世大学调往德国特里尔大学任终身教授时,第一时间邀请我们团队中的博士研究生任他的研究助理;而王媚博士则于2010年4月对中南大学进行了专程访问,就有限注意力、跨文化金融等问题的合作研究做出了细致的安排。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王国成教授,对实验经济学和金融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共同兴趣,使他在来长沙出差之际专门到中南大学访问,进行学术演讲和学术交流,双方展示了最新研究进展,并就金融经济问题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感谢美国加州大学河边(Riverside)分校的李灿林博士,对交叉持股问题的共同兴趣使他在回国期间专程从上海来中南大学访问,与作者所在团队就有限注意力与公司治理、有限注意力与资产定价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就共同的研究主题探讨了合作研究的具体安排。
感谢金融学界的同仁对我开设“行为金融学”课程所给予的肯定与支持,对作者的精品课程建设提出的推荐意见。他们包括: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的姜波克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的吴冲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的张杰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郑振龙教授、湖南大学金融学院的杨胜刚教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的李心丹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史永东教授等,他们的意见对教材的完善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给了我巨大的信心,使我有动力将教材和课程建设得更加完善。还有中南大学的领导和同事,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是本书得以完成不可或缺的源动力之一。
感谢中南大学一批富有朝气和激情的每一位团队成员,每周一次的Seminar让大家备感压力,但团队内部互相感染的活跃思维、踏实作风和合作精神使大家都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对本书具有贡献的,除了合作者盛虎老师以外,还有博士生彭叠峰、王建新、王颖、张媛和硕士生王攀、田婷霞、彭娟、刘敏、刘晨、戴鹏君、贾文静等。感谢同济大学张轮博士持续的支持和奉献,跨学科的关注使他总能带给我们无拘无束的思考,提供全新的逻辑思维和方向判断,让我们有机会不断尝试新的跨越。
最后,我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一批年轻活跃的编辑,以张渝涓副总经理为代表,马斌、章集香等一批女编辑成为出版社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们有着编辑特有的敏锐、执著和勤奋,同时还有一份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真诚,我被本书策划编辑马斌的工作宣言所深深地感动,她说:“一位成功的作者背后都有一位勤勉的编辑!”本书在华章公司出版,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回味与研究和写作有关的点点滴滴,感觉就像经历了一段长途跋涉终于又到了一个驿站,可以稍事休息,反思一下自己,整理一下思绪。行为金融,这门科学自身的无限魅力以及学无止境的哲学诫勉,始终激励着我,使我将目光再一次投向前行的征途……
饶育蕾
2010年5月2日
于岳麓山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