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政与国家治理
》
售價:NT$
755.0

《
魏特琳日记(重新修订,震撼上市)
》
售價:NT$
449.0

《
国宝中的国宝:195件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
售價:NT$
1418.0

《
幻灭与觉醒:1861年的内乱、外交与政局
》
售價:NT$
449.0

《
文明等级论的表与里
》
售價:NT$
398.0

《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适用评释(修订版)
》
售價:NT$
1265.0

《
房地产的逻辑
》
售價:NT$
352.0

《
拉贝日记(全新版本。)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在当前的数字化浪潮下,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底座,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像水、电、公路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要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经济社会新一轮的产业投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热点建设领域。构建高效协同、安全可靠、普惠包容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引擎,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数字治理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我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必然要求。
|
內容簡介: |
本书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范围,重点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测度评价、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提升策略,对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系统的理论框架、科学的评价方法、严谨的实证研究为工具,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结论,从而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实用指导。
|
關於作者: |
刘艳,女,副教授,现任职于安徽建筑大学,主要从事建筑经济、房地产投资、装配式建筑、建筑业数字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获或参与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重点项目2项,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项目研究经验;主持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安徽省不动产中心、合肥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滁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20余项,累计到账课题经费近150万元。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论文 10 余篇,出版教材2部。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及省内多市住建局入库专家。
|
目錄:
|
目录前言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意义 /1.3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动力机制 /1.3.1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外在动力 /1.3.2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内在动力 /1.4主要研究热点 /1.4.1基于CiteSpace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1.4.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研究 /1.4.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应研究 /1.4.4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效应研究 /1.4.5数字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研究 /1.4.6研究述评 /第2章数字基础设施概述 /2.1数字基础设施的内涵 /2.1.1数字基础设施的概念 /2.1.2数字基础设施的应用场景 /2.2数字基础设施的分类 /2.2.1按照功能与技术特性划分 /2.2.2按照基础设施性质划分 /2.2.3按照数据获取、传输、存储划分 /2.3数字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2.4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的对比分析 /2.4.1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对比 /2.4.2数字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对比 /目录第3章数字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3.1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3.1.1古典增长理论 /3.1.2新古典增长理论 /3.1.3内生增长理论 /3.1.4绿色增长理论 /3.2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3.2.1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3.2.3基础设施外部性理论 /3.3技术创新和变革相关理论 /3.3.1技术创新理论 /3.3.2技术变革理论 /3.4新经济地理相关理论 /3.4.1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 /3.4.2空间效应理论 /3.4.3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3.5经济韧性相关理论 /3.5.1经济韧性理论 /3.5.2公共物品理论 /第4章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1国外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 /4.2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4.3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4.3.1网络基础设施进入提速升级新阶段 /4.3.2算力基础设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3.3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实现新突破 /4.4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政策梳理与评价 /5.1国家层面政策 /5.2长三角地区政策 /5.2.1省级层面政策 /5.2.2跨区域协同政策 /5.2.3重点领域政策 /5.3政策评价 /第6章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测度与评价 /6.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6.1.1研究对象 /6.1.2数据来源 /6.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构建原则 /6.2.2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说明 /6.3评价方法——熵权TOPSIS法 /6.4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6.4.1光缆密度现状 /6.4.2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现状 /6.4.3相关从业人员现状 /6.4.4电信业务收入现状 /6.4.5移动电话普及率现状 /6.4.6互联网普及率现状 /6.5测算结果与分析 /第7章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建设的差异特征分析 /7.1时空差异特征分析 /7.2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第8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的影响 /8.1“宽带中国”战略的事实背景 /8.2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8.2.1数字基础设施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直接影响 /8.2.2数字基础设施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的间接影响 /8.2.3数字基础设施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韧性的空间溢出 /8.3研究设计 /8.3.1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8.3.2数据来源与典型事实特征 /8.4回归结果分析 /8.4.1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8.4.2稳健性检验 /8.5进一步拓展分析 /8.5.1作用机制检验 /8.5.2空间溢出效应 /8.5.3异质性检验 /第9章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提升策略 /9.1多维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 /9.1.1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9.1.2打破壁垒,促进资源共享 /9.1.3健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 /9.1.4推动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 /9.2产业融合创新,推动集群化发展 /9.2.1打造数字产业生态圈 /9.2.2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9.2.3推广数字绿色基建 /9.2.4构建融合发展体系 /9.3强化技术革新,共建共享关键数字基础设施 /9.3.1强化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9.3.2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布局 /9.3.3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9.3.4推进跨区域数据互通 /9.4加大政策支持,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 /9.4.1创新投融资模式 /9.4.2制定统一标准体系 /9.4.3加大对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 /9.4.4优化环境,保障网络安全 /9.4.5深化开放合作,对接国际规则 /9.4.6加强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10章结论与展望 /10.1研究结论 /10.2未来展望 /10.2.1数字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机遇 /10.2.2数字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前言随着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正在加速重构区域、产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形态,数据要素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据报道,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已开始纷纷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产业竞争力,优化数字战略布局。如何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将数据要素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打造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数字驱动型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在当前的数字化浪潮下,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底座,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像水、电、公路一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要素,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步成为经济社会新一轮的产业投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热点建设领域。构建高效协同、安全可靠、普惠包容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引擎,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数字治理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我国《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和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剖析数字鸿沟和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根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基建优势”,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立足于“宽带中国”政策实施这一典型事实,致力于系统分析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厘清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时空差异特征及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探索推进长三角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全书共分10章。前4章基于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总结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5章对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政策进行梳理与评价;第6章至第8章利用2014—2023年长三角41个城市面板数据,借助多种计量经济模型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测度、时空差异特征以及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第9章提出长三角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提升策略;第10章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全面的结论和建议。尽管书中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汲取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精华,但由于时间仓促和能力有限,书中内容难免存在疏漏之处。特别是对有些专业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统计数据和资料掌握得也不够及时完整,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补充完善,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向为本书提供支持及对书中内容做出贡献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刘艳2025年4月于合肥
|
|