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罗马征服以来的希腊史)
》
售價:NT$
612.0

《
余音不绝:接着讲宗教史(精装)
》
售價:NT$
245.0

《
三国演义 七色汇评本 精装简体横排 (全3册)
》
售價:NT$
1520.0

《
唐宋“古文运动”与士大夫文学 中华学术 有道
》
售價:NT$
449.0

《
上古中国的神:先秦时期的彼岸世界
》
售價:NT$
449.0

《
君臣共天下:一本书读懂东晋门阀
》
售價:NT$
444.0

《
第3选择
》
售價:NT$
449.0

《
火起建章宫:汉武帝天命之年的荣耀、危机与救赎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 “表”看权力场的生死游戏,“里”见人间烟火的真相,呈现明朝276年兴衰全貌
以“表与里”为切入点,呈现明朝276年兴衰全貌,一方面写帝王极权术、制度崩塌链、军事迷局等,揭示朱元璋“废丞相斩功臣”的底层逻辑、集权双刃剑与锦衣卫监控体系、改革为何总烂尾、宦官专权的制度漏洞等兴衰密码;另一方面又写经济致命伤、市井狂潮、思想大爆炸等,用“权力博弈 百姓烟火”双线叙事,13讲拆解大明从崛起江南到煤山悲歌的制度与人性的无解困局,说清“盛世为何崩于崇祯勤政”的悖论。
2. 13个专题式讲述,从朱元璋到崇祯,全是知识点与人性启示
突破传统编年体,每讲聚焦一个问题,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外交等方面,层层深入、独立成章:细解胡惟庸案、靖难之役、张居正改革,解读中央集权演变、参悟大明王朝权力崩塌密码;隆庆开关白银潮、江南雇佣制萌芽,掌握经济制度变革逻辑、财税改革核心逻辑;郑和下西洋的荣光VS葡萄牙侵澳门的警示、抗倭援朝,理解海禁政策的双面性、“开放VS封闭”的国运抉择;崇祯困局,天灾 三饷压垮农民,分析制度性崩溃的深层原因、团队信任崩塌的代价……覆盖历史课各要点,揭示表象背后的
|
內容簡介: |
从放牛娃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勤政却悲剧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明朝276年,经历了盛世与衰败、改革与乱象、荣耀与灭亡。
这不是一部枯燥的编年正史,而是一部把大明王朝讲“活”了的通识读本。
本书由明清史资深学者何孝荣联合两位青年学者历时三年打磨,以“帝王表”与“百姓里”双线交织方式,从政权更替、边患民乱、权力结构、经济繁荣、文化启蒙,到宦官专权、党争乱政、宗教信仰、民族政策、中外交往、日常习俗……不仅讲王朝的命运,更讲人民的生活;不仅讲史实的表面,更讲制度的内核与人性的波澜。史料扎实,考据严谨,力图还原史实全貌,避免戏说流行倾向,呈现明朝真实而复杂的历史景观。
|
關於作者: |
何孝荣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明清史、中国佛教史、故宫学。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以及人文社科项目等。出版《明代南京寺院研究》、《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清史十五讲》、《明朝佛教史论稿》、《明清宫廷宗教与政治活动研究》、《明朝宗教》(合著)、《明代文化研究》(合著)、《明清文化通史·明代卷》(合著)、《明代杭州佛教研究》(合著)等,主编《这就是故宫》《明代国家治理文献丛刊》等,点校出版《金陵梵刹志》、《黄梅老祖山志》、《灵谷禅林志》、《嘉庆新安县志》、《典籍·南京大报恩寺》(三种)等,发表论文一百三十余篇。
|
目錄:
|
目 录
第一讲 大明王朝开基定制
一、元末农民大起义 / 002
二、明朝的建立与专制皇权的加强 / 005
三、经济政策初见效果 / 016
四、明太祖的贤内助马皇后 / 024
五、明太祖的开基定制功绩 / 026
六、明太祖的民族、相貌和文字狱考辨 / 027
第二讲 以强盛之姿傲视世界
一、建文帝的短暂统治 / 038
二、明成祖继续强化专制皇权 / 043
三、天子守国门,奋发作为于边疆与国际 / 052
四、仁宣之治 / 061
五、“新明朝”的建立和巩固 / 068
第三讲 明朝中期的奇葩皇帝与统治危机
一、懵懂昏庸的明英宗 / 072
二、恋位贪储的景泰帝 / 081
三、痴迷“姐弟恋”的明宪宗 / 084
四、“弘治中兴”的明孝宗 / 091
五、荒嬉爱玩的明武宗 / 095
六、崇道好长生的明世宗 / 101
第四讲 烽烟四起,南倭北虏
一、倭寇侵掠东南沿海 / 114
二、鞑靼袭扰北部边境和“庚戌之变” / 121
三、此起彼伏的民众起事 / 126
四、西南边疆,风波不断 / 135
五、葡萄牙殖民者东来和侵占澳门 / 140
第五讲 变法图强,隆万改革
一、钱权隐患,统治危机 / 144
二、短暂的隆庆改革 / 148
三、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改革 / 157
第六讲 民熙物阜: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一、农业继续发展 / 176
二、手工业不断进步 / 183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 188
四、区域与市镇经济的兴盛 / 195
第七讲 天崩地坼: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激化与明朝灭亡
一、明神宗怠政贪财和廷臣党争 / 206
二、明光宗的除弊和暴卒 / 220
三、明熹宗庸懦昏聩与魏忠贤专政 / 223
四、性急刚愎的崇祯帝与明朝灭亡 / 231
五、社会矛盾全面激化 / 237
六、后金崛起与明清战争 / 244
七、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 249
第八讲 双轨辅政的“权力游戏”
一、明朝独创的内阁 / 256
二、当帝王重用宦官 / 267
三、内阁和司礼监的双轨运作机制 / 274
第九讲 总结创新的科技文化
一、科技成就,光耀史册 / 286
二、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 295
三、官史衰落,私史活跃 / 310
四、互争高下的程朱理学和王学 / 315
第十讲 越来越世俗化的宗教
一、宗教风貌别具一格 / 330
二、佛教的衰落与复兴 / 334
三、道教的式微 / 349
四、伊斯兰教的发展 / 356
五、天主教的传播 / 359
六、民间秘密宗教蓬勃兴起 / 365
第十一讲 多民族,共融合
一、大一统的民族政策 / 376
二、对北方蒙古族的抚和防 / 381
三、西南地区的抚剿和改土归流 / 386
四、西北地区的经营与失控 / 390
五、“多封众建”的藏区 / 394
六、东北诸部族的招抚与决裂 / 399
第十二讲 西来东往: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朝鲜 / 406
二、与日本的双向文化交流 / 415
三、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 / 422
四、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 427
五、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与中西文化交流 / 434
六、与拉丁美洲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 444
第十三讲 芸芸众生:明朝人的日常生活习俗
一、逾越等级、追求奢美的服饰习俗 / 450
二、突破身份、讲究豪丽的居宅习俗 / 455
三、重视门第和聘礼的婚姻习俗 / 457
四、大操大办、做法事超度的丧葬习俗 / 463
五、千奇百怪的陋习劣俗 / 468
六、一年四季的节令习俗 / 474
|
內容試閱:
|
导言
自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至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共存在了276年。明朝处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传统的政治、经济、
文化发展到极度成熟,明朝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制生产关系和早期工业化现象,朝野官民人等蔑视礼教、追求个性解放风气盛行,形成一股启蒙思潮,社会风俗也表现出由俭入奢、冲击传统等级制度的特点,明朝呈现出由古代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新气象。
一、明朝帝系
明朝先后有16位皇帝,其中明英宗两次登基,所以共经历了 17个分朝代(年号)的统治。
明朝灭亡后,明朝的一些宗室在江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先后建立了弘光、鲁监国、隆武、绍武、永历等割据政权,打着明朝旗号,企图延续和恢复明朝统治,史称“南明”。南明诸政权建立、存续于清朝统治初期,其史事一般归入清史范围。
明朝诸帝及分朝代情况,我们制成《明帝世系表》如下:
明帝世系表
庙号 帝名 即位身份 年号 年号年代 谥号 陵名
太祖 朱元璋 开国皇帝 洪武 1368—1398 高 孝陵
建文帝(惠帝) 朱允炆 皇太孙 建文 1399—1402 惠 不知所终
成祖(太宗) 朱棣 太祖子、燕王、建文帝叔 永乐 永乐1403—1424 文 长陵
仁宗 朱高炽 皇太子 洪熙 洪熙1425 昭 献陵
宣宗 朱瞻基 皇太子 宣德 1426—1435 章 景陵
英宗 朱祁镇 皇太子 正统 1436—1449
景泰帝(景帝、
代宗) 朱祁钰 宣宗子、郕
王、英宗弟 景泰 1450—1457 景 以亲王礼
葬景泰陵
英宗 朱祁镇 太上皇 天顺 1457—1464 睿 裕陵
宪宗 朱见深 皇太子 成化 1465—1487 纯 茂陵
孝宗 朱樘 皇太子 弘治 1488—1505 敬 泰陵
武宗 朱厚照 皇太子 正德 1506—1521 毅 康陵
世宗 朱厚熜 宪宗孙、孝宗侄、兴献王世子、武宗堂弟 嘉靖 1522—1566 肃 永陵
穆宗 朱载坖 裕王 隆庆 1567—1572 庄 昭陵
神宗 朱翊钧 皇太子 万历 1573—1620 显 定陵
光宗 朱常洛 皇太子 泰昌 1620 贞 庆陵
熹宗 朱由校 皇长子 天启 1621—1627 悊 德陵
崇祯帝(思宗) 朱由检 光宗子、信王、熹宗弟 崇祯 1628—1644 愍 思陵
二、明朝历史分期
对明朝历史分期问题,当代学者有诸多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观点。有的学者以成化、弘治或者正德年间为界,将明朝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有的学者将明朝分为三个阶段:洪武元年(1368)至正统七年(1442)为明朝前期,是开创时期;正统七年至万历十年(1582)为明朝中期,是积弱与改革时期;万历十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为明朝后期,是衰败时期。有的学者提出将明朝分为四个阶段:洪武元年至正统七年为开创期,正统七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为腐化期,正德十六年至万历十年为整顿期,万历十年至崇祯十七年为衰敝期。还有的何孝荣学者从政治史的角度也将明朝分为四个阶段,即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435)为第一阶段,是明朝政治形成确立并稳步发展时期;正
统元年至正德十六年为第二阶段,是明朝政治退化倒转、社会秩序日趋混乱时期;嘉靖元年(1522)至万历十年为第三阶段,是明朝政治改革逐渐深入、改革势力与腐败势力激烈斗争时期;万历十一
年至崇祯十七年为第四阶段,是明朝政治迅速败坏、局面逐渐失控时期。这些分期和观点各有依据,见仁见智,皆有其合理之处,给我们以启发。
我们根据明朝历史发展的特点,兼顾每个朝代的完整性,将明朝历史分为这样三个时期:
1. 明朝前期,即洪武元年(1368)至宣德十年(1435),是明朝建立、巩固和强盛时期。明太祖借助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并战胜起义群雄,建立明朝,实现国家统一,创设政治、军事、法律等各项制度,包括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以五府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除行中书省,改行三司,军事上创建卫所制,实行军屯,制定颁布《大明律》《大诰》等,重典治国,确立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设立学校,推行科举,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编定户籍和赋役制度,奖励垦荒,发展生产。明成祖迁都北京,确立内阁制,发展经济,编修《永乐大典》和三部“理学大全”,并五征漠北,加强对西藏、贵州、东北等地统治,派遣郑和下西洋。明仁宗、明宣宗注重守成,整顿吏治,蠲免赈济,鼓励垦荒,在边防、外交方面推行收缩战略,对蒙古以防御为主,在安南撤兵许其独立,停止郑和下西洋,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致成“永宣盛世”,“新明朝”得以建立和巩固。《明史·宣宗本纪赞》称,“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2. 明朝中期,即正统元年(1436)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是明朝混乱、衰弱时期。此时期的皇帝基本上庸惰荒嬉,怠于政事,政治素质差。其间,虽有明孝宗勤政,致成“弘治中兴”,明世宗初年革弊布新,但都持续时间短,成效有限。内阁和司礼监双轨辅政体制形成,朝臣阿附皇帝或专权宦官,争斗不已,一些宦官干政专权,政治日益黑暗腐朽。卫所制逐渐废坏,武备废弛,“南倭北虏”肆虐,甚至导致“土木之变”和“庚戌之变”。土地兼并剧烈,社会矛盾激化,各地流民、农民起义以及边疆少数民族起事反抗不断。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白银日益货币化。程朱理学僵化保守,王守仁创立心学。官民崇奢弃俭、逾礼越制现象日益突出,也冲击着传统等级秩序。《明史·武宗本纪赞》称,“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至嘉靖时期,《明史·世宗本纪赞》称,“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因以渐替”,明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3. 明朝后期,即隆庆元年(1567)至崇祯十七年(1644),是明朝改革、衰败时期。隆庆元年至万历十年,明穆宗君臣,尤其是明神宗时首辅张居正等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吏治,整饬边防,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使明朝暂时摆脱了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力再趋强盛。但是,张居正去世以后,明神宗长期怠政,廷臣党争不已。天启年间,明熹宗昏庸,廷臣党争剧烈,宦官魏忠贤逐渐专权,明朝政治黑暗腐朽至极。明思宗虽然勤政求治,但是急躁刚愎,不得其法,明朝统治危机加剧。统治者横征暴敛,“三饷加派”更使广大民众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激化。后金(清)在东北崛起,农民起义军在西北蔓延,尤其是后金(清)军在东北的进攻以及几次越长城袭扰京畿等地,将明朝精兵宿将歼灭殆尽。与此同时,生产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制生产关系和早期工业化现象。王学后学盛行,泰州学派李贽等人倡言反对传统礼教,追求个性解放,风靡天下,形成一股强劲的启蒙思潮。在社会习俗方面,官民人等逾礼越制现象更为普遍。这些都预示着,正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赞》所说,明朝“大势已倾,积习难挽”,“莫可救”,从而最终灭亡。
三、明朝的历史地位
纵观明朝,一方面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烂熟;另一方面,生产关系、思想文化中出现了新因素,社会呈现出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新气象。
第一,明朝疆域辽阔。明朝尤其是明朝前期统治者奋发作为,通过军事统一、和平招抚、分封羁縻等政策和手段并用,不仅实现对内地两京十三布政司的直接统治,而且对北部蒙古高原、西北至哈密、东北至黑龙江下游奴儿干都司(治在今俄罗斯特林地区)、西南至西藏等广大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羁縻统治。明朝的疆域,最盛时北至贝加尔湖以北,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库页岛,西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西达哈密,西南至西藏,南到西沙和南沙群岛。明朝与清朝一起奠定代中国版图。
第二,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强盛。明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将相权收归皇权,皇权之下形成中央以五府六部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实现了完全的皇权专制独裁。仁宣以后,内阁制度定型,由阁臣承担票拟,宫中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理批红,形成中枢政治运作的双轨辅政格局。但是,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只是协助皇帝处理章奏的秘书和代言机构,国家军政大权始终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使明朝皇帝专制超越了以往任何朝代。明朝中期以后,即使皇帝怠政,不上朝,不亲自批阅奏章,但国家机器仍能大体维持正常运转。应该说,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的强化,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当时条件下,它仍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生产发展和进步,以及民众生活安定。明朝能够维持276年统治,自秦以来仅次于唐朝的289 年,而又无唐朝后期的割据分裂,且能保持统一强盛,应该说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挥了主要作用。
第三,明朝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宋元。明朝统治者鼓励垦荒,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兴修水利,使农业和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超过宋元时代。明朝耕地面积,根据统计,洪武末期约466 万余顷,弘治末期约558 万余顷,至万历末期达到约916 万余顷,这是清朝雍正年间都未超越的数据。明朝人口,有人研究指出,15 世纪为8500 万,16 世纪达到13000
万,这也是此前各朝无法比拟的。庞大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既是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标志,又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明朝中期以后,白银逐渐货币化,商业日益繁荣,农村集市贸易盛行,各地大量工商业市镇崛起,地域性商帮出现,全国性市场初步形成,在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雇佣制生产关系和早期工业化样貌,成为明朝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趋向的鲜明特征。这些也都表明,明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第四,明朝文化各领域在继承和总结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又取得新的成就。在科学技术领域,吴有性的瘟疫学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都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突出成就。在文学艺术领域,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士民需要的小说空前繁荣,后人公认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都产生于明朝。再如,戏曲中的昆曲、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也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史中的瑰宝。不少作品抨击“天理”即传统礼教,肯定商人、士民的合理需求和欲望,追求个性解放,体现出启蒙思潮的涌现。
在哲学思想领域,王守仁提倡心学,宣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王学后学泰州学派李贽等倡言个性,蔑视礼教,成为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潮的先驱和旗帜,对中国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应该说,这些文化成就都是空前的。
第五,明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远涉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30 余国和地区,宣布明朝“威德”。《明史·成祖本纪赞》称,时“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明朝中后期,虽然武备废弛,但正德时打败了来犯广东沿海的葡萄牙殖民者,嘉靖时消灭了长期肆虐东南沿海的倭寇,万历时驱逐了侵犯朝鲜的强大的日本侵略军,明朝军事实力雄视世界。再从商业贸易来说,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达,中外贸易兴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1540 — 1644年间,日本所产白银约7500 吨,绝大部分输入中国;1570 — 1644年间,美洲白银输入中国约12620 吨,占其产量一半(或说1/3)。
有人估计,明朝经济占世界经济份额的60%,中国主导和控制着全球的经济。总之,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明朝发展到了极度成熟的地步,同时生产关系、思想文化中出现新因素,明朝社会呈现出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新气象。正如美国汉学家史景迁所指出的:“1600 年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疆域最为广袤、统治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其版图之辽阔无与伦比。……中国一亿二千万的人口远远超过所有欧洲国家人口的总和。……16 世纪晚期,明朝似乎进入了辉煌的顶峰。其文化艺术成就引人注目,城市与商业的繁荣别开生面,中国的印刷技术、制瓷和丝织业发展水平更使同时期的欧洲难以望其项背。”不过,由于明朝后期政治极其黑暗腐朽,经济剥削极为沉重,民不聊生,加上军政废坏不堪,明朝统治已经难以为继,终而被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清兵夹击推翻,明朝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趋向被打断。所谓明朝是闭关自守和停滞的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多少特点的朝代、政治最黑暗的时代,以及清兵入关打断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等观点,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四、关于本书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学习、讲授和研究明清史已近四十年。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中,我深感缺少一部在内容、体量、叙述等方面都适合大众了解明史的通识读本。因此,当三年前出版单位前来天津约稿时,我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本书的编写任务。
本书的写作,我有“全”“新”“适”三字的追求。所谓“全”,就是全面讲述明朝历史,介绍明朝从前期的建立、巩固和强盛,到中期的混乱、衰弱,再到后期的改革、衰败的历史进程,展示明朝帝系、明史分期、明朝历史地位等明史重大问题,阐述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面向,使读者获得明朝历史的全面知识。所谓“新”,就是反映当前明史研究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如近年来讨论的明朝历史地位问题,明太祖的民族、相貌和文字狱问题,白银货币化、江南早期工业化问题等,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研究心得,如明史分期、“新明朝”、明光宗死因、明朝宗教等,多吸收入书中。所谓“适”,就是从内容到体量再到文字叙述都尽力适合大众了解明史的通识需要,为此全书设计了十三讲,基本契合当今高校授课时长和一般读者的阅读周期,文字力求通俗易懂,尽量将古文史料转换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对一些明史故事也适当引入,试图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书的写作,由我拟定各讲题目,撰写导言、第九讲、第十讲、第十二讲,博士生马季承担了第一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合作)、第十一讲的初稿写作,侯振龙承担了第二讲、第五讲(合作)、第六讲、第七讲、第八讲、第十三讲的初稿写作。这些初稿都经过我反复修改,有的甚至推倒重写。
本书的写作,我们参考了前贤时哲的大量专著和论文。这些论著,主要有南炳文《明史》(上、下)等,个别论著在书中引用时作了注释,还有不少参考论著因限于教材和通识读物体例而未能提及,
对此我们都表示感谢。
本书的写作长达三年。感谢出版单位的宽容和不断鼓励,使我们得以耐心写作并反复修改。当然,书中还有诸多不足和免不了的失误,都由我本人负责。我们也期待得到各位学者和方家的批评指正。
何孝荣
2023 年10 月17 日于杨柳青
二、铁腕永乐帝强化皇权
明成祖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迁都北京,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明朝统治。
(一)明成祖登基及继续削藩
燕王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进入京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先拜谒孝陵,后于奉天殿即皇帝位,是为明太宗,嘉靖时改庙号为明成祖。他下诏将当年——建文四年(1402)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明年为永乐元年,以昭示其继承太祖之统。
明成祖对跟随他征战的将士论功行赏,共封 2 公、16 侯、17 伯,给予铁券、岁禄,荫及子孙。其中“靖难”军师道衍,“论功以为第一”,先授为僧录司左善世,后令复姓姚,赐名广孝,任命为太子少师。至此,继太祖封爵之后,明初第二批新兴的军功贵族应运而生,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功臣,从成祖起兵“靖难”者曰“奉天靖难推诚”功臣。
在大封功臣的同时,明成祖把维护建文帝统治的群臣指为“奸党”,“大索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五十余人”,加以追究治罪。此前,齐泰被建文帝派出京城,听闻京城失守,试图逃到外郡筹兵。为躲避燕军缉捕,据说他将所乘白马用墨染成黑色,但跑了一段路程,白马出汗导致墨色脱尽,终被认出,“遂被执赴京”,遭诛杀。方孝孺对儒学、文章有极深造诣,建文帝时“国家大政事辄咨之”,“靖难”时朝廷讨伐诏檄“皆出其手”,进兵谋略多听其议,是建文帝的主要谋士。朱棣往攻京城时,道衍以方孝孺为托,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迨京城下,朱棣欲使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哪知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坚不奉命。朱棣怒,“命磔诸市”,方孝孺亲属受株连者据说多达 847 人。后世称其被诛十族,即除了亲属九族之外,还有朋友门生算作一族,实为编造杜撰。御史大夫练子宁被缚至阙下,出语不逊,朱棣大怒,命磔之,并诛杀练氏族人 151 人,流放数百人。御史大夫景清先是假意迎降,以原官留任,在早朝时密谋行刺明成祖,败露后被剥皮实草,“命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扳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明成祖对建文忠臣们实施了残酷的诛杀和迫害,其亲友也被处死或流放,妻女则籍没为奴,沦为乐户。
不久,明成祖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始修于建文元年正月,建文三年十二月修成,以编年体形式详细记载了明太祖自出生至驾崩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及对外交往等各方面事迹和状况,其中对燕王朱棣等藩王事迹多有记载和揭露。至此,明成祖下令
重修,篡改实录中不利于他的记载,并对建文帝进行诬谤,制造自己篡位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至永乐十六年(1418)五月,《明太祖实录》经过两次重修,才使明成祖满意,令为定本留传。
明成祖以维护“祖制”为旗号发动“靖难之役”,登基后立刻废除建文帝改革措施,标榜重归洪武旧制。其中之一,就是宣布恢复被建文帝削除的藩王,并给予大量赏赐,借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不过,当皇位稳固后,明成祖同样担心藩王威胁,也开始恩威并施,继续削藩。
明成祖主要采取四种手段削弱、削除藩王的权力。其一,将统兵的塞王内迁,如将宁王朱权由大宁改封南昌,谷王朱橞由宣府(今河北张家口)改封长沙,辽王朱植由广宁(今辽宁北镇)改封荆州。削除塞王后,他派遣亲信宦官分任监军,负责监督镇边的武将,加强对他们的控制,武将守边制度确定下来。其二,制定严苛的“藩禁”政策,限制藩王权力。明成祖对藩王省墓、入朝等事均作了严格限定,藩王及其子孙自此不士、不农、不工、不商,只能作为宗室享受一定的经济待遇,不得随意走动和离开王府、交结官民。其三,渐次削去藩王护卫。如永乐元年,以代王朱桂行为不轨,削夺三护卫;永乐六年,削夺岷王朱楩护卫,并罢其官属。其四,削除藩国。齐王朱榑性情凶暴,怙恶不悛,且阴蓄刺客,广招异人,永乐四年被留置在京,削护卫,同年八月与其子一并被废为庶人;谷王朱橞肆意横行,招匿亡命,造战舰弓驽,谋为不轨,永乐十五年正月与其二子皆被废为庶人。这样,明成祖剥夺了藩王的政治、军事特权,仅保留其经济特权,使他们基本不再对皇权构成威胁。
(二)迁都北京
明太祖以应天为根据地建立政权,紧邻东南财赋中心,且有龙盘虎踞之险要,明初遂定为都城,改称京师。但应天偏安江南,不利于统治全国,尤其不利于应对来自漠北的残元势力的威胁。因此,明太祖又以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北京,以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还曾派太子朱标巡视河洛和关中,有意将都城迁往凤阳、汴梁或西安,但因年老体衰、民力穷困作罢。
永乐元年(1403)正月,明成祖“以北平为北京”,决意迁都北京。永乐七年以后,他多次北巡,长期居住在北京,而令皇太子朱高炽监国京师。他在北京设行在六部,奏章都要送往批发,北京成为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明成祖决意迁都北京,是多方权衡的结果。其一,巩固皇位。明初以应天为都城,建文帝奉行宽仁之政,得到全国尤其是江南士民普遍拥戴和支持,而明成祖则以叛乱夺位,因此遭到不少人尤其是江南士民的抵触乃至反对。北京是明成祖“龙兴”之地,经营多年,当地官民对他没有敌视情绪,甚至会因为迁都于此而对他更为拥护,有利于明成祖巩固皇位。其二,心理压力。应天是洪武、建文都城,明成祖生活在京城宫中,坐在皇位上,甚至想到死后葬在明太祖身旁,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他在决定迁都之时便开始在北京营造陵寝。其三,抵御蒙古。明太祖定都应天,因此以军将尤其是塞王镇守北边,防御北元势力。明成祖夺得帝位,又内迁塞王,北方防御蒙古的军事力量顿时撤减。为了抵御强大的北元势力,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天子守国门)无疑是一妙招。为此,明成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迁都做了充分准备。
迁都意味着整个中央统治机构、军队和大量民众随迁北京,由于宋朝已完成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明朝政府在经济上必须依赖江南,所谓“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一仰漕于东南”。此前,南方粮食、物资主要是通过海运输往北方。但海上风大浪急,而且东部沿海一带倭寇横行,致使海运风险大、损耗高。为此,明成祖决定疏浚淤塞不通的南北运河,改行漕运。永乐九年,他命工部尚书宋礼征发民夫 30 万人,疏浚山东境内会通河淤塞地段,并解决其水量调节问题。永乐十三年,明成祖因会通河全面通航,决定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命平江伯陈瑄负责。陈瑄建造浅船 2000 余艘,起初运输粮食 200 万石,后逐渐增加到 500 万石。陈瑄又开凿清江浦,解决运河南段河道运输难题。至此,大运河南北贯通,南方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等地,为迁都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对北京周边防御进行了周密部署,先是将山西行都司官兵迁往北京,又下令将大宁都司官兵迁往保定,调营州五屯卫于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他还多次敕边将屯戍练兵,修缮城池,严为戒备,“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
永乐四年闰七月,明成祖下诏以京师皇宫为蓝本,修建北京皇城、宫殿。他分遣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诸省采办木材,并建木厂、石厂、砖瓦厂等。此后,约有 23 万工匠、上百万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被征调投入营建北京城和宫殿的浩大工程中。永乐十八年,北京城建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北京城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以正阳门—午门—钟楼为中轴线,四周为住宅和商业区。紫禁城周长约 6 里(约 3000 米),城墙高 10 多米,南北长 961 米,东西宽 753 米。皇城周长 18 里(9000米),皇城之外是周长 45 里(22500 米)的京城。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按照中国传统宫殿的“前朝后寝”规制,主要宫殿建在中轴线上,前有外朝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后有内廷三大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两侧对称排列着许多组建筑,共有房屋数千间,占地达 72 万平方米。城外凿护城河,宽 52 米,全部用条石砌岸。这座帝王宫阙巍峨壮丽,金碧辉煌、雕梁画栋,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九月,成祖下令明年即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成祖“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宣布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迁都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