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关运作背景下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丛书)
》
售價:HK$
398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218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449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245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704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28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500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500
|
編輯推薦: |
以新理论的高度和视野编写的中药类基础科学理论著作,对本草经典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解读,为中医药学建立了衔接经典本草的筑基学科。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十论,致力挖掘中药学的精髓,揭示其深厚的理论根基,展现中药学这门古老学问的现代价值与无限魅力。开篇的认识论,追溯了本草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更论述了药物发现的过程,生动诠释了“实践出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药物性效论从多方面详细地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发展作出解读,全方位剖析了药性理论的思想脉络体系与深邃内涵。药理论阐释了源于中药特性、药效实验、临床经验的药理之理。毒理论揭示毒药与毒性的本质,详尽阐述了毒性的科学控制、中毒解毒之道,以及毒麻类中药的安全有效使用。药材论从药材的道地性与鉴定的双重维度,深入分析确保中药材质量卓越的核心要素,梳理了道地药材形成过程的复杂自然人文脉络。创新性地提出了生物鉴别论,完善了药材鉴定方法体系。饮片炮制论系统归纳提炼了本草经典中蕴含的中药饮片炮制科学理论,并明确了中药炮制的规范体系及其在中药学中的关键位置。中药因配伍疗效迥异,处方配伍论对配伍理论进行分析解读,为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提供理论支撑。中药疗效因剂型而异,成药剂效论介绍了中药为适应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不同需要而制备成的不同制剂形式,阐释了其功效特点。中药疗效因用药服药有别,用药服药论全面梳理总结历代医家的用药服药方法,指出用药服药顺应天地变化规律、把握疾病变化阶段,才能发挥方药最好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的用药服药理论奠定基础。中药因成分多效,药力论详析“药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串联了古今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科学认识,对各药“药力”进行分类解读,并以“药力”为评价指标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做出具体表征,对本草的不断认识和研究作出了宏观和微观的科学解读。
本书系统总结了中华民族对中药的认识过程,是以新理论的高度和视野编写的中药类基础科学理论书籍,对本草经典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理论解读,为中医药学建立了衔接经典本草的筑基学科。本书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的中医药专业基础课教材与参考书,也可引领中医药从业者、研究人员的专业基础学习和行业深度研究,全面服务于中医药的学、研、产、用、管。
|
關於作者: |
张世臣(1940年—2024年),锦州义县人,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药学家,原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系(现中药学院)主任,中药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药政局副局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司长,精通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现任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饮片,分会专家组组长。
|
目錄:
|
1 章? 认识论
第一节 实践论
第二节 万物皆药论
第 2 章? 药物性效论
第一节 药物气(性)味论
第二节 归经、引经论
第三节 药物功效主治与分类
第四节 药物反、畏、禁忌论
第 3 章? 药理论
第一节 药理的提出与理论构建
第二节 基于实验的药效原理探索
第三节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探讨 与建立
第 4 章? 毒理论
第一节 毒药与毒性
第二节 药物毒性的控制与应用
第三节 中毒之解毒救护
第四节 麻醉药
第五节 毒理学研究
第 5 章? 药材论
第一节 药材道地论
第二节 药材鉴定论
第 6 章? 饮片炮制论
第一节 炮制称谓考证
第二节 炮制论
第三节 炮制规范论
第 7 章? 处方配伍论
第一节 七情合和论
第二节 反畏禁忌论
第三节 君臣佐使论
第四节 七方十剂论
第五节 量效论
第六节 用药如用兵论
第 8 章? 成药剂效论
第一节 剂型的起点——液体制剂
第二节 固体制剂
第三节 半固体制剂
第 9 章? 用药服药论
第一节 服药有时论
第二节 服药随病况而异
第三节 送服药剂饮液的选用及将息
第四节 服药因人论
第五节 食物禁忌论
第 10 章? 药力论
第一节 “药力”的提出与深化认识
第二节 影响“药力”的因素
第三节 中药之“药力”解读
第四节 从现代常用中药的研究,解读“药力”
|
內容試閱:
|
我有幸拜读审阅了这部张世臣先生倾注心血的著作,并与张老师一起探讨确定了本书的最终命名。这是近几年比较少见的著作。张老师立足自身深厚的本草理论积淀,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和思考中医药经典体系里中药学科教育基础缺失的问题。
古老的中医药发展至今,我们都会把眼光聚焦于历史的沉淀,聚焦于如今的创新,聚焦于中医药这棵大树的顶端,去观花、摘果,或者赞叹枝干和叶冠,但很少在其根系营养上下功夫,为它如今的成长重新梳理根系、培土固根。我想张老师编写本书就是在做这件事,他的系统理解和深入思考均基于中药本草经典理论,以期衔接和支撑中医药学如今的科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夯实中药学科教育的基础知识,为中药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坚实的视角。
原始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寻找食物。食物的来源包括猎取野兽、捞鱼、捕鸟、拾蚌蛤、采摘野果、挖取植物地下根茎等。在人类学会用火之前,饮食皆为生食,故有茹毛饮血、腥臊恶臭之患,易导致胃肠道疾病及寄生虫病。部分草木来源的食物具有毒性。人类一旦食用有毒的果实、根茎,就会出现呕吐、泻下、汗出淋漓等不良反应,甚至昏迷、死亡。狩猎等活动也易导致外伤疾患。可见,各类疾患对人类的威胁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民以食为天,食为民之本,而“食病亦同源”。在此情况下,便有了“神农尝百草”“令民知所避就”。“避”者,避免觅食、进食过程中“中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就”者,寻觅既能食用,又能消除疾苦的食物,毒性明显者不可食用,只能用于解除某些疾苦之用,这就慢慢有了对“药”的认识和应用。故《说文》称:“药,治病草也。”因此,在中华文明中一直有“药食同源”之说,认为“药”是治疗疾苦之物,且以草类(泛指植物)居多,故称药为本草。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医药实践的积累,华夏大地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药体系,即现在所称的“中医药学”,其中的药物疗法所应用的药物学体系即后来的“本草学”,亦即现在所称的“中药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