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8月出版新書

2025年07月出版新書

2025年06月出版新書

2025年05月出版新書

2025年04月出版新書

2025年03月出版新書

2025年02月出版新書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她如灯塔般闪耀:伍尔夫女性主义三部曲 (正是这样一位重病缠身的女子,帮助万千女性推开了女性运动尘封的大门)

書城自編碼: 413127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外國小說
作者: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196390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布鲁克林有棵树(纽约公共图书馆20世纪重要的著作之一) 》

售價:NT$ 356.0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影响清帝国命运的十张面孔 》

售價:NT$ 398.0
不缩水女士:如何面对肥胖恐惧
《 不缩水女士:如何面对肥胖恐惧 》

售價:NT$ 332.0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活页式教材
《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 活页式教材 》

售價:NT$ 204.0
好风景
《 好风景 》

售價:NT$ 218.0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鱼缸实验:焦虑爱好者的生存指南 》

售價:NT$ 286.0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 》

售價:NT$ 254.0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一部充满人性温度与历史洞察的大明群像史诗;十八位人物,帝王、巨富、权宦、狂士、文人、英雄……他们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旁观者;明史学者章宪法最新力作。) 》

售價:NT$ 454.0

編輯推薦:
★ 正是这样一位重病缠身的女子,帮助万千女性推开了女性运动尘封的大门
★ 伍尔夫代表作三本合一!用一本书的钱,买到三本书!
★ 开篇特增万字长序,讲述伍尔夫的一生。B站up主为你导读。
★ 顶尖译者的诚意之作,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扮演好伍尔夫和她笔下的人物。
★ 这本书就是你认识伍尔夫的开始,蕞贴心的入门大合集,完全为读者阅读感受而设计。
★ 如果你纠结买哪个版本的伍尔夫,选这一版,绝不辜负你。
內容簡介:
“达洛维夫人说她会亲自去买花。”
本书精选弗吉尼亚·伍尔夫三部代表作。按顺序分别为《一间自己的房间》《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
读者将通过开篇的万字长序,了解伍尔夫经历了怎样的一生,看到她如何与不幸的童年抗争、与病痛的折磨搏斗,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写下振聋发聩的宣言:“女性要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疾病发作的间隙,她以惊人的思考力串联起性别议题、时间的本质、生命与死亡等永恒命题。她以父母为原型创作了《到灯塔去》,还塑造了那个决定“自己去买花”的经典形象——达洛维夫人。
而这本书要做的,就是带领读者进入伍尔夫的精神世界,捡起她散落在地上的那些书页,并在这些书页里,写下我们的篇章。
關於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941)
意识流大师、女性主义先驱、独特而唯一的作家。
伍尔夫生于富裕的英国家庭,母亲的早逝让父亲的精神世界和这个多子的家庭濒临崩溃,这样的童年经历让伍尔夫写下了《到灯塔去》,以纪念父母。
作为在世时就已成名的作家,自身的遭遇让她开始思考性别问题,因此有了要自己去买花的《达洛维夫人》,有了著名的女性主义演讲《一间自己的房间》。
许是情深不寿,慧极必伤,1941年,不堪病痛折磨的伍尔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卡夫卡这样评价她:“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
译者简介
汪畅 《到灯塔去》译者
青年译者,文字共和国热心市民,利兹大学英语文学硕士,热爱文学、艺术与精神分析,立志成为一个“译著等身”(译作和身高一般高)的人。目前已翻译《局外人》《重燃文学之火》《表现主义》《一个作家的午后》《总有好书店》等20余本译作。
唐男 《达洛维夫人》译者
一位经常被搞错性别的女性译者,一度在医疗、旅游翻译领域耕耘。在陪伴女儿阅读时发现书籍译本良莠不齐,从此踏上文学翻译之路。希望沿着许渊冲先生的足迹,奉献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已翻译译作有伊迪丝·华顿的《高尚的嗜好》、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等。
谢妤婕 《一间自己的房间》译者
文字工作者,伦敦大学学院(UCL)比较文学硕士,有一只叫Rayray的猫,正在努力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
目錄
总序:伍尔夫—生命的潮起潮落 / 角恩 1
一间自己的房间 17
序:砍向内心冰封的大海 / 角恩 18
第一章 20
第二章 40
第三章 54
第四章 69
第五章 89
第六章 103
译后记 / 谢妤婕 120
到灯塔去 123
序:父亲母亲 / 角恩 124
第一部?? 窗 126
第二部?? 岁月流逝 239
第三部?? 灯塔 257
译后记 / 汪畅 317
达洛维夫人 321
序:人造鲜花 / 角恩 322
正文(达洛维夫人说她会亲自去买花) 324
译后记 / 唐男 527
內容試閱
总序
伍尔夫——生命的潮起潮落
角恩
1941年4月,一具尸体被人们从河里捞起。在长达一个月的浸泡后,尸体早已肿胀不堪。
肉体已在生命的拷打下消亡,灵魂却在死亡的永恒中救赎。那是一个诗人的复兴,一段周而复始的潮起潮落、潮落潮起。生命的悲剧没有粉碎她的心智,反而成就了她。她成了意识流大师、女性主义先驱、独特而唯一的作家,珀西瓦尔般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01 潮起
1882 年 1 月 25 日,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作家,母亲是一位艺术模特。因为父母是重组家庭,伍尔夫的家里总共有八个孩子。繁杂的家庭配置让伍尔夫很少能得到母亲的关爱。她总是看着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围绕在父亲的身边,不断打点着所有事情。她看着她做饭,看着她讲故事,看着她打扫房间。母亲就像太阳一般温暖着整个家庭。凡是她走过的地方都散发着温馨的感觉。
这温馨如此令人着迷,让女孩迫切地想要抓住它。当母亲照顾完其他孩子,来到伍尔夫房间里时,伍尔夫的心就兴奋得狂跳。她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恳求母亲能停留得更久一些。可是她的哀求往往没有任何效果,母亲总是在亲吻过她的额头后就匆匆离去。这位美丽的天使总是很忙。她有八个孩子和一个丈夫需要照顾。孩子需要牛奶和玩具,而丈夫则需要同情与宽慰。
母亲的牺牲是广阔且深远的。她不仅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完整的童年,还让丈夫控制住了自己躁郁的情绪。和伍尔夫一样,伍尔夫的父亲也被怀疑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生命的大多数时间,他的情绪都像大峡谷那样分裂。他心中时常燃烧着痛苦的火焰。在没有遇到妻子之前,这火焰常常将他那颗天才的心脏折磨得脆弱不堪。但是妻子的牺牲拯救了这个男人。遇见妻子之后,他胸中那燃烧着的熊熊烈火便再也没有将他灼伤。正相反,太阳抚慰了火焰,让它以一种温暖而柔和的方式在男人的心里流淌。夜里,急促的呼吸变成安详的鼾声,天才的内心终于得以释放,静谧的文字伴着星光悄悄来到纸上。
父亲的文字十分优雅。他就像生活在古代城堡里的绅士一样,用他无人能比的智慧掌控着领地里的一切。一切的污垢都将在他的笔下成为辉煌。没人能在他的世界里将他打败。伍尔夫深深崇拜着父亲。虽然他常常把怒火随意地撒在孩子身上,但他的才华还是感染了伍尔夫。
女孩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对文学的热爱。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把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在家中的图书馆。她在那里阅读,在那里成长。在那个梦幻一般的儿童时代,伍尔夫静静地仰卧在自己的梦里。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纯洁美好。
在夏天,全家会一起去康沃尔度假。在这个小镇里,伍尔夫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她看着远处洁白的灯塔,听着海浪沙沙拍打岸边。阳光照耀着金色的沙滩,一层坚硬而又温暖的护盾帮助女孩躲过了所有烦恼。
不过,这样的美好并没有维持太久,在伍尔夫 13 岁那年,一场将她生活撕得四分五裂的风暴,来袭了。
1895 年,伍尔夫的母亲因流感去世。这个原本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家庭开始失衡,没有了母亲的安慰与帮助,父亲那凶猛的情绪很快就失控了。他时而暴躁,时而抑郁,成了家里的暴君。而伍尔夫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她还只有 13 岁,她不能失去这样一个温柔的母亲,她不能面对这样一个狂躁的父亲。在这次悲剧后,伍尔夫的情绪开始起伏不定,她的生活失去了稳定的依靠。所有的一切开始失衡。之前被母亲遮掩住的创伤,现在全部暴露在现实面前。
根据伍尔夫后来的作品所言,她在 6 岁时曾遭到自己同母异父哥哥的猥亵。只不过当时她年龄还小,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可随着年龄的渐长和父亲的病危,伍尔夫这几位哥哥的行为愈发猖狂了起来。在后来的回忆里,伍尔夫进一步写道:
我那时还非常小,同母异父的哥哥杰拉尔德把我抱到木板上。我坐下来的时候,他就开始抚摸我的身体。我清楚地记得他的手游走在我衣服下面,一直往下摸。我还记得当时我多么希望他能够停下来。他碰到我私处的时候,我身体变得无比僵硬,我痛苦地扭动,但他却没有停手。
被猥亵的经历是伍尔夫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回忆。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小女孩来说,那些大手和他们所包含在内的欲望是如此凶猛。她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反抗那些掀开她裙底的蟒蛇。所以在那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女孩都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中。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玷污、被分解,看着正常的生活一步一步离她而去,看着自己从一个少女变成一摊淤泥。
1904 年 2 月,随着父亲的逝世,伍尔夫的精神彻底崩溃。再也忍受不了的她,从窗户跳了下去,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医生对她病因的诊断是:接受了太多女性不应该接受的教育。
在精神病院里,伍尔夫的精神迅速恶化,她开始看见自己死去的朋友和家人,他们和她说话,他们让她发疯。但与此同时,她的精神世界也开始飞速成长。病床上的呆卧让伍尔夫有了大量时间去回忆过往的生活。坐在床上,她忽然觉得所有事都不对头。她才是那个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是他人暴行的受害者。可为什么她的哥哥不用发疯,不用被关进精神病院里?一种屈辱的感觉在女孩的心中升起,迫使她反思起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
女孩想起了她的母亲。母亲的温暖和自信曾让家里所有人都为之着迷。她是那么的美丽、聪明、迷人。可是为什么母亲要把自己的光芒局限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房子里?还有,还有伍尔夫的那些哥哥。他们哪一个比她聪明,哪一个比她伶俐?为什么这些人去了学校,自己却只能待在家里?流光的飞蛾被关在了窗户里,愤怒与怀疑堆积在伍尔夫的心中。虽然现在的她还找不到答案,但漆黑的房间已然有了缝隙。黑夜与屈辱已经在女孩的心底育出痛苦的枝丫。这枝丫既让她每分每秒都承受着现实不公的折磨,也让她紧握双拳,有了反抗的动力。她再也不想当那个被蔑视、被玷污的女孩了。她要反抗,她只有反抗,她也只能反抗。
02 河流与大海
伍尔夫是幸运的。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世界的思想正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因为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曾产生过用理性与智慧掌握一切的幻想。这样的想法放在工业革命的初期自然很正常,因为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发明似乎证实了人类对世界的征服。可当革命的浪潮褪去,当人们的思维又来到了一个新的瓶颈后,长久的停滞又让人们怀疑起他们一直信仰的理性来。如果理性真能帮助他们掌握一切,那为何现在的他们却又止步不前呢?
这种明显的反例与人们心中日益累加的忧虑缠绕,迫使着人们踏上了寻找新信仰的旅途。在哲学界,克尔凯郭尔、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找到了非理性哲学。在绘画界,莫奈与他的朋友们找到了印象派。而在刚刚萌芽的心理学界,弗洛伊德则决定把人的意志三分,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种分类方法强调了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所有意识。在我们所能触碰到的意识之下,还有一层深厚的潜意识在主导着我们的状态与行为。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一阵反绝对理性的热潮正在世界兴起。而浪潮下,文学界的作家们自然也不甘示弱。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意识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乘着波涛,应运而生。
在传统文学的背景下,读者常常被放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位置上。他们能够随时随地知晓一个角色当下的喜怒哀乐。这是由作家的传统描写方式导致的。因为当一个角色高兴时,作家会用语言明确地刻画出角色的高兴,所以读者才会像阅读了一则告示一样了解角色的心理。这样的写法当然很好地服务了情节,因为清晰的情绪转变能让所有读者意识到角色的特点,了解内含在这些转变中的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但问题就在于,现实世界里很少有人会这么思考问题。一个人不会因为高兴就对着他周围的人喊:“我现在真是太高兴了!”况且,很多时候人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在想些什么。我们总是处在一种模模糊糊的状态,一种既说不上来是高兴,又说不上来是悲伤的状态。
那既然现实如此,文学家们又凭什么这么武断地去猜度一个角色的心理呢?亨利·詹姆斯在他 1884 年发表的文章《论小说的艺术》中,明确表示真实性应该是凌驾于所有小说元素之上的东西。如果一个作家没办法捕捉这个世界的真实,那么他所创造的一切便都是虚构且无用的杂物。詹姆斯的结论让作家们开始了反思。他们从经验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那里获取了灵感。准备用直觉和感受去诠释角色,用人的经验与印象替换之前那种明确的解释。而这种改变的内核,我们用哲学家柏格森的话来概括就是:
理性认识事物的外表,直觉认识事物的内在。
03 澎湃的海浪
当然,对于 1904 年只有 22 岁的伍尔夫而言,这一切还太过遥远。现在的她还处于父亲去世的悲痛之中。难以忍受的情绪让她的精神状态变得很不稳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家人准备把家搬到一个名叫布鲁姆斯伯里的地方。而就是在这里,伍尔夫认识了很多新的知识与朋友。时间与新事物的冲洗让她慢慢从过往生活的废墟里走了出来。那具曾被疾病支配的身体又一次回到了它的主人手上。
趁着这难得的健康时期,伍尔夫与她的姐姐范妮莎组织了一个名叫“布鲁姆斯伯里派”的文学社团。这个社团里充斥着当时英国知识界有名的先锋人物。他们交往甚密的对象包括且不限于:罗素、T. S. 艾略特、乔伊斯、亨利·詹姆斯和赫胥黎。布鲁姆斯伯里派几乎就是当地所有知识分子和作家的交流中心。他们举办了诸如“星期四俱乐部”和“星期五俱乐部”等非常著名的文化沙龙。这些对现存体制不满的年轻人动用他们所有的脑筋去挑战既成秩序。大量的交流与思考让伍尔夫对当时的先锋艺术和女权思想都有了一定的研究。耳边流过的漂亮语言让她写作的冲动变得无以复加。看着所有的朋友都在出版自己的作品,伍尔夫也动了成为作家的想法。
1907 年,伍尔夫着手自己的第一部小说《远航》。事实证明,伍尔夫不仅可以写作,而且她还可以写得很好。与生俱来的敏感让伍尔夫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景象。过去,那些幻象只是作为疾病不断地折磨着她。现在,她却能把这些痛苦倾泻在纸上,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文字。在那薄如蝉翼的纸上,她与小说的主人公一起起舞、哭泣。她的世界里,黑色的月亮现在也绽放出美丽的白光。这白光让所有人都感到兴奋、喜悦。伍尔夫的朋友也
发现了她的转变。他们意识到这个可怜的女孩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多么美好啊!阳光是多么温暖啊!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在无人注意的角落,伍尔夫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她发誓自己一定要闯出一些名堂来。在 1908 年的日记中,她表达出了这种愿望,她说她要:
实现一种不一样的美,以无限的嘈杂达成某种和谐;展现思想在世界里穿行所留下的全部痕迹;最终完成某种由无数碎片构成的完整性。于我而言,这是自然的归宿,是心灵的桃源……
对于一个被生活反复抛弃的人来说,写作无疑为她敞开了一条救赎之路。它让人从无尽的迷茫中挣脱出来,在失望的河流里重新拾起自己的生活。但是,也许是命运弄人。在这万物伊始的重要关口,疾病又一次找上了这个不幸的孩子。
1910 年 6 月,伍尔夫又一次被送进了疗养院。她被迫与她爱的文学分离,每天接受护工的强制喂食。药物的作用让她头昏脑涨。写作带给她的冲动与灵感此刻全都被恐惧遮盖。黑夜抹杀了希望。所有的光明都在短暂地闪烁之后回到黑暗。就好像绝望才是这个世界的旋律,而幸福只是一场意外。伍尔夫又开始计划自杀了。她看着旁边的窗台,无法抑制跳下去的冲动。而就在这样绝望的时刻,一位名叫伦纳德的作家喊住了她。他拉住她的手,担忧地望着她的眼睛,对她说:他爱她。
伦纳德——伍尔夫在很久以前就认识的作家,与伍尔夫一样,他也是布鲁姆斯伯里派的成员。伦纳德在第一次遇见伍尔夫时,就注意到了这位沉默的天才。他惊讶于她的才华,崇拜于她的美貌。1909 年,当伦纳德第一次向伍尔夫求婚时,伍尔夫严厉地拒绝了。那时的她正处于所有疑惑的旋涡之中。她虽然爱着伦纳德,但同时又对他猛烈的关心与意愿感到害怕。她意识到伦纳德是那样爱她,这样的爱会让她在之后的婚姻生活里受到无限的包容与鼓励。
可这份爱又是如此强大,强大到让她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去回报。因为童年时不堪的经历,伍尔夫对伦纳德的身体没有感觉。她没有办法像伦纳德爱她一样地爱这个男人。这就使得她对他的感觉变得复杂且不清晰。这种模糊感甚至让她对伦纳德的坚定感到愤怒。有些时候,她虽然喜欢他带来的爱,但这种爱又同时让她感到一种被强迫、被绑架的感觉。这种感觉反反复复,不断互相矛盾着。不过最后,他们俩仍然决定成婚。至于未来如何?这段婚姻到底能够持续多久?俩人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伍尔夫的病实在是太重了。大多数时候,她混乱的脑子根本无法思考这些问题。
随着伍尔夫的病情日趋严重,伦纳德不得不放下自己手中的所有事务,全心全意地照顾她。也许伍尔夫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确实非常爱她。与之前出现在伍尔夫生命里的大多数男性不同,伦纳德几乎像她的母亲一般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为了让她好好写书,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与作品,跑遍全城去找医生。为了让她的世界能够清静一些,他们先是把家搬到了戈登广场。随后又搬到了里士满、塔维斯托克广场和蒙克楼。多次的搬家让伦纳德的额头爬上了岁月的横斑。温热的汗水融化了长久以来一直横隔在伍尔夫心头的坚冰。
妻子从丈夫的身上看到了男性的另外一种可能。这不禁让她思索起了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定义了一个性别,而这种定义的界限又在哪里?伍尔夫那天才般的思绪开始流淌,她抓住发病的间隙,努力地在纸上写下一篇又一篇不朽的文章。她的思想贯穿了男性与女性,贯穿了时间与痛苦、生命与死亡。她写下了那个雌雄同体的奥兰多,写下了那个准备自己去买花的《达洛维夫人》。在这创作的鼎盛时期,伍尔夫把思绪又送回了童年。父母的离去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决定以父母为原型,写一部关于生命与死亡的小说——《到灯塔去》。
《到灯塔去》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伍尔夫对此十分高兴。书中拉姆齐夫妇的形象不仅成就了意识流文学史上的一对标志性人物,他们的出现还标志着伍尔夫对于性别议题的思考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伍尔夫意识到了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要求。她发现人们似乎一出生就被框定在了一个密闭的角落。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似乎默认着一个女性一辈子都不能成事,默认着一个男性一辈子都不能哭泣。当然,这样的划分确实已运转了千年。但这运转的代价却是由一次次的压抑和痛苦换来的。这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
所以,在随后出版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就尝试为被压迫的女性发声。在文章中,她提到了那些男性的自欺欺人。他们虽然意识到了女性的才华与能力。但是为了自己的身份与“尊严”。他们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忽视。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他们要么将女性当作母亲,要么就将她们看作娼妓。他们在渴望女性力量的同时又不承认自己拥有这种依赖。于是他们所有对女性的描写都成了腐烂甚久的垃圾,成了充斥着发了霉的自尊的自我蒙蔽。
这种情况是诡异的。因为这与其说是一种对立,倒不如说是一种长久的误解与压抑。而要根除这种问题,伍尔夫指出,男性就必须承认自己在情感上的薄弱,并通过自发地学习来弥补这种不足。更重要的是,伍尔夫指出,女性必须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她们必须有权利,而且还要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只有当她们不再是任何人的附庸,不再靠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生活后,她们才能真正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被神化成母亲,又或是性化成娼妓。于是,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
女性要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伍尔夫把自己细腻敏感的思绪注入各种社会问题中,她不断地观察与反思,想要给问题一个完美的解答。可她的身体却不断地阻挠她,在一次又一次发狂中,伍尔夫的生命濒临崩溃。她像是被人丢进了一口深井,怎么挣扎都毫无意义。所有的东西都在下沉,绝望与无助感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降临在她的身上。在病魔面前,她所有的事业,所有的爱好和成就似乎都成了最可笑的玩具。此时的伍尔夫已经做好了自杀的准备,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她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纠缠了她一生的问题:死亡。
04 潮落
伍尔夫在 13 岁时见证了母亲的死亡,又在 20 岁时目睹了父亲的离去。那些曾给予自己无限温暖的人,在转瞬间就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她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疯癫就像刮骨刀一样一点一点凌迟着她的灵魂。是的,有时她确实能够抑制住自己的病情。但过不了多久,那疯癫的幽灵就又缠上了她。她没有办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眼看着疾病将自己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人。
望着伦纳德日渐苍老的背影,伍尔夫的心里感到更加痛苦。这个男人对她的体贴与照顾让她感到温暖,可她对他的连累又让伍尔夫感到自责。如果他们没有结婚,伦纳德现在会在干什么?他分明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但是现在,他只能在这里忙前忙后地照顾她。她讨厌自己的病症,有时她甚至讨厌起自己来。年轻的时候她还有那种“一定要完成什么事情不可”的热情。这样的热情曾促使着她写完了一本又一本书。这些书是伍尔夫的生活以及才华的写照。它们作为时间长河中的刹那,向所有读者证明这位作家曾努力生活。可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曾经支撑着伍尔夫的才华与动力也在逐渐消退。最近写完的那本《幕间》也让人感到大不如前。伍尔夫预感自己的生命将要走向尽头,在写给伦纳德的最后一封信里,伍尔夫写道: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种可怕的时刻。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我开始听见种种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
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
在给伦纳德留下这封信后不久,1941 年 3 月,伍尔夫便在口袋里装满了石子,永远地沉入了欧塞河中。
伍尔夫的尸体在她投河后四周才被发现。看着爱人的尸体,伦纳德的精神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绝望。他在看到她留下的遗书后就不顾一切地找她。可如今,当他们再一次见面,已是天人永隔。他在她的尸体旁哭泣。
伍尔夫是“自私”的,她不理解这个男人对她的爱有多么深厚。他爱她,胜过爱自己。她的离去让伦纳德承受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这位向来坚强的丈夫也在这么多年后第一次崩溃了,眼泪浸湿了他苍老的面颊。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的家门口都很少出现人影。他闭门谢客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这位饱经沧桑的丈夫再一次决定出发,便立志要把妻子的才华带到所有人那里去。他费尽心思整理并出版了伍尔夫的众多作品。虽然说伍尔夫在生前就已经在文学界取得了很高的声誉,但伦纳德对其作品完整性的保护无疑是让她走进大众读者的重要因素。而也正是在伍尔夫丈夫和诸多朋友的努力下,今天的我们才得以齐聚在这里,一起去回望这位女性作家的生平。
追忆往昔,我们也许会为作家难以启齿的痛苦经历感到震撼。但在我们叹为观止之余,我们也应当记住,正是这样一个重病缠身的女子,帮助了千万女性推开了女性运动那扇尘封的大门。她用她的语言与艺术,在白纸上书写着她对这个世界以及那无妄命运的反抗。诚然,她也像所有伟大的人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死亡当作一种延续。就像今天的人们更应该重读她的文字,更应该捡起她不得不掉落在地上的那些书页,并在这书页里写下我们的篇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