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NT$
305.0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NT$
301.0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NT$
398.0

《
要有光
》
售價:NT$
352.0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NT$
403.0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NT$
449.0

《
无路之路
》
售價:NT$
305.0

《
暗黑历史书系·古代战争史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传统中国各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金融文献为中心,亦即从最早的一篇货币文献《国语》所载公元前524年“周景王铸大钱”到1915年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的数十篇,就先秦到民国初年2000余年的中国货币金融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本书坚持古今对话,中西对话,利用今天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文献为解剖对象,以西方货币金融发展的历史和思想为比较参照,以期达成“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的思想资源重建货币金融理论”的目标。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的思想资源重建货币金融理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与今天货币金融理论进行纵向比较,明确同一货币金融概念及思想的时代性,古今对话,更加清晰地认识今天货币金融范畴的特征、性质和内涵。第二,利用中西的比较分析,东西对话,辨析同一货币、金融范畴及理论受国情影响,具有空间地域性特征的内涵和制度条件。第三,利用古今、中西的比较,明确传统中国不同时期货币金融的时代主题以及长时段中时代主题变化的动因和机制(技术、观念和制度的互动),为今天货币金融概念及理论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色的塑造提供思想资源。
|
關於作者: |
何 平 教授
1965年生,湖北省咸丰县人。1991年7月迄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现为货币金融系教授、金融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2003年1月至2017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等职。
2000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从事“中日金融发展比较”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2009学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GSAS)Committee on usiness&Economics(设于哈佛商学院HBS)从事“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人选教育BU“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名师。2020年度获评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出版专著《清代赋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人民出版社,2019年),合著《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李稻葵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译著《经济史上的教训》(【[日]冈崎哲二,新华出版社,2004年)、《货币制度的世界史》([日]黑田明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日]冈崎哲二,中信出版社,2010年)、《别无他法——作为终极风险管理者的政府》([美]戴维·莫斯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现代银行业的中国基石——广州十三行担保制度与银行存款保险的起源》([美]葛富锐FredericDelano Grant,Jr.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年)。
先后主持教育BU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2008年)及《清代货币结构与财政货币化》(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最佳边界与金融风险管理》(2015年)、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治理视角下传统中国货币与财政关系研究(1368-1911)》。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金属铸币时代:货币基准单位、铸币国定论与货币数量论
第一节 单穆公“子母相权论”与货币的层次结构 / 5
第二节 《国蓄》篇所见《管子》的货币数量论与国家治理 / 11
第二章 铜钱时代:格雷欣法则、货币铸造专权与货币万能
第一节 西汉贾谊的“奸钱论”与格雷欣法则 / 25
第二节 晁错“贱金玉”的货币国定论与司马迁的货币交易说 / 36
第三节 《盐铁论》所见桑弘羊铸币权的中央集中垄断思想及其意义 / 67
第四节 中古自然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经典《钱神论》 / 76
第三章 纸币时代:铜钱短缺、国家纸币与纸币的价值调控
第一节 唐宋的“钱荒论”及其实质 / 91
第二节 世界最早纸币理论“称提理论”与南宋纸币风险管理 / 102
第三节 《叶李十四条划》与元代纸币的性质 / 115
第四章 白银时代(一):钱钞失序、并行互补流通与白银忧虑
第一节 白银走上主导货币舞台的步伐与明中期的“邱濬方案” / 133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货币“使用处方”的转变——从“重钱轻银”“行钞废银”到“三者相权” / 144
第三节 “白银时代”的多维透视与明末的“废银论” / 158
第五章 白银时代(二):白银短缺、外部供给与纸币魔咒
第一节 明清之际陆世仪的货币论与信用货币的缺失 / 177
第二节 “贸易的猜忌”、蓝鼎元的开海论与货币的外部供给 / 192
第三节 王瑬“钞无尽”的货币思想与“现代货币理论” / 206
第四节 许楣“有尽故贵”的货币金属论与货币的“三极世界” / 220
第六章 近代转换的基础:白银外流的实际与纸币观念的落后
第一节 苏楞额的“白银外流论”与近代中国的货币困境 / 240
第二节 马克思笔下的王茂荫及其纸币理论 / 256
第七章 近代转换的努力(一):货币失序、本位方案与困境
第一节 马建忠的“重商主义”金银观与近代中国主导货币的取向 / 279
第二节 康有为“金本位救国论”与近代中国的本位困境 / 295
第三节 梁启超的“虚金本位论”与货币行政的失败 / 311
第八章 近代转换的努力(二):近代化融资、银行方案及艰难实验
第一节 郑观应的银行论与近代中国银行发展的指向 / 332
第二节 孙中山的“钱币革命论”与纸币的未来 / 350
第三节 李宏龄的票号成败论与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缺失 / 368
参考文献 / 3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