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西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国贵族的蜕变之旅 西周人的一天 九鼎八簋的隐藏菜单
》
售價:NT$
500.0

《
索恩丛书·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
售價:NT$
811.0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2025年修订版 官方指导手册 权威学者罗培新领衔翻译 把握营商环境核心要义 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
》
售價:NT$
1520.0

《
人形机器人 产业变革商业机遇与未来趋势
》
售價:NT$
449.0

《
没有人能让我不快乐
》
售價:NT$
214.0

《
汉匈战争三百年
》
售價:NT$
454.0

《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
售價:NT$
602.0

《
仰望星空:观测火星
》
售價:NT$
316.0
|
編輯推薦: |
本书聚焦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核心问题,系统梳理了教育评估从“测量时代”到“智能时代”的理论演进与实践转型。通过文献分析、案例研究与制度剖析,深入探讨了我国专业评估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及师范专业认证的关键理念,揭示专业建设与评估机制的内在逻辑。
本书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适合教育、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与评估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书中详尽解析多种评估方法的适用性与技术路径,涵盖指标体系构建、权重赋值、数据处理与评估模型等关键环节,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作者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展现了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互动与融合,同时探讨了评估伦理、合法性与风险防控等深层议题。
|
關於作者: |
樊晓杰,河南安阳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在复旦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上海“超级博士后”称号获得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评估、教师发展等。曾主持和参与11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出版著作3部。
师玉生,甘肃张掖人。在复旦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发展规划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政策、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出版著作或教材5部。
林荣日,福建平和人。法学博士,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浦江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财政、农村教育。曾获得“中加学者交换项目”(CCSEP)奖学金而到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访学一年。迄今,已培养硕士和博士67位,在读博士生5位,在读硕士生9位,出版著作和译作10部,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一、若干基本概念简述
(一)学科
(二)专业
(三)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四)评估
二、研究价值与内容
(一)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外高校学科专业评估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内高校学科专业评估研究文献简评
(二)国外高校学科专业评估研究文献简述
(三)专业评估在国内的研究概况
四、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评价理论
引言
一、“测量时代”的评价理论(1930年之前)
二、“描述时代”的评价理论(1930年-1945年)
三、“判断时代”的评价理论(1946年-1970年)
四、“第四代评估”理论(1970年-2004年)
五、大数据透视下,教育评价的新时代(2005-至今)
第三章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评估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评估的历史变迁
(一)我国普通本科教学评估的缘起与发展
(二)我国学科专业评估的缘起与发展
二、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阶段特征
(一)水平评估阶段的本科专业评估
(二)审核评估阶段的本科专业评估
三、专业认证阶段的本科专业评估
(一)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
(二)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估内涵
一、本科专业建设内涵
(一)专业与专业设置
(二)本科专业建设内涵
二、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原则
(二)质量保障、要素协调原则
(三)持续改进、动态调整原则
(四)分类调控、重点扶持原则
(五)交叉融合、合理布局原则
三、本科专业评估的内涵分析
(一)本科专业评估内涵的定性分析
(二)本科专业评估内涵的多维解读
四、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意识
(二)建设进出有序的建设体系
(三)发挥高校主观能动性
(四)合力充实建设内涵
(五)动态调整专业建设方向
(六)对标国际前沿标准
四、本科专业建设水平评估的内涵分析
(一)本科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内涵的定性分析
(二)本科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内涵的多维解读
第五章 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法
引言
一、描述及判断时代的专业评估方法
二、现代专业评估方法
三、新兴专业评估方法
第六章 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技术
引言
一、专业评估技术的概念
二、专业评估指标的权重赋值方法
(一)专家定标:德尔菲法
(二)计算权重:简单平均法
(三)多目标择优设权:AHP层次分析法
(四)指标离散定权:熵值法
(五)争议指标定权:模糊综合评价
三、专业评估数据的收集方法
(一)结构性数据的收集方法
(二)非结构性数据收集
(三)数据收集方法总结
四、专业评估数据处理技术
(一)结构化数据处理
(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
第七章 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引言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概念与分类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界定与辨析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
二、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二)因地制宜原则
(三)定量定性相宜原则
(四)导向固定原则
(五)可操作性原则
三、美国本科专业指标体系分析
(一)学生中心的评估指标设计
(二)佛罗里达州的整改性评估简介
(三)伯克利以人才为核心的问责报告简介
(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研究
四、我国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一)从专业认证到专业评估指标
(二)国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案例
(三)中国工程类专业认证与评估的指标体系
五、中美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差异分析
(一)指标选取侧重点和关注点不同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方法不同
(三)指标体系的结果应用不同
第八章 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案例分析
引言
一、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案例
二、专业自评的实际案例分析-以23年B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评为例
三、加州伯克利公共卫生教育专业评估案例
四、国内两个本科专业认证自评案例对比分析
(一)D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自评
(二)C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自评
(三)两所大学专业评估的比较分析
第九章:评估伦理与评估文化
引言
一、评估中的伦理问题
(一)专业评价价值取向的争议
(二)过度功利与形式主义引发的专业评估道德担忧
(三)参评利益相关者本身评估伦理水平参差不齐
(四)评估结果与专业建设水平的差异对评估公平性的质疑
二、评估保护与风险防范
(一)明确评估主体伦理合法地位
(二)加强指标本身和指标制定者的伦理风险防范
(三)优化利益相关者诉求满足为核心的指标体系
(四)评估过程公开、透明并及时反馈
(五)“元评估”视角下对评估本身的问责
三、当下专业评估实践中的其他问题
(一)政府主导下的专业评价容易导致功利主义倾向
(二)专业评估过于执着于绝对计量
(三)过度统一的评价范式造成人文评价的缺失
(四)专业评估沦为资源争夺的筹码
(五)统一且固定的“指令型”评估不利于专业建设的生态理念
四、本科评估未来发展趋势
|
內容試閱:
|
近20多年来,我国曾多次开展高校专业评估活动。这些评估活动既有政府组织实施,也有一些社会第三方机构独立组织完成。政府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实施的专业评估活动,一般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评估的价值取向、评估目的、评估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案设计等可能体现了政府意志或管理意向,目的在于引导、规范、约束和监督高校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并意图使我国尽早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而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的专业评估活动一般带有较为明显的实用或功利色彩,它们大多旨在满足社会公众的短期甚至浅层需要,或帮助社会公众大体了解我国各高校及其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实力。这些评估活动一般都是在借鉴国外高校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适当结合我国高校专业特点而进行的。应该说,这些评估活动对促进我国高校专业内涵建设及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已日益受到我国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经过几十年的多方努力,我国在高校专业评估方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尤其在有关评估理论、评估方法、评估技术和评估模式等领域都进行了相当有益的探索,并已推出了不少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甚至中国地方特色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也据此开展了一系列评估实践活动。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有关专业评估理念、理论、方法、价值标准、技术应用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点,如,对高校专业评估内涵、评估价值取向、评估原则、评估活动中如何解决专业个性与统一性问题、如何把握专业评估中的内在规定性与外在制约性的关系、如何解决专业评估中的水平现状与发展潜力的关系、如何解决专业评估中客观公正性判断与主观随意性判断的关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运用于专业评估,以及如何规范评估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等许多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另外,对我国高校专业评估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众多理念、观点、认识和方法等,也缺乏比较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因而在专业评估理论和方法上,还较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高校专业评估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其结果可用于指导相关的专业评估实践活动。
一般说来,专业评估与学科评估在许多方面有相通相融之处,其评估理论基础、理念、内容、方法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往往是可以相互借用的,如都是对建设目标、物质条件、经费充足度、队伍素质、科研状况、教学状况、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方法等方面的评估。但是,由于专业和学科在建设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或侧重点不同,因此专业评估与学科评估也有所差别,如专业评估更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应用过程及其结果,而学科评估则更注重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过程及其结果。因此,专业评估内涵一般更侧重于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和功能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教学条件、方法、内容和水平,再适当考虑科研情况及其产出水平等,而学科评估内涵则主要侧重于研究目标、研究条件、研究人员素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成果及其应用,并适当考虑人才培养情况等。
从现有文献看,在专业评估研究领域,我国学者比较热衷于各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和国外专业评估模式介绍,而对各类专业评估的其他问题(如评估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等)的系统性研究略为不足。因此,本书试图对专业评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或问题进行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国外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观点是什么?(2)现有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有哪些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特点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是什么?(3)现有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有何主要特点?如何构建比较适合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或一般性评估指标体系?(4)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主要技术及其特点是什么?(5)如何提高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规范化程度?建立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相关者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意义、要点和注意事项是什么?等等。
本书主要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学科专业及其评估的相关概念、主要研究问题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国内外高校学科专业评估研究文献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特点等;第二章“教育评估理论”,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思路和方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五代(即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第四代及智能时代)教育评估理论,涉及相关评估理念、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第三章“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产生与发展”,详细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历史缘起及其变迁特征、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高校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特征;第四章“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和评估内涵”,主要从宏观、中宏和微观角度探讨了高校本科专业建设内涵、建设原则和建设路径,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本科专业评估内涵;第五章“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方法”,在分析高校本科专业基本评估方法和技术分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描述时代和判断时代的评估方法、现代专业评估方法、新兴专业评估方法及其他评估方法的优劣点、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等;第六章“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技术”,在阐述评估技术的概念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专业评估指标权重的多种赋值方法、专业评估数据的收集方法、专业评估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技术以及专业评估值的计算方法等;第七章“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建构”,在介绍评估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类型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基于实例,介绍了美国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和特点;分别介绍了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中国工程类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同时比较分析了中美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差异性等;第八章“国内外高校本科专业评估案例分析”,分析了我国某市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案例和某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自评案例的方法、内涵和特点;分析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教育专业评估案例的方法、内涵和特点;详细分析了我国两所师范大学教育专业自评案例的方法、内涵和特点等;第九章“评估伦理与评估文化”,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专业评估中的各种伦理问题、评估主体伦理合法性及保护问题、评估风险的防范及问责问题,以及当下专业评估实践中存在的其他伦理问题,并指出了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需说明的一点是,高校本科专业评估研究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加上我们的精力和水平有限,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力度可能不足,对本书各个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把握也可能不够深入。因此,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结果等肯定存在不足,在此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