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具身智能数据工程:标准、技术与实践指南
》
售價:NT$
509.0

《
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
》
售價:NT$
816.0

《
政府论(上、下篇)(中外哲学典籍大全版)
》
售價:NT$
500.0

《
性格解码:解锁你的职业天赋(第6版)
》
售價:NT$
449.0

《
走出情绪风暴,做从容引领的父母
》
售價:NT$
305.0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NT$
316.0

《
费曼学习法:高效学习的实用策略和技巧
》
售價:NT$
301.0

《
风俗论(上册)(汉译名著本)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本书对制造业集群韧性提升的机理、路径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沿着“制造企业一制造业集群一产业链集群”的逻辑,从微观、中观再拓展到宏观层面,分析中国部分制造业集群遭受负向冲击的现实困境,探究制造业集群韧性提升的驱动机理,评估制造业集群韧性强弱水平和敏感程度,并对全国制造业集群的韧性强弱进行分类。基于理论分析、数据挖掘和实证研究,设计中国制造业集群韧性增强的新路径,探讨增强中国制造业集群韧性的优化政策。
|
目錄:
|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概念界定 4
第三节 逻辑框架 42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及压力变化的影响 46
第一节 中国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46
第二节 单重压力与双重压力对中国制造业集群的影响 49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集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8
第三章 双重压力下制造业集群韧性提升的驱动机理 59
第一节 “集群韧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59
第二节 韧性的驱动变量选择和要素间交互关系 69
第三节 “压力一传导途径一空间响应”的结构模型 73
第四节 韧性提升的内外部驱动机制 7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7
第四章 双重压力下制造业集群的韧性评估目 88
第一节 企业失败风险率的差异 88
第二节 制造业集群的韧性测量与分层分析 107
第三节 不同类型集群的差异性 11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6
第五章 双重压力下制造业集群韧性提升的实现路径 128
第一节 制造业集群韧性增强所依赖的路径 128
第二节 增强制造业集群韧性的动态模拟 175
第三节 增强制造业集群韧性的案例分析 19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13
第六章 双重压力下制造业集群韧性的提升策略 215
第一节 微观层面:缓解制造企业的脆弱性 216
第二节 中观层面:增强制造业集群适应性 218
第三节 宏观层面: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219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展望 221
参考文献 223
附录1:主要行业平均集聚趋势 251
附录2:主要的多阶段趋势制造业集群 253
附录3:调查问卷 255
|
內容試閱:
|
总序
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办设立“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每年从已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中遴选10种左右出版,受到学界好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进一步拓展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统一组织出版并公开表彰。人选成果坚持正确导向,符合学术规范,学风严谨、文风朴实,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前沿性,对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意义重大。
然而,也有学者反映,能获此殊荣的结项成果数量实在有限,其中有不少成果结项后也获得了优秀和良好鉴定,却未能得到上述出版机会。特别是随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数越来越多,出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通过不同的方式予以支持。但由于这些成果的出版单位较为分散,即使在同一个出版社内,其从体例到装帧也有很大差别,导致很多优秀成果无法集中展示,不利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扩大影响。
近年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我社致力于“打造一流智库成果出版基地”,加大对高质量、有深度的学术著作出版的支持力度,在学界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上海乃至全国学者将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交付我社出版,是对我社长期深耕智库成果出版的信任和肯定。另外,我社还是全国66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的出版单位之一,近3年已有40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在我社出版,是我社致力于智库成果出版的又一证明。
为进一步强化我社智库成果出版导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庆65周年之际,我社决定设立“尚社智库”专项出版基金,重点支持其子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库”出版,向读者呈现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基金主要支持成果的出版经费补助、学术研讨和媒体推介。同时,为进一步支持该项工作落地,我社将每年邀请全国哲学社会研究领或权威专家组成评委会,对出版的成果予以评奖,并对这类成果予以重点推介。
我们设想,以此专项基金为依托,以现有来稿为基础,进一步汇集来自社会科学院系统、高校系统、党校系统以及其他获得社科基金机构评定的结项成果,充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库”。该文库将从不同角度反映中国学术界贴近决策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情怀和努力,以及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做的可贵探索。我们认为,这项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的社会化,有利于最新社科研究成果和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进一步确立我社智库成果出版基地的定位。
最后,希冀这套文库的出版,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上海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以及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研究员 钱运春
2024年2月15日
第一章 前言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史记》司马迁
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国家的政令、法令无不通过县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因此,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看,县一级工作好坏,关系国家的兴衰安危。
——《摆脱贫困》习近平(1990)
“郡县治,则天下安。”中国行政区划的历次调整,有时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被动调整过程,有时是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其中体现了政府的“无为而治”和“治而有序”的辩证过程。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画卷的展开,中国呈现出一幅“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景象,一条“乡村一城镇一街道办”过渡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一个“村工业小区一镇工业园区一省级开发区一国家级高新区”演变的创新驱动过程。譬如人体全身70多个骨关节,完成了连接骨骼、传递应力、减少摩擦、缓冲压力等功能,使得人能够灵活运动;人体12对脑神经,完成了视听嗅味触等信号的转化、知识的存储和语言文字的信息传递,使得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机体,可以积极应对外界的刺激,并主动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中国的制造业集群就是分布在全国各县市的“骨关节”和“神经节”,撑起了东方巨龙自信的头颅,挺住了祖国大地不屈的脊梁,发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呐喊。
40多年来,中国的制造业蓬勃发展,从1978年近万家制造企业(企业总数20余万家),增加到2022年约700万家,形成了大小不等约655个制造业地理集群(注:根据天眼查数据库分析统计)。这些集群大多数位于区县级行政区划内,部分已然突破县域范围,向着地区性、全国性甚至全球性制造业集群演变。40多年来,这些制造业集群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企业潮涌和2001年加入WTO的再度繁荣,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局部波及,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全面洗礼,更熬过了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的持续拖累,彰显出较高韧性和较强活力。制造业集群是中国引进外资的重要载体,是产品出口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发祥地,是产业链不断攀升和巩固的重要工具,更是当前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将继续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在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目睹了许多产业集群的兴衰往事,也发现许多产业集群主动寻求转变的端倪。通过对40多年壮美画卷的赏析,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更希望为中国制造业集群当前和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做足增强韧性的准备工作,并找到具体的可实现路径,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铺设道路。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各国经济总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周期性或偶发性因素的冲击,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和相对脆弱性变得更大。中国制造业集群承受住了各类风险的冲击,当国内需求不足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当国际市场萎缩时则“出口转内销”,凭借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稳固地位和国内巨大的市场规模,不断破解国内国外双重压力困境。近几年,贸易保护主义使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严重恶化;新冠疫情危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在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些风险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被放大。不断提升中国经济韧性水平,持续增强经济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途径,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议题。制造业集群韧性是塑造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主攻方向,在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中国崛起中扮演重要角色。
制造业集群应对冲击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集中在外部冲击的性质、深度和持续时间,集群先前的增长路径和决定因素,以及各级政府采取的支持性措施等方面。但由于国内外压力的反应渠道不清晰等问题,制造业集群韧性的潜在领域未能得到有效识别。因此,无法从经济波动中预测制造业集群增长路径,更不能提供有效的制造业集群治理策略。本研究借鉴复杂系统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所共同遵循的刺激一反应模式,既能分析不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又能明确压力的传导途径,对研究制造业集群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研究的理论综合框架如图1-1所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