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滞后情书
》
售價:HK$
218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449

《
图说航天科学与技术
》
售價:HK$
500

《
北派2:西夏梵音(网络原名《北派盗墓笔记》)
》
售價:HK$
245

《
当代中国经济讲义
》
售價:HK$
704

《
40堂生死课
》
售價:HK$
296

《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看日本系列)
》
售價:HK$
286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500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研究的“江苏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新四军在江苏建立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块抗日根据地,以及目前行政区域属于江苏的新四军建立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国内对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本书从新四军革命精神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关系整合入手,分析新四军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由此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探讨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放策略,研究新四军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其价值意蕴、新四军文化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
|
| 關於作者: |
叶美兰,南京邮电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邮电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历史研究,担任jiaoyu部高校历史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主持“共产党红色邮政”和“中国近代史邮政史料整理与研究”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各类奖项10多项。
曾凡云,男,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现任职于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政治史、中共党史和新四军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史学史研究》《民国档案》《安徽史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徐鸣,女,法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后,现任职于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根据地史和邮政史。
|
| 目錄:
|
目录
绪 论 001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001
二、 研究内容、史料来源 009
三、 学术创新与突破点 011
第一章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 013
第一节 全国抗战爆发前的江苏社会 013
一、 政权更迭与政局演变 013
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017
第二节 江苏沦陷和日伪的统治 037
一、 全国抗战初期的江苏战场 037
二、 日伪政权在江苏的统治 054
第三节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 060
一、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060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071
第二章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建设 076
第一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076
一、 江苏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历程 077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纲领及其具体化 087
第二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制度建设 097
一、 参议会制度 097
二、 行政体制 104
三、 司法制度 113
四、 干部人事制度 119
第三节 中共在江苏抗日根据地的自身建设 131
一、 思想建设———整风运动 131
二、 组织建设———精兵简政 136
三、 作风建设———群众路线 145
四、 廉政建设———反贪污反浪费 150
第三章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157
第一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建设 157
一、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财经政策和方针 157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机构和人员 167
三、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管理与监督机制 177
第二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 189
一、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190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198
第三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工商税收 209
一、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工商业 209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工商税收的建立与发展 218
三、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工商税种 225
第四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金融货币 235
一、 江苏抗日根据地金融机构的创建与发展 235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货币的发行与流通 242
三、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248
第四章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教育与文化 256
第一节 卓有成效的新闻出版宣传工作 256
一、 报刊类型、内容、受众的多元化选择 257
二、 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全面发展 269
三、 党和军队领导人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宣传 279
第二节 教育事业在艰难困苦中蓬勃发展 283
一、 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283
二、 廉政教育长抓不懈 286
三、 民众教育丰富多彩 296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繁荣及其社会影响 298
一、 抗日根据地文学与艺术的兴起 299
二、 抗日根据地文学与艺术的繁荣 308
三、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社会影响 316
第五章 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建设 323
第一节 新四军在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群众工作 324
一、 新四军开赴江苏前沦陷区群众工作的开展 324
二、 新四军在江苏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的开展 329
三、 江苏抗日根据地群众工作的特点 348
第二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统战工作 356
新四军对江苏各派别的统战工作 357
第三节 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380
一、 新四军在江苏抗日根据地卫生工作的开展 381
二、 江苏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385
余 论 392
一、 新四军在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特征 393
二、 新四军在江苏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基本经验 397
参考文献 408
索 引 421
|
| 內容試閱:
|
绪 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国抗战时期,新四军在江苏坚持抗战并创建了比较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本文所研究的“江苏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新四军在江苏建立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块抗日根据地,以及今天行政区域属于江苏的新四军建立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和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
学界关于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而言,有相关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抗日战争史与国共关系史的相关论著中也会涉及本主题的研究内容,均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史料储备与理论支撑。近几年来,本课题组对此主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在此,着重对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基础做一简要梳理。
(一)国内有关新四军与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述评
1. 关于新四军史料的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就已开展,零星散见于抗战时期共产党创办的报刊杂志,以及当时公开发行的报刊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解放军建军、发展历史的研究加强,既有史料汇编,也有相关回忆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非常重视新四军研究,加之江苏、上海、安徽等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纷纷成立,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加入,新四军研究成果丰硕,既有中央军委组织编写的大型史料丛书,也有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分会组织编写的各根据地发展史,以及专题论述、回忆录和口述材料等,以上史料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2. 有关新四军史的最新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丰功伟绩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诸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新四军史内容主要包括:国共两党领导人与新四军的组建、新四军的发展战略,新四军发展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如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皖南事变、黄桥战役、曹甸战役等),新四军领导人关于新四军发展的军事思想、群众思想、统战思想等等。在中共领导人关于新四军的发展战略与对新四军组建与发展的指导方面,王骅书长期予以关注,其在《抗日战争研究》《安徽史学》《史学月刊》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10篇。如其对“发展华中”战略的关注,作者在《新四军、八路军华中“连通”战略的缘起与逐步实现》[《史学月刊》2013(3)]和《抗战期间中共“发展华中”战略研究辨析》[《抗日战争研究》2012(4)]等论文对此作了专题探讨。上述成果认为将新四军、八路军在武装上连成一体“打通南北地域”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改编组建之初就存在的构想,其关乎抗日战争胜利的格局与性质,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成败未来。同时,发展华中和中共两大军事力量在华中汇合是抗战期间中共中央较早的战略构想。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华中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未得到显著发展。中共出于对抗战全局的总体考量与战后格局的长期筹划,从新战略发展需要,指挥八路军进入华中与苏北地区。八路军与新四军在1940年会师。再如曾凡云则对蒋介石与皖南事变,以及国民党电文中关于新四军史料记载的重要价值作了初步探讨。其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苏北地区新四军未刊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新四军史料整理与研究”,并在《史学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史学》等权威期刊发表文章近10篇。
毫无疑问,在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新四军具有独特的地位。八路军由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主力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工农红军组成,新四军则由留在赣、闽、浙、湘、粤、皖、鄂、豫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组成。二者同样都是党领导下统一的革命武装,但缘于历史与斗争环境的差异,两者却显示了不同的个性与特色。所以,陈毅指出:“光荣革命八路军的名字,代表着伟大的红军主力长征的历史,而光荣革命的新四军的名字,则代表着我党我军所领导的伟大的游击兵团的历史。”
但是,当前学界有关新四军史的研究与其在中国抗战史的地位还十分不相称,本课题将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一是对新四军发展史作系统研究;二是加强对新四军重要领导人的军事思想、根据地建设思想的研究;三是着眼于新四军的军事斗争与建设,加强对新四军与日伪顽斗争的研究;四是对新四军的统战工作、群众工作、教育工作等课题展开深入研究。
3. 有关江苏抗日根据地研究。江苏是中华民族较早进行抗战的地区之一,江苏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战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江南,开始积极对日作战,江苏遂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战的核心区域之一。江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可以说,江苏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在日军已经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大举进攻、把重点转向占领区的形势下深入敌后建立的;同时此地又面临着留在华中敌后的国民党军10多万主力部队的压力,因而长期处于敌伪顽三面夹击极为不利的环境中。在这种形势下,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宝贵经验自是别具一格。江苏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财经、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以及社会变迁都有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新中国史研究有所借鉴,因而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对居民实施疯狂的大屠杀。1938年6月,徐州会战结束,但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完全撤离江苏,韩德勤以兴化为驻地成为江苏的最高长官。1938年夏,新四军挺进江南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此后相继在沦陷区建立苏中、苏北、苏南根据地。1940年,汪伪政权建立。从此开始,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为止,江苏地区成为日伪、国民党与新四军斗争的最激烈区域。侵华日军联合汪伪政权对新四军在江苏建立的根据地采取残酷统治,疯狂掠夺物资。
在日伪与国民党对江苏抗日根据地的统治与掠夺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张连红长期专注于此领域,其独著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先后出版《南京大屠杀研究:历史与言说》《南京大屠杀全史》(上、中、下)、《创伤的历史:南京大屠杀与战时中国社会》《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国正面战场》等,主持并合作翻译《魏特琳日记》《南京事件争论史》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亚洲研究》《民国档案》等权威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张生先后独著或参与出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中国敌后战场》《中国正面战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增订版)、《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并在《历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安徽史学》等权威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上述两位学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深入研究,也深化了江苏沦陷区史的研究。
有关沦陷区社会经济问题。齐春风的《沦陷时期南京的粮食供应》一文,探讨了南京沦陷区的经济问题。作者对南京沦陷区粮食的供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南京沦陷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民众的生活极为困苦,粮食供应紧张为其基本特征。1939年之前日军并没有加紧对南京地区的粮食控制,之后,日军开始控制粮食的流通,推行所谓的许可证制度与计口授粮制度,南京城内民众的粮食供应收到极大限制,严重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张连红的《战时国民政府对日军罪行的调查——以“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为中心》一文,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与同盟国一起为战后惩处战犯而开展敌人罪证调查,并于1944年2月在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成立了“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敌人罪行调查的工作规程和办事细则,进一步推动了敌人罪行的调查工作,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试图通过调整撤销“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重新明确敌人罪行调查工作的分工,以适应战后审判的需要。虽然调查委员会进行了艰苦努力,整理汇编了近3000件罪证材料,但因国民政府及相关政府组织不能完全认识调查日军罪行的意义,而且成立的相关机构也不具有权威性等因素的制约,这就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战时日军罪行的调查成效。
此外,在新四军群众工作与统战工作研究方面。周建超专注于新四军与帮会的研究。他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于帮会工作的处理,一直是共产党需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与政策问题。抗战时期华中地区帮会林立,它们既是新四军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同时又存在被日军收买充当汉奸,或为国民党顽固派利用充当反共急先锋的现实危险。因此,争取帮会大部分成员积极参加抗日,便成为华中新四军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在华中地区对于帮会,不仅制定了积极动员、团结、利用的有效政策措施,而且更重要的是高效地实行政策,进而可以团结大部分帮会成员,让他们加入并维护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的相关研究为本课题在日伪及国民党对江苏抗日根据地的残酷统治与掠夺研究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新四军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新四军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既是新四军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顺利进行的bibei条件。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铸就了宝贵的革命精神。新四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在当今,我们加强铁军精神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促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难,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新四军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研究领域,如叶美兰主持的江苏省教育厅重大攻关项目“新四军文化的主导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本项目以马克思价值观念的理论,研究新四军文化的主导价值及其当代意义,以苏北根据地文化建设为中心,分析了新四军文化建设的过程、内容、特点和经验,对于推动抗战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通过研究新四军文化的主导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将有助于弘扬传统民族精神和新四军精神,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对于培育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新精神,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李锋专注于新四军文化艺术史的研究。如其主持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四军艺术史料整理与红色文化传承途径研究”,他不仅整理了丰富的新四军艺术史资料,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了数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新四军艺术史的研究奠定了史料基础。徐成探讨了盐阜区新四军文艺的形式与内容,充分证明了新四军文化艺术来源群众、来源于实践、服务于群众的核心思想。他还从事“抗战时期苏北根据地与延安解放区文艺活动比较研究”“苏北新四军文化主导价值认同的建构与文化治理研究”等方面研究,发表了十余篇有关新四军文化研究的论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新四军革命精神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新四军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本课题在上述研究的深厚基础上,将从新四军革命精神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关系整合入手,分析新四军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由此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探讨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放策略,研究新四军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其成果表现、新四军文化的时代内涵及其价值意蕴、新四军文化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等一系列重大、热点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