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与弗洛伊德的咖啡漫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精装】
》
售價:NT$
704.0

《
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 精装 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755.0

《
山中岁月:在日本小镇与传统相遇、与自然相融
》
售價:NT$
306.0

《
创伤自救指南:如何摆脱消极模式、修复人际关系并获得自由
》
售價:NT$
301.0

《
失控的孤独
》
售價:NT$
286.0

《
怀疑:破解天才困惑与凡人焦虑的心理谜题
》
售價:NT$
408.0

《
神圣的异端:法国中世纪纯洁派叙事研究
》
售價:NT$
500.0

《
甲骨文丛书·莫卧儿王朝的灭亡:德里1857年
》
售價:NT$
760.0
|
內容簡介: |
本书着重于汽车振动噪声试验技术介绍,并结合了实际试验项目。第一、二章对振动及声学基础做了介绍。第三章介绍汽车振动噪声试验系统及环境,其中对先进的试验环境半消声和底盘测功机作了详细介绍。从第五章到第九章分别介绍了现代汽车振动噪声试验中针对动力系统、结构模态、整车系统、声源识别以及声品质的试验技术理论并提供了相应实例。
|
關於作者: |
1979年生,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振动噪声试验技术、振动噪声预测与控制技术、声品质建模分析。教授汽车学院本科课程“汽车试验技术”、“汽车模态试验技术”。负责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试验试制基地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试验能力建立。与整车企业如上汽、南汽、长安等及零部件企业开展多项合作项目,发表多篇教学科研论文,有较丰富的汽车振动噪声试验实践经验。
|
目錄:
|
第1章振动理论基础1
1.1振动的分类1
1.2简谐振动2
1.3单自由度振动系统3
1.3.1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3
1.3.2单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4
1.4多自由度振动系统5
1.5随机振动7
1.5.1随机过程7
1.5.2随机过程的描述8
1.6车辆振动简化模型9
第2章声学理论基础11
2.1声学的基本概念11
2.1.1声压、声阻抗11
2.1.2声功率、声强13
2.1.3声场13
2.2声级的度量14
2.3声波的传播、叠加与干涉16
2.3.1声波的入射、反射和透射16
2.3.2声波的叠加和干涉17
2.4声品质与心理声学19
2.4.1声品质19
2.4.2心理声学客观参量21
2.5汽车振动与噪声的主要问题27
2.5.1发动机的振动噪声27
2.5.2动力系统的振动噪声28
2.5.3车身的振动噪声28
2.5.4整车的振动噪声29
第3章汽车振动噪声试验系统与环境30
3.1测量系统30
3.1.1振动传感器30
3.1.2传声器36
3.1.3前置放大器40
3.2激励系统40
3.2.1激振器系统40
3.2.2力锤42
3.2.3声激励(体积加速度声源)42
3.3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44
3.3.1数据采集技术基本理论44
3.3.2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48
3.3.3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49
3.3.4数据采集系统的配置52
3.4测量环境53
3.4.1半自由声场及半消声室54
3.4.2整车噪声试验对声学环境的一般要求54
3.4.3整车半消声室关键声学参数54
3.5底盘测功机57
3.5.1底盘测功机转鼓形式57
3.5.2底盘测功机的组成58
3.5.3底盘测功机道路模拟的基本原理61
3.5.4底盘测功机的布局方式62
第4章数字信号处理与分析64
4.1频谱分析64
4.1.1数字信号处理64
4.1.2频率混叠与抗混滤波67
4.1.3泄漏与加窗67
4.2时频域基本函数72
4.2.1时域基本函数72
4.2.2频域基本函数74
4.2.3复合函数79
4.3时频分析82
4.3.1概述82
4.3.2线性时频分析83
4.3.3二次型(双线性)时频分析85
4.4重采样87
4.4.1固定重采样88
4.4.2自适应重采样91
第5章汽车动力子系统振动噪声试验94
5.1发动机振动及辐射声功率试验94
5.2悬置隔振率试验97
5.3动力总成转动惯量试验98
5.4进气与排气噪声试验102
5.4.1进气噪声试验102
5.4.2排气噪声试验105
5.5消声器传递损失试验107
5.5.1两负载法107
5.5.2两声源法109
5.6进排气系统声源特性提取试验110
5.6.1进排气系统声源阻抗和声源强度111
5.6.2声源特性提取方法与原理111
5.6.3四负载法提取进气系统声源特性113
5.7传动系扭振试验114
5.7.1光纤式扭振测量115
5.7.2光纤传感器116
5.7.3编码带分辨率116
5.7.4扭振测量采样频率117
5.7.5传动轴扭振测量118
第6章汽车结构模态试验技术120
6.1试验模态分析基本理论120
6.1.1多自由度系统频率响应函数及脉冲响应函数矩阵121
6.1.2模态参数估计122
6.2模态验证128
6.2.1频率响应函数综合相关性与误差128
6.2.2模态置信判据(MAC)128
6.2.3模态参与(MP)128
6.2.4模态超复性(MOV)129
6.2.5模态相位共线性(MPC)和平均相位偏移(MPD)130
6.2.6模态指示函数(MIF)130
6.3模态试验设置131
6.3.1悬挂与边界条件132
6.3.2激励信号132
6.3.3激励方式135
6.3.4激励点与响应点的选择137
6.3.5频率响应函数测量设置138
6.4汽车模态试验实例141
6.4.1白车身模态试验141
6.4.2锤击法声响应结构模态试验145
6.5汽车工作模态分析146
6.5.1工作模态分析理论147
6.5.2整车车身工作模态试验150
第7章整车振动与噪声试验技术154
7.1整车传递路径分析154
7.1.1传递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155
7.1.2结构声传递路径157
7.1.3空气声传递路径161
7.1.4整车单参考传递路径建模及分析164
7.1.5影响传递路径分析精度的因素167
7.1.6多参考传递路径分析176
7.1.7时域传递路径分析181
7.2汽车室内加速通过噪声贡献量分析技术187
7.2.1汽车室内通过噪声试验原理187
7.2.2通过噪声贡献量分析189
7.3汽车板件辐射声贡献量分析技术193
7.3.1板件辐射声贡献量分析的基本方法193
7.3.2板件法向振动速度的测量196
7.3.3板件辐射声贡献量分析实例199
7.4车内空腔声学模态分析技术206
7.4.1声学模态分析技术基本理论206
7.4.2车内空腔声学模态试验分析实例207
第8章汽车噪声源识别定位技术212
8.1声强法213
8.1.1声强测量原理213
8.1.2双传声器法测量声强的误差215
8.1.3测量误差的控制217
8.1.4相位失配标定218
8.1.5声强法识别噪声源218
8.2选择性声强法220
8.2.1单一参考信号221
8.2.2多参考信号221
8.2.3选择性声强法识别车内噪声源222
8.3近场声全息法224
8.3.1近场声全息法的基本理论224
8.3.2近场声全息的实现方法227
8.3.3空间分辨率227
8.3.4整车车外噪声源识别228
8.4波束成形法230
8.4.1声学波束成形的基本原理230
8.4.2波束成形分辨率232
8.4.3空间混叠、阵列形式与有效孔径233
8.4.4波束成形在汽车噪声识别中的应用237
第9章汽车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技术243
9.1声音的测量243
9.1.1双耳效应243
9.1.2声学人工头244
9.2声样本的等响度预处理245
9.3声品质的主观评价方法246
9.3.1排序法247
9.3.2等级评分法247
9.3.3成对比较法248
9.3.4分组成对比较法248
9.3.5语义细分法249
9.3.6常用主观评价方法比较250
9.4声品质主观评价数据处理251
9.4.1主观评价结果的误判分析及可靠性检验251
9.4.2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252
9.5声品质的预测建模253
9.5.1多元线性回归建模254
9.5.2人工神经网络建模261
参考文献264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根据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试验技术”“汽车模态试验技术”“汽车噪声的预测与控制”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基础上编写而成。
本书分为9章,从振动与声学理论基础、汽车振动噪声试验系统与环境、数字信号处理与分析等基础原理的论述到汽车动力子系统振动噪声试验、汽车结构模态试验技术、整车振动与噪声试验技术、汽车噪声源识别定位技术和汽车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技术的具体介绍,全面地叙述了当下较为主要的汽车振动与噪声分析技术。
本书在编写中,结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中心实验室多年的汽车振动噪声试验项目,努力反映现代汽车振动与噪声的试验与控制技术,以利于学生掌握试验知识和加强试验能力。
本书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靳畅博士编著,汽车学院研究生刘子豪参与了书稿的编排和整理工作。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试验技术方向周鋐教授的帮助,他为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书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朗德科技有限公司、海德声科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西门子工业软件公司等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阅读、使用本书的师生和相关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也在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环保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是汽车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汽车的NVH性能、乘坐舒适性、强度和整体性能设计,决定了汽车产品的品质,因此受到了汽车工程界的高度重视。
汽车振动噪声分析技术主要有仿真技术和试验技术两种。对于欲开发车型,在汽车开发前期依靠仿真技术建立整车有限元模型来进行产品声学特性的预测分析,然后通过结构的低噪声设计,对车辆声学特性进行优化。对于已开发的车型,当发现噪声超过预期目标时,一般通过试验手段,如噪声源的识别等,对噪声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声学材料优化、结构优化等措施控制车辆的振动和噪声,达到改善和降低其影响的效果。
本书作者靳畅博士是一位多年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中心实验室从事振动噪声试验研究工作的教师,曾主持和参与许多项国家和企业的相关课题,解决了许多此类的工程技术问题,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作者结合多年与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合作的经验,将企业产品出现的振动噪声问题,以及降低振动噪声的手段总结归纳成文,以基础的振动理论、声学理论,开展振动噪声研究的试验系统、试验设施,以及试验中所获得数据的处理为讨论的基础,对通常碰到的一些具体试验技术问题进行了介绍,诸如,汽车动力子系统振动噪声试验、整车振动与噪声试验、汽车结构模态试验、汽车噪声源识别定位试验、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等,从而使本书具有较高的工程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汽车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汽车和相关行业振动噪声试验技术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