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学的天空(国学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傅佩荣经典之作)
》
售價:NT$
347.0

《
疑案里的中国史3艾公子著(中国史里扑朔迷离的40个疑案,惊奇好玩又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
售價:NT$
356.0

《
大学问·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重绘清代全国各省的银钱比价数据序列,为清代货币史、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
售價:NT$
709.0

《
荷马社会研究(增补版)
》
售價:NT$
765.0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创伤自救指南:如何摆脱消极模式、修复人际关系并获得自由
》
售價:NT$
301.0
|
編輯推薦: |
这本年选以多维视角,收录莫言、西川等百余位诗人作品。主题丰富交织:自然抒情、都市观察与科技反思(如《量子纠缠》)并行,既探讨家庭、孤独等社会议题,又用荒诞意象(如《关于竹篮打水》)解构日常,深度介入现实。然而,它并非简单的合集,而是将人文关怀缓慢沉淀为珍贵的“时代情绪切片”,使其超越年度总结,成为记录时代精神与个体生命的厚重“诗性档案”。
|
內容簡介: |
2024年诗歌年选以多元主题与多维视角,收录了包括莫言、西川等百余位诗人的作品,主题上,自然抒情、都市观察与科技反思(如柳宗宣《量子纠缠》)交织,既关注家庭关系、个体孤独等社会议题,又以荒诞意象(汤养宗《关于竹篮打水》)解构日常逻辑,展现诗歌对现实的深度介入,将人文关怀升华为时代情绪的切片。尽管编排逻辑与部分文本质量尚有优化空间,但其对经典与新锐的平衡、现实与哲思的融合,使其超越年度总结的范畴,成为记录时代精神与个体生命的诗性档案,为中国诗歌生态提供了重要观察窗口。
|
關於作者: |
邰筐,1971年生于山东临沂,现居北京。方圆杂志社执行主编。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泰山文艺奖、诗探索·中国诗歌发现奖、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蓝塔诗歌双年奖、汉语诗歌双年十佳、2019名人堂·年度十大诗人等奖项。著有诗集《凌晨三点的歌谣》《徒步穿越半个城市》和散文集《夜莺飞过我们的城市》,有诗译成英、俄、日等多种语言。
|
目錄:
|
1 大蓟花开 / 阿 华
2 叫白英的人 ,或植物 / 阿 毛
3 纪念品 / 艾 蔻
5 清明回家 / 艾诺依
6 整理老照片突然看到父亲 / 安 琪
7 多年前的某个晚上 / 安 然
8 忽忆你爱我 / 白 玛
9 与一只喜鹊对视 / 白庆国
10 父亲从课堂回来 / 北 野
12 我也想学会一门外语 / 笨 水
14 寂 静 / 灿 萍
15 离 婚 / 草 树
17 害羞的形式 / 车前子
18 古 道 / 车延高
19 大地有着一副菩萨心肠 / 辰 水
21 从北纬 30度出发 / 陈安辉
22 夜雨修书 / 陈 超
24 前男友 / 陈陈相因
27 芥末须弥 :寄胡亮 / 陈先发
29 密 林 / 陈 亮
31 公园即景 / 陈维一
32 山中慢 / 陈小素
34 问 海 / 陈小虾
35 跟野花谈孤独 / 川 美
37 白鹭岛 / 窗 户
38 星 辰 / 崔 也
40 缓慢的阅读 / 大 解
41 回头箭 / 戴潍娜
43 夜 里 / 灯 灯
44 上元夜 / 东 篱
46 松 烟 / 段若兮
47 挽 歌 / 朵 而
49 间飞行 / 非 亚
51 灭蚊记 / 甫跃成
53 重 量 / 伽 蓝
56 我有深情 / 谷 禾
57 母 亲 / 何向阳
59 种猪走在乡间的路上 / 侯 马
61 茶卡盐湖 / 胡 澄
62 制造宇宙 / 胡 弦
65 白鸟浮屠 ,或杜甫躺在夏日海岬 / 霍俊明
67 结 / 吉祥女巫
68 定式之外 / 见 君
69 针尖上 / 江 非
70 对毕达哥拉斯的献辞 / 江 离
71 河狸的水坝 / 姜念光
73 表达欠佳 / 金铃子
74 我想一天有一百个小时 / 康 雪
75 秋天的列车 / 蓝 蓝
77 流星雨 / 蓝 野
78 啤酒厂 / 老 四
80 小学校 / 雷平阳
81 寒冷中 ,我们有制香术 / 黎 落
83 致阿多尼斯 / 李 磊
84 在高铁之上看见群山奔赴 / 李木马
86 喜鹊的提示 / 李 琦
88 影 子 / 李 樯
90 我与铁的相遇 / 李轻松
91 西山暮色 / 李少君
92 奔放之地 / 李 铣
93 有 你 / 梁久明
94 伤心凉粉 / 梁 平
96 灰椋鸟 / 梁小兰
98 在动车站 / 林典铇
100 万物向上 / 林 莉
101 2022夏末十四行 ·宿命 / 林 莽
102 白 露 / 林 珊
103 长江赋 / 刘 川
104 大海回忆录 / 刘 春
105 青海辞 / 刘 年
106 刀 / 刘 汀
108 池澳山上观海 / 刘伟雄
109 83号公路 / 瑠 歌
110 量子纠缠 / 柳宗宣
112 我们说到雪 / 龙 少
113 飞 蛾 / 卢卫平
115 黑夜的一只手 / 鲁西西
116 且 记 / 陆辉艳
118 秋日 ,范家林村 / 路 也
120 本 源 / 马 累
122 身体的因式分解 / 毛 子
124 翻阅一本旧书 / 孟醒石
126 沙 葱 / 苗同利
128 布拉格文学印象 / 莫 言
131 与崔完生书 / 慕 白
133 两只鸟 / 娜 夜
135 山 中 / 宁延达
136 画地图 / 牛庆国
138 公开的独白 / 欧阳江河
139 大巴去婺源 / 庞 培
143 归还 ,也是回来 / 青小衣
145 勾 勒 / 邱华栋
146 奔 赴 / 荣 荣
147 石头记 / 三姑石
148 勺子柄与面包坊友谊赛 / 桑 克
150 沧海月明 / 桑 子
152 给老娘做饭 / 商 震
154 跑 步 / 尚仲敏
155 钟 / 哨 兵
156 爱情的未来 / 沈浩波
158 天鹅没有眼睛 / 盛 兴
160 梦中语 / 舒 洁
162 光与布匹 / 苏 末
163 高台上
——给胡续冬 / 孙 磊
165 一个男人走着走着突然哭了起来 / 邰 筐
167 星光照着涛声洪亮的大海 / 谈雅丽
169 关于竹篮打水中对那条井绳的提醒 / 汤养宗
171 打水的人 / 凸 凹
172 拯救故乡 / 王单单
173 麻 雀 / 王二冬
175 赶时间的人 / 王计兵
176 芒种 ,关于象征 / 吴乙一
178 雪 / 西 川
180 河水邀我去明日 / 夏 午
181 我经过她的居所 / 小 葱
182 在江夏遇见一棵柚子树 / 小 西
183 1314 号界碑 / 谢宜兴
184 虚构的族谱 / 辛泊平
186 不可知 / 辛 夷
187 在杜甫草堂读诗 / 熊 焱
189 敬意 :致山水 / 徐俊国
190 慢 慢 / 徐明月
192 在高密 ,那年我十岁 / 徐 晓
194 前生挡了后路 / 轩辕轼轲
195 摘果子的人和一个奇怪的梦 / 阎 安
197 辽 阔 / 颜梅玖
198 你在 ,爱的事物就在 / 雁 西
200 夜 路 / 杨 荟
202 发生在宋代的事情 / 杨 键
203 我把我的恨一再压低 / 杨 康
204 脉 动 / 杨 子
206 黑天鹅 / 夭 夭
207 在乌当遇见前世书生 / 叶延滨
209 参观一艘宋船 / 叶玉琳
210 数 量 / 殷龙龙
212 在一条河的下游给上游写信 / 尤克利
214 孔 雀 / 于 坚
215 父亲的眼镜 / 余笑忠
217 向不确定的事物索要亮光 / 余秀华
219 我的房子 / 宇 向
221 摄影师 / 玉 珍
224 万有引力 / 喻 言
226 信 使 / 云 充
228 流 年 / 查文瑾
229 换栅栏 / 臧 北
230 玫瑰叉 / 臧 棣
232 回忆 ,室内的雨 / 臧海英
233 盛 典 / 张二棍
234 打盹的环卫工 / 张新泉
235 沙 子 / 张作梗
237 春山外 / 赵晓梦
239 如果你是玫瑰 / 郑单衣
241 一只橘子 / 芷 妍
242 天空总给我安慰 / 周 簌
243 灯 房 / 周 鱼
245 山那边的穷亲戚 / 朱庆和
246 等风的时候 / 庄 凌
|
內容試閱:
|
序
代序言 : 在 AI 复制的狂欢中重建精神的故乡
——2024年度汉语诗歌观察
邰筐
一
《诗经》之前的上古歌谣里有一首《弹歌》, 全篇只有八个字:“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肉)。”短短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 全过程,信息量之大,足以轻松装下一部长篇。八个字足以让我们脑补出 极具细节化的四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一群裹着树叶、兽皮的先民在原始竹林里用石斧砍伐竹 子;第二个场景:一群先民用骨刀把砍下的竹子削枝、去叶,破竹成片, 然后用野藤之类的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一步步把它制成一张弹弓;第 三个场景:一群先民捡拾大小不一的石块,打磨成适合发射的弹丸,装到 弓弦上打出去;第四个场景:弹弓手瞄准飞禽或走兽,一旦击中,大家便 向受伤的鸟兽飞奔而去,一起参与围猎。
这是我目前读到的一首最古老的诗歌。我突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 题,如果把这四个最古老的劳动场景描述给AI,让它根据以上场景, 以极 简的文字写一首先民狩猎的古体诗,不知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输入之 后短短三十秒我便得到了这样一首新古体五言《竹弓行》:
石刃裂苍筠,韧藤缚弯弧。
砺石作星雨,逐影共围驱。
无独有偶,早在七八年前写诗机器人“小冰”“小封 ”就横空出世,并 先后推出诗集《当阳光失了玻璃窗》(2017)、《万物都相爱》(2019)。 北京 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发出小明、小南、小柯,清华大学则研制出薇薇、 九歌等写作机器人。机器人写诗,正成为诗歌研究界关注的重要对象,甚 至是热门话题。2024 年底,在第八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上,近百位海内外诗 人围绕“AI 时代 · 诗歌传承与人类未来 ”这个话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一些诗人认为,人工智能及其算法逻辑形成的写作, 已不只是初级阶段的 无功利的“语言游戏”,而是经过长期训练以后的“潜在文学工场 ”的写 作 。 以小封为例,小封在开始诗歌创作之前学习了古体诗词曲约 20 万首、 现代诗约 30 万首。它师从中外名家,它的老师不仅有中国古代的李白、杜 甫、 白居易,还有国外的萨福、拜伦、狄金森。
我在这里并不想继续探讨人类与AI 写诗孰优孰劣,当人类已能通过量 子计算机破解基因密码,当信息的洪流以比特为单位冲刷着我们的感官, 当技术迭代将世界压缩成一块闪烁的屏幕,我们的指尖瞬间滑动便能捕获 千年文明的碎片,甚至让探测器穿越星际尘埃。
我的脑海里突然涌现出一个颇为荒诞的画面:一个拥有光速大脑的机 器人正骑着杜甫的那头毛驴子,缓缓走在通向长安的古道上。
这种“光速的大脑与缓慢的心灵 ”的悖论,或许正是我们今天的宿命。 人们习惯了在高速中失重,在喧嚣中失语,在虚拟中失真。然而,在这片 由二进制编织的加速荒原上,诗歌却以一种近乎悖谬的姿态生长——它拒 绝被压缩,抗拒被量化,以缓慢执拗的笔触镌刻着时光。
在这个每秒产生4.7TB数据的星球上,写诗或许是最奢侈的反叛。诗人 用词语编织减速带,在意义的快车道上制造必要的颠簸;他们深耕语言的 冻土,让被技术祛魅的世界重新散发神性的微光。缓慢不是保守,而是另 一种先锋——从 Chat GPT 到量子计算,从元宇宙到脑机接口,当人类正加 速滑向赛博格化的临界点,诗歌始终是那根拴住气球的金线, 以独特的敏 感与韧性,记录下灵魂在数字洪流中的震颤与觉醒。
二
2024 年的世界,科技与危机并存,希望与困惑交织。全球化退潮、人 工智能崛起、生态困境加剧、个体精神漂泊……这些宏大的命题在诗人们 的笔下要么被拆解成细微的日常,要么被重构成记忆的瞬间。每一首诗都 是一扇门,每一扇门都通向诗人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读诗的过程就是征服 一座座语言迷宫的过程。
好诗人都是埋伏在繁忙日常里的心灵禅修者。
外卖骑手诗人王计兵《赶时间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空气里赶出 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一个个飞奔的外卖 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证明诗意从未远离烟火人间。 更耐人寻味的是商震的《给老娘做饭》: 当母亲在小米粥、疙瘩汤与馄饨间 反复无常,诗人捕捉到的不仅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更是用食物的 热气蒸腾出记忆的形态学,“其实我没饿 ”的喃喃自语,道尽生命暮年的孤 独与尊严,这是AI 算法无法捕捉的人间温情 。林典铇的《在动车站》 中, 母亲“ 油腻腻的手剥橘子 ”的场景,在面部识别与行为分析的精确之外, 守卫着伦理的温度。胡澄在《茶卡盐湖》 中写道:“含垢的心多么愿意/浸 在水中/使劲地擦洗”,诗人以语言的自我清洁运动,对抗数据污染的侵袭。 宇向在《我的房子》 中建造的“ 由书垒成的走廊”,就像一座纸质挪亚方 舟,载着汉语的基因密码,驶向不确定的未来 。辛泊平的《虚构的族谱》 揭示了诗歌的终极魔法:当现实族谱在历史暴力中支离破碎,诗人用词语 重建“对前朝保持未知的敬意”。这种虚构不是逃避,而是以慢制快的战 略:在文明加速折旧的进程中,诗歌用语言的缓刑创造记忆的飞地。
打捞时间长河里那些记忆的瞬间是这个选本的另一条主线。
安琪在《整理老照片突然看到父亲》 中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时间穿 刺:25 岁的女儿与 51 岁的父亲在相纸中永恒碰杯,而叙述者以未来视角宣 告“过了 12 年,我要离/过了17 年,他要死”。这种时空折叠的叙事,暴露 出记忆的残酷与温柔:照片是凝固的琥珀,而诗歌是溶解琥珀的溶剂,让 逝去的时光重新流动成生命的潮汐。在《小学校》 中,雷平阳以废墟般的 校园为意象,反思教育、历史与暴力的纠葛:“抄录的文字中,还弥漫着火 药的气息 / 而非童心!”这种冷峻的笔触,将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荒诞并置,提醒我们:诗歌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对遗忘的抵抗 。 同样,《上元 夜》 中东篱以“一条扭曲的铁链 ”刺破节日的虚幻,将个体的苦难嵌入集 体狂欢的缝隙,揭示出光鲜表象下的裂痕。窗户笔下的《白鹭岛》, 让鸟群 成为“从时光深处飞出/不停打捞着我们美好、逝去的记忆 ”的灵媒。李少 君的《西山暮色》 以山色隐喻时间的凝固:“他脸色肃穆,和苍茫的山色融 为了一体”。而蓝蓝的《秋天的列车》则用“候鸟、树叶和黄昏 ”的消逝, 宣告“生命撤走后的寂静”。诗人如同时间的考古学家,在记忆的废墟中挖 掘出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并将其锻造成抵抗虚无的武器。孟醒石的《翻阅 一本旧书》将七十年前的批注视为“藏在砖缝的密钥”,在铅字与青苔的共 生中,完成对线性时间的叛逃。这种记忆考古还呈现为文明基因的重新编 码,莫言的《布拉格文学印象》 以卡夫卡、 昆德拉等文学幽灵为坐标,在 布拉格的雨巷中,“马蹄铁闪烁的明亮/是幽暗中你的泪光”,将东欧文学传 统熔铸成抵抗技术异化的盾牌。这种对时间的凝视,最终指向存在的本质。 毛子在《身体的因式分解》 中发问:“为什么手是五根指头 / 血,天生就是 鲜红?”身体的奥秘与宇宙的秩序在此交汇,诗人以科学的冷峻与诗意的狂 热,探寻生命最原始的密码。胡弦在《制造宇宙》 中写道:“急救车从不稳 定的光线里驶过/要去抢救一个坏了的宇宙”,以科幻叙事解构爱情的量子 纠缠,将自然书写推向宏观与微观的极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语言的盛宴, 更是灵魂的跋涉,如余秀华在《向不确定的事物索要亮光》 中所言:“你向 不确定的事物 / 索要亮光 / 这是最好的”。——诗歌的本质或许正是如此: 它不提供确凿的答案,而是以不确定的姿态,照亮我们生命中那些未被言 说的角落。
缓慢与坚守成为一种新的诗歌美学。
正如大解在《缓慢的阅读》 中描述的沉思:“直到阳光披在我身上/书 卷忽然反光/我知道该起身了 ”——这种从慵懒中升腾的顿悟,揭示了慢速 思考的珍贵:它允许光线在玻璃上折射波纹,允许往事在地板上投下倒影, 允许我们在钟表的圆周运动中触摸线性时间之外的褶皱。在环境危机与元 宇宙狂想并置的当下,诗歌悄然进行着自然的复魅仪式。而李轻松的《我 与铁的相遇》则展现了工业文明的史诗维度。铁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 “精神的遗址”,是“非遗的技艺”,是“ 穿透文明第一道曙光 ”的圣物。诗
人与铁器的对话,实则是与整个工业文明的超时空谈判——当AI 开始撰写 情诗,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诗歌来守护人性的温度。在表情包肢解语言、热 词消解思想的语境下,诗歌坚持着语言的炼金术。车前子在《害羞的形式》 中创造奇崛的隐喻:“船在河面凿个洞/水像一艘船沉掉,没有负担 ”—— 这种违反物理法则的想象,实则是对语言陈规的爆破。阿华的《大蓟花开》 以植物为时间容器,“霜色还带着草木的骨气”,将物种进化史压缩成一句 箴言。霍俊明的《白鸟浮屠,或杜甫躺在夏日海岬》让水鸟的翅膀“打开 一道垂直的光”,在生物性与神性的交界处完成对技术祛魅的抵抗。而辰水 的《大地有着一副菩萨心肠》则将土地升华为救赎的象征:“不冤枉一个好 人,不嫉妒一个富人,不拉下一个穷人”,这种泛神论的书写,既是对农耕 文明的致敬,也是对工业时代异化的批判。或许正如臧棣在《玫瑰叉》 中 的发现:捕鲸叉的锈迹里沉淀着大航海时代的凶险,而玫瑰叉是“ 由神圣 的肉体做成的”。在这个光速时代,缓慢的诗歌正是这样的玫瑰叉——它刺 破技术的茧房,在所有人造光的包围中,为我们打捞最初的星空。
当深度学习模型可以瞬间生成押韵的句子,诗人们用自己优秀的诗作 回答了“ 为何仍需人类写诗 ”这个问题 。或许正如西川在《雪》 中所言: “雪带来了缺少 ”——而诗歌,正是对着这种缺少的深情凝视。
三
基于以上理由,我选出了2024年度 150 多首优秀的诗作,但我深知这种 披沙沥金的筛选方式难免挂一漏万;而且受困于每个编者的自我认知,每 个选本也许最后都只能算作一家之言。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